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捷 《法音》2022,(3):57-62
<正>一、近代英国佛教学研究的发端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近代至今英国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概况,以期为读者了解相关的先行研究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关于英国的汉学研究史,汉语学界之前已有相关的述评。[1]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以中国佛教为主题,梳理英国在这方面研究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人的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机械工  相似文献   

3.
一、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一)平等观念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  相似文献   

4.
一尼泊尔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自古有山国之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形容泥波罗(尼泊尔)国“地多硗确,如骆驼背。”据尼泊尔民间传说,现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的溪谷即尼泊尔溪谷,原为一巨大的湖泊,湖内开着一朵奇异的莲花。后来文殊师利菩萨由摩诃支那(中国)五台山来到此地,一手执宝剑,一手持书卷,把山岭劈开,将湖水排出,这才有了尼泊尔。文殊师利菩萨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尼泊尔人民的极大尊敬。现在加德满都西边有一座叫做斯瓦扬布的小山,山上有斯瓦扬布寺,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建。寺内有一造型奇特的大佛塔,塔基纯白,塔身金黄。山坡上有一座文殊师利菩萨庙。西边一块岩石上有一双深约一寸的脚印,传说是文殊菩萨留下的脚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园,即在今尼泊尔境内。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这  相似文献   

5.
佛教发祥于印度,自西汉传人中国。佛教最初传人贵州,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以下笔者就佛教在贵州的传人、发展依本人初考作简要地概述:  相似文献   

6.
1976年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新的进展和特点概述如下。一、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中国佛教是一门具体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若干学科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十多年来,广大学术工作者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论文集和资料书。1、专著方面:有关中国佛教通史的有吕澄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9)、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1981—1985)。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经常听到有人声称自己已“看破红尘”,并立意“循入空门”。一谈到“红尘”、“空门”,许多人认为一个是色彩斑斓的、具体的、实在的现实世界,而另一个是灰色的、单调的、虚无的世界,把两者对立起来;继而进一步认为已入或打算“入空门”的人或是没有社会理想,或者其社会理想是“一片真干净”的“白茫茫大地”。  相似文献   

8.
纯一 《中国宗教》2021,(5):42-44
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按慧皎《高僧传》、道宣《续高僧传》、赞宁《宋高僧传》、如惺...  相似文献   

9.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关于人生解脱的宗教,其宗教理论中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与中国本土儒家伦理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人生的基本态度、观察和评价世界的道德理性、对待众生和万物的价值观念及其树立的理想人格,反映出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简单来说就是指对我们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不被染污和破坏。之所以提出环保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3.
越南佛教历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伦理体系入手,初步建构印顺佛化道德概念在人间佛教的不同维度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纵向的差序层级、横向的规范原则及其佛化伦理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印顺以众生性、人性和佛性的不同区分出人间佛教伦理道德的境界序列,又以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为背景提出佛陀人间化的伦理前提、智慈合一的实践理念、集团生活的时代倾向与救世之仁的实践意义作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原则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家、出家两种殊途同归的佛化道德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16.
宗喀巴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喀巴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佛教思想中同样蕴含了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宗喀巴关于动物伦理和环境伦理的思考和解答,构成其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挖掘和梳理宗喀巴所倡导的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加快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接轨并实现转化,有助于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树超 《法音》2020,(6):42-47
<正>大致来讲,佛教动画是旨在传播佛教思想,或者以贴近佛教文化为题材而创作的动画作品。尤其是由佛教团体、组织直接参与制作的作品,其创作者的旨趣对作品形态能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故此类更为典型。谈及闽台佛教动画,主要讨论对象为台湾的作品,其中当然包括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即佛教在当代台湾社会中影响力极大。更重要的是,各类佛教组织在台湾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的涉入较深,并且,其传播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宗教本身的范畴,进入到教育、公益、环保等诸  相似文献   

19.
前面谈到,人们创建和信仰佛教是出于避苦求乐思想,而基于这种思想人们又设计(幻想)了各类佛国社会。我们知道,所谓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包含着对一定的理想人格的选择标准。”(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439页)那么,所谓佛国社会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什么,是否也包含着一定的选择标准呢?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周易》一直占有崇高的地位,被奉为性命之源,圣学之本,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周敦颐赞叹说:“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王夫之通过认真的比较研究指出:“根极精微,发天人之蕴,《六经》、《语》、《孟》示人知性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