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忙于找工作的同时,你是否走入了择业误区?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求职经历,给求职大学生4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建议一:别求职心切误了求知目前,不少大三大四学生忙于“求职”,以致严重影响了学业课程的全面完成。须知,大学一二年级所学的是基础课,真正的专业课、专业研究、毕业设计等重要课程要在大三、大四完成,尤其是大四,是专业知识形成、深化、巩固的关键一年,如果这一年不很好地学习,进行专业研究,而把“求知”的重心转移到“求职”上,必然要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即使勉强毕业,也难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专…  相似文献   

2.
求职者简历作假行为是指求职者在简历投递过程中,为提升进入下一轮选拔几率,在简历中表现出虚假信念或信息的行为。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求职者简历作假行为的结构,以及大学生求职群体简历作假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特点。结果表明:(1)求职者的简历作假行为包含迎合招聘企业、篡改个人信息、粉饰关键词句和提升匹配程度四个因素。(2)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可以预测其简历作假行为。(3)大学生求职者的简历作假行为在其简历投递次数以及简历修改次数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面试,也叫口试,通过考试人员对应试者的直接交流,得出对应试者的素质、能力的评价结论。 作为求职应试者能否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说,除自己的基本条件符合主考机关或用人单位的规定外,还取决于“面试”这一关,应试者能否充分地展示自己实际的知识才能,以个人的优势赢得考“官”们的青睐,则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形势下,求职者如何成功地应对面试呢? 一要“知己知彼”。古人打仗,强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求职的道理也是一样。一般说,录用或招聘单位的招考政策是公开的,譬如招考人员数量、职位或工种…  相似文献   

4.
对于公司而言,往往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如果你能为公司创造出远远超过你所得报酬的价值,公司为什么会不用你呢?如果你的才华令公司满意,但你在品德上存在欠缺,比如你眼高手低,心气浮躁,缺乏团队精神,这会影响到你才能的发挥,加大公司的管理成本,你仍然可能是一个不合格的求职者,如果你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求职者,我想你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归纳起来,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说到底还是德才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令他们在求职中败下阵来,值得广大学子深思。  相似文献   

5.
从一般意义上说,求职竞争是求职者向用人单位“显山露水”的过程,充分展示其学识、资历、过去辉煌的业绩,以获得一个好职位的过程。能否打破这一常规,即“先藏后露”,不谈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含而不露,以一个普通求职者的身份,让实践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关键之际才显出功力,从而获得理想的职业机会呢?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重机械制造公司,许多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的大学生均遭拒绝。詹姆士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系的高材生,也未能幸免。但他并没有灰心,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公…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新阶段的宗教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到既要面对现实,更要面对未来;要面对中国,更要面对世界;要总结经验,更要观念创新;要维护稳定,更要服务发展。概括说,就是估价“四个因素”,增强“五种意识”,加大“六个力度”。一、立足时代要求,准确分析大势,形成新共识宗教问题复杂、敏感,宗教工作任务繁重、艰巨。影响和决定现阶段中国宗教走向、态势、作用,影响和决定宗教工作任务、方向、成效的因素很多。其中带根本性、全局性并将长期起作用的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求职,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还是蕴含着许多技巧与方法的。一个成功的求职者,必定具备比其他落选者更多的求职智慧。当然这并不是说落选者的技能与业务水平绝对要比成功者差。有时,恰恰相反,可是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此,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一批批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少毕业生患上了“入行胆怯症”、“失败沮丧症”、“惧怕吃苦症”、“频繁转行症”等“求职病症”。因此,我们跨入职场第一步,首先需要“治疗”好这些“求职病”,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惧怕英语症身处知识型经济时代,加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就业市场又人浮于事,雇主对员工的要求日渐提高,变成一股挡不住的大势,雇主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便是其中一个明显例子。然而,要英语了得,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在笔者接触的个案当中,不少求职者因为惧怕英语而放弃机会。个案人物…  相似文献   

9.
浅析求职者的印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求职活动又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拟通过对求职者印象管理模型、印象管理策略的分析,来探讨印象管理对求职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地对求职者的印象管理进行识别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场招聘会上,许多求职者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上的差别都不大,但是企业最终录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两个人。其中的奥秘何在?就在于谁吸引了企业的注意力,而吸引力常常来自于求职者的创新之举。比单一被动的乞讨式求职高明得多的是求职者主动展示自己特殊的过人之处(品德或技能、创造力与应变能力),主动表达为企业服务的愿望,主动为企业未来设计方案,献计献策等积极的作法和进取的姿态;而且创新并不只局限于面试环节,而是贯穿在求职意向、期望值、写求职信、投寄求职材料、面试、笔试等应聘全过程中。求职观念的创新以德吸引人我们做过毕…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选择,而有些选择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选择得当,就可以顺利地踏上人生的坦途;而选择失当,就可能陷入人生的困境。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人们常常会做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选择。因而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确实应该三思而后行。一、理想的未必适合你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自然之理。然而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你理想中的职业、家庭、生存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于你,适合于你的并非一定是你理想中的模式。事实常常是你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很可能正是适合你,而你费尽心机要得…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国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高校后还没有就业,再加上今年的495万毕业大学生,2007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 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很多年轻人深感自己怀才不遇。“我的条件那么好,你怎么就是看不上?”当你拿着简历穿梭在拥挤的招聘会现场,面对一张张的招贤榜却得不到一个职位时,这样的疑问总会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3.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给笔者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好习惯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4.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平常,只说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其实,外企最希望知道的是求职者能否性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主要的成就等。外余很重视一个人的礼貌,求职者要尊重考官,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要说一句“谢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大学生们不准备考研充电、不打算自主创业,而是知难而上毅然选择投身职场去求职,那么就要有屡败屡战的心理准备,并要了解摸索掌握一些必要的求职技巧,这样成功率就会高些。“三差一介”时间差、地域差、专业差;亲朋介绍)求职法,就是被学长们实践证明了实用有效的求职方法,大学生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6.
求职面试时,为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推销自己。,应试者的语言与口才是关键因素。语气过于生硬,往往会引起主考者的不悦,好的回答常表现为较为委婉含蓄的申诉,以迂回达到直近的目的。作为一名求职者,应掌握好以下面试语中的“先后艺术”。  相似文献   

17.
新奇的东西往往最吸引眼球,个性的做法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求职者来说,为了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求职时就应开动脑筋,采取一些新奇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驴PK马     
大学校园就是“小社会”,里面是一样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就拿应届毕业生来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是一些求职中大学生的心态;“像猪一样过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是个别保研或已定较好职业大学生的状态;“骑驴找马”,这是部分半就业状态(已签约但还在找更好的)大学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正>在生活中,抱怨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如果你留心观察自己或身边人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抱怨的情形。开车时愤怒于糟糕的路况:“一天到晚修路,天天堵车,害我上班又要迟到了”;遇到工作上的不公或麻烦向同事吐槽:“老板不会用人,工作安排得乱七八糟,我没有办法在公司待下去了”;面对生活的压力感叹:“房价太高,而工资太低,  相似文献   

20.
每年年底,是各单位人事变动的高峰期,势必造成各单位岗位的大调整,进而使人才流动出现空前的活跃。那么,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是否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否知道人除了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外,还有“心理年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重新择业给求职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心理状态”:他们可以重新给自己设计前途,可以在茫茫的职业海洋中选择自己更加理想的身心定位。当然,这种选择的“权力”是肯定也必然要受到限制的。道理很简单,即选择新职业的同时,还要了解新的职业是不是需要或者适合你。——这两者构成了人们常说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