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6年10月,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柏林举行座谈会,讨论“实验、模型和理论”问题。会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布尔院士致开幕词,接着,听取了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M.阿美里扬诺夫斯基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G·格尔茨所作的两个主要报告,以及苏联《哲学问题》主编弗罗洛夫等人所作的十六个补充报告。阿美里扬诺夫斯基通讯院士在其报告中  相似文献   

2.
G·克劳斯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两次国家奖金获得者。他写过一系列深刻的、富有内容的关于哲学、逻辑和社会学问题的著作,其中一部分已译成俄文,并为苏联读者所熟知。所评论的这本书是那些有趣的、极其广泛地论述控制论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哲学和法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1977年9月在阿拉木图召开了“唯物辩证法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逻辑学和方法论”的第二次全苏讨论会。全国许多城市的哲学家和学者,苏联科学院、加盟共和国科学院、苏联哲学协会和全苏《知识》协会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哲学问题》、《哲学科学》等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等共3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应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孙克信、邝柏林与近代史所陈铁健参加了苏联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苏联科学院根据苏共中央的指示召开的,由苏联科学院远东所、哲学所、东方所、苏中友协、苏联对外友协、全苏汉学协会等六个单位共同主办的,于11月14日至15日在莫斯科举行。与会者共60余人。会议由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多谢也夫和齐赫文斯基轮留主持。会上,苏、中学者对李大钊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统战思想、新闻思想以及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既严  相似文献   

5.
1984年12月4—5日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了第三次全苏哲学机构领导人协调会议,会上讨论了有效地协调组织1986—1990年科研工作的基本问题。参加会议的有科学院系统的哲学研究所、哲学和科学共产主义学部、哲学问题科学委员会、各大学哲学系、某些高等学校的哲学教研室、哲学杂志和中央各出版社编辑部等单位的负责人。供与会者进行建设性讨论的基本文件,是会前准备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所承担的国家科研计划草案和该所所长、苏联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部于1956午3月8至10日在柏林民主区召开了一个学术会議。这次会議只讨论一个问题,即“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探讨自由问题”。出席会議的有民主德国主要的哲学家,还有从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法国、波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应邀前来的哲学家代表团。  相似文献   

7.
1957年7月17日至20日,在华沙召开了国际哲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国际哲学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20个国家的各个学派的哲学家,其中还有来自9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家。中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哲学会议,同时会议也邀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苏联代表团由别林斯湼夫教授(代表团团长),查金教授,施什金教授和扎伊切夫研究员组成。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七年十月在匈牙利济汉城,举行了题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的理论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高级政治学校的倡议召开的。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的教员,参加了这次会议。来自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分析社会发展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和范畴的内容问题上。他们专门考察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自发性与自觉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和个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共同举办的中苏双边哲学讨论会,于1990年111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中苏代表围绕着这一主题,针对本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双方探讨了新的条件下社会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处理人及其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会议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米特洛欣各致了开幕词。苏联方面首先发言的是Л·米特洛欣博土,他探讨了马克思有关人的问题的理论。他强调必须以马克思提出的原则为基础,才能对人的问题提出全面的解释。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土、原哲学所所长Н·拉宾以组成人类历史的三个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0月15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洛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苏联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举行座谈。双方相互介绍了各自研究所的概况及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布洛夫着重介绍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建制及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76年11月1日至5日,东德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哲学和人文科学教研室在阿尔顿堡就“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举办了第三次讨论会。会议的目的是检查和总结对于中央规划提出的有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参加会议的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有关部门的学者。会议集中讨论了下述问题: 1.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对技术科学的作用; 2.技术科学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于1981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全苏第三次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最近几年来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代科学和进一步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和任务,根据对敌视马列主义哲学的资产级阶的现  相似文献   

13.
1977年6月19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与校哲学协会分会就这一题目举办了理论会议。同苏联哲学家一道参与会议活动的有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的高等院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Д.桑金教授在“对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哲学家就有关唯物辩证方法的性质问题所做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14.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4年第11期上,报导了苏联哲学研究所一年来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哲学问题方面的情况,现将这篇报导摘译如下: 1963年未,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组之下设立了一个小组,研究历史科学的哲学问题。同时,在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立了历史方法论组。这些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研  相似文献   

15.
1962年10月召开了苏联科学院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社会科学的大会。会上听取并广泛讨论了苏共中央书记、科学院院士伊利切夫的报告:“对社会发展进行领导的科学基础——发展社会科学的若干问题”。大会材料已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并在我国报刊上得到了广泛反应。这些材料已在《哲学问题》1963年第一期上作过概述。伊利切夫的新出版的著作《社会科学和共产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63年),是他在苏联科学院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的基本原理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报导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Ф.В.康士坦丁諾夫在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等部大会所作的报告:《关于1963年哲学領城內科学研究的总結》。現将这篇报导編譯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今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如果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那么习近平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可以说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和高度评价过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加快  相似文献   

18.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结构与个性》这本集体著作是在1974年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伦理学家座谈会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作者是著名的苏联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尼西莫夫、阿尔汉格尔斯基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R.米勒尔等人。阐明道德结构和个性的道德结构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创立道德教育的科学理论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创立把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培养人的一种严密体系。我们这里所评论的这本1977年问世的书就是阐述这些问题的。该书是用结构方法,从道德意识与个人行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出发来研究道德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该书的任务决定了其对材料进行阐述的逻辑:各章的顺序反映了  相似文献   

20.
格奧尔格·克劳斯(Georg Klaus 1912—1974)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2年出生于纽伦堡的一个工人家庭。青年时期在爱尔兰根学习数学、物理学与哲学。1928年参加德国共产党。因为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33年底被捕,并被关入达豪集中营。战后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组织中做领导工作。1950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升为这个大学的哲学教授。1953年调往柏林,担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并主持逻辑与认识论讲座。1961年当选为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并任该院哲学所所长、哲学部主任和控制论部副主任。1959年和1964年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学奖。1974年7月29日因病逝世。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在为他逝世所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