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杨俊一究竟怎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界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点:(1)不能把哲学原则等同于划分哲学派别的原则。(2)马克思的哲学原则是近代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主体与哲学原则1.突出主体的作用是近代科学影响哲学思维的必然结果,不是区分哪个哲学流派的特有标志。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在世俗生活中成功的应用,在哲学上具有两点意义:第一,知识就是人或主体的力量;第二,科学取代了哲学直接研究世界的地位。这就迫使哲学的思维范式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要从主体出发,反思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构成知识的感觉要素和观念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以达到建构“科学的科学”的目的。2.主体与客观性的原则。应该明确意识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表明,突出主体并不等于突出主观性。历史的逻辑恰好相反,从主体出发却是为了限制主观盲目性,寻求类似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以培根“归纳三表”为代表的经验论,还是从笛卡尔“演绎四步”为代表的唯理论,都把能够避免主观性,有助于揭示知识客观性的原理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客观性的理解不同,经验论把客观性理解为观念对感觉的可还原性;唯理论把  相似文献   

2.
哲学不能只重真、只讲真,应当以真善美的统一及其最高的体现自由为立论原则。真善美三个范畴分别表达了主观性适应客观性的关系,客观性适应主观性的关系,以及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双向作用中所达到的统一关系。真善美相结合,由此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状态是自由。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以康德、雅各比和费希特为代表的主观性哲学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以"主观性的形而上学"取代客观的"绝对者"的趋势。黑格尔在耶拿时期以"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性"问题为主线,批评了主观性哲学将这种同一局限于主观性一侧的做法,通过提升客观性、给客观性以主体地位的方式,尝试着让绝对者与自我实现融合。黑格尔的客观观念论后来遭到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严厉批判,而马克思则再次恢复了客观性的权威。在19世纪前叶,马克思与黑格尔共同形成了与主观性哲学相抗衡的一方。  相似文献   

4.
1.主体—客体问题与本体论的关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存在的客观性问题。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关系。2.“哲学无用论”和实用主义“工具论”对哲学功能的错误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3.机械反映论和任意选择论对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片面理解的认识论根源。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建构说。认识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5.
庞晓光 《哲学动态》2008,167(3):82-88
长期以来,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密切关注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克莱姆克(E.D.Klemke)深刻地洞察到,在“科学与价值”这一词汇下面,所涉及到的方面是复杂的,包括理性、客观性、主观性、纯科学、应用科学等范畴,[1]甚至现在讨论得很激烈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也可以看做是这一问题在当代水平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一)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承认人类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两种思维方式固其在哲学、文学中的广泛应用,其客观性和重要意义早已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但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其客观性直到前几年才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至于它的特点,至今仍是众说纷坛。有鉴于此,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之前,有必要对直觉思维的客观性、称谓及其特点作简要的说明。直觉思维在西方早已受到科学、哲学界的高度重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不但承认其客观存在,而且把它看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即主观性,无客观性可言,否则就是“六经注我”。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虽然表现为主观性,但不排斥客观性,否则就是“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双方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对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上,但究其底蕴,实质是对客观性片面理解的分歧。他们都没  相似文献   

8.
实用主义者否定客观真理承认或不承认其理的客观性,这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哲学上两大阵营,过去和现在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个问题是与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相联系着,所以任何一派哲学都必须解答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个重要问题,实用主义者则是把否认客观其理作为它的反动哲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旷三平 《哲学动态》2004,2(7):10-13
一 关于评价尺度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一直是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展开研究的: 其一,认识论方向.这种研究的定势是把评价归结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进而把评价 尺度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认识标准.例如,在传统教科书体系中,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问题被 纳入是否正确认识了社会客观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了社会客观规律,才能 对社会进步做出科学的评价.而评价所运用的尺度或标准,一是看物质文明(主要是生产力 的水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二是看精神文明(主要是思想教育的水平)提高到了什么状 况.由于评价尺度的问题被局限于认识论的讨论范围,因此,讨论本身往往内在地受制于传 统认识论"排除主观性"原则的约束,即排除主观性因素越是彻底,就越是接近对事物的客 观评价,评价过程成了一个不断排除主观性而接近客观性的辩证认识过程,评价尺度也成了 一个反主观主义的客观认识标准或一个唯物主义地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这种研究的定势旨 在确立评价活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公正性,但用沃尔特·李普曼的话来说,它却犹如"现代性的酸",一切有关评价活动的主观性、民主性和个别性都被溶解了,主体在这里被"困惑"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九年广东省党校系统哲学教学研究会年会近日在深圳市委党校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建国五十年光辉历程的哲学反思”。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议重点提出并讨论了五十年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哲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关于“哲学是什么”,部分与会者坚持从本体论角度给出定义,即认为,哲学是研究世界是什么以及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有的与会者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哲学是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即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有的与会者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指出,哲学就是…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不过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当代,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为哲学提供认识世界的经验材料,推动哲学的丰富和发展,而哲学在吸收、概括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又为科学提供最高层次的范畴工具和思维方法,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发展。但是,这也只是些最一般的原则,实际上这些原则如何实现,还是一个至少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从哲学领域说,广大哲学工作者深切意识到当代科学发展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提出了许多世界观问题,因而渴望了解、掌握并试图吸收和概括这些科学成果。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大部分哲学工作者在科学修养上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并且对于如何吸收和概括科学成果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因而在从科学上升到哲学的道路上,至今处于摸索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说些科学的外行话,做了些劳而无功的事,以至建造某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框架都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幼稚到成熟、从探索到成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种探索的意向和热情,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从科学领域看,也无庸讳言,许多科学工作者对于哲学的功能、哲学与科学的应有关系、哲学思维的特点的看法也并不都是妥贴的、客观的。当涉及到哲学问题时也难免会说些外行话,发出一些不尽恰当的责难,这同样是可以理解的。科学工作者在关心哲学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这件事,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哲学工作者应当衷心地欢迎。我们认为,加强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的对话,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从当前来说,特别需要的是科学工作者对哲学研究工作的参与、帮助与支持,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探讨,比如就哲学如何吸收、概括科学成果,科学对哲学提出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样的概念、范畴工具,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达到科学和哲学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哲学思维     
近年来本刊设专栏开展了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的讨论。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对哲学自身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这种研究不是脱离实际的思辨,而是时代的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的迫切要求。象其他任何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样,对哲学本身的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应局限于一个角度,也“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列宁语)实际上,关于哲学对象的讨论已经触及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功能、哲学和科学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刊特辟“关于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的讨论”专栏,期望哲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写出有材料、有观点、论述深入的论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外刊学论     
米荣:"从对立到互惠:雅斯贝尔斯论科学、哲学及其关系"(Miron,R.,"From opposition to Reciprocity:Karl Jaspers on Science,Philosophy,andWhat lies Between Them",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44,N..2,June 2004) 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中对科学、哲学及其关系曾有过具体论述。依据纯康德论的观点,科学是现象对象的普遍性的有效知识;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对科学如此这般的看法,他认为科学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方法、总体的和有意识的理性。另一方面,哲学是个人生存的超验思维模式,它通向存在(being)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显然,他的这一哲学观仍然是其存在论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看待雅斯贝尔斯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述呢?  相似文献   

14.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我们的哲学理论能不能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亦想谈点看法。不过,我对自然科学是外行,难以充分展开,故曰提纲。一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基本区别究竟何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两点:  相似文献   

15.
哲学对医学导向作用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科学体系。医学是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活动。二者都具有很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医学和哲学的关系是特殊与普通的关系。医学为哲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科学基础,而哲学为医学的发展提供导向作用。为了使21世纪的医学再创辉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供的客观性原则、方法论原则、社会价值性原则作为切入点,发挥其导向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因为当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日趋复杂,对哲学本身的反思也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展开的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的讨论就是这一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哲学研究》第4期上开辟了“关于哲学的特点和功能”问题讨论专栏,企图从另一视  相似文献   

17.
意义与实在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意义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语言哲学内的具体体现。它就是要解决语言所蕴含的观念内容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而能够说明以语言形式表达的卸识体系何以能够揭示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此,对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知识客观性的理解。当代西方  相似文献   

18.
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tion)是科学哲学中的经典问题,科学就是追求对经验事实给出解释性原理的学科。科学解释也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2005年《综合》杂志专门刊登整整一期来讨论科学解释问题,作者主要从认识论视角研究科学解释问题,其靶子文章就是由哈洛宁(Ilpo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前者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后者则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  相似文献   

20.
象叔本华一样,克尔凯郭尔向黑格尔的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发动了进攻。他批判黑格尔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但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唯心主义,而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喜欢思想的合理性。克尔凯郭尔把思维与存在,逻辑与辩证法,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互割裂开来,抛弃前者而仅只保留后者。他思考的主题是辩证法的主观性,是特殊个体的主观辩证法。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叔本华的辩证法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太包罗万象,因而不理解个体的真正作用、“孤独个人”和一般理性主义的真正作用。他宣称,真正的对立永远是“隐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