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叨语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的人,便毫无希望可言,有欲望才有进步,有大欲望才有实现大理想的可能。但欲望的弹性极大,无法用标尺去度量,欲望一旦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2.
朱子的欲望观继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强调寡欲这两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思想张力。就对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认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气上的表达,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现。而在强调寡欲方面,朱子认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职,人应当与欲望保持距离,以保守自己作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时应当以欲望本身所禀受的天理来裁成、安顿它。朱子对欲望予以积极肯定,与汉代以下一般儒者对欲望的贬低有别;而朱子对欲望的严格态度,又与"认欲为理"者迥异。  相似文献   

3.
智慧语丝     
《思维与智慧》2014,(5):33-33
1.一份美好的爱情,会让你透过一个人看到全世界的美好。 2.欲望是一条蚕,快乐是一片桑叶,欲望之嘴张得越大,快乐之叶就会变得越小。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法家的人性理论与领导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新华  朱永新 《心理学报》2002,34(2):103-109
先秦法家对人性认识的基本点是“性本恶”。其思想内容有 :人的需要是推动其行为发展的动力 ,是管理的出发点 ;在追求满足个人欲望的时候 ,人们会违背礼仪和伦常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 ,而对利益的追求是根本的驱动力和唯一目的 ;人性的善或恶是可以诱导的 ,管理者如何倡导是关键。法家将法、术、势结合起来 ,三位一体 ,形成了法家独有领导心理思想 ,并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法、术、势的人 ,才可能成为理想的管理者“明君  相似文献   

5.
克制贪欲     
曾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犯错误和不断改错误的过程。而人之所以会不断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层出不 穷的欲望。如果对这些欲望不加约束而使之“循规蹈矩”却任其膨胀、泛滥,人自然就会出格越轨偏离正道。因此也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产生欲望和不断克制欲望的  相似文献   

6.
《周易》三才之道的神话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才”一词始见于《易传》,但“三才”观念在远古神话就已诞生,从原始墓葬可见之.三才之道中数字“三”具有“圣数”(Sacret Number)或“神秘数字”(Mystic Number)之属性,“三才”之“才”则代表着原始、初始之意.“才”又有“存在”之意,天地是一个存在的“场”,人是“在场”之物,人生天地间,必有内忧外患,故《周易》一书饱(?)浓重的忧患意识.古时王者多具有巫师的职能,巫是沟通天人之中介,故从贯通三才之道的“王”入手,揭示王/巫合一的神话属性,从而阐发天、地、人生生不息的“三才”观之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7.
谦是君子之德 ,它的前提和本质是“有”,有智者之真、知、才 ,有仁者之敬、爱、德。其外在表现却是无有之“虚”,抑己之“让”,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成功之道。谦又是文明之礼 ,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得不到的东西是最好的,是胸口的朱砂痣,心底的白月光。另一种人,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弱水三千,取回的那一瓢才是真谛。第一种人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审美,第二种人更在乎生活上的审美,究竟哪种更好?说不清,于是就冒出个词来:中庸。就是在这两种审美间寻找一种平衡——精神与物质间的平衡,欲望与克制间的平衡。只是中庸这东西,像端一碗盛满的水,谁都有端洒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欲”字之又是希求,“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唯识论》五)。希望获得快乐,努力追求快乐,这就是人的欲望。一股认为佛教否定人的欲望.否定人世间的快乐,这是失之于片面的,山是人们误解佛教为“悲观”、“消极’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佛教既不否定快乐,也不否定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避苦趋乐.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之常情。佛陀出世,宏法利生.正是为了让人离苦得乐。对于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佛教是如实认知,善加引导。这就是佛教对欲望的基本态度。一、佛教对五欲入生的认识一般世问学问认为.人类乃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相似文献   

10.
1.鱼看到了诱饵的时候,忘掉了鱼钩的存在。2.失败的好处,就是又发现了一个错误。3.人是欲望的奴隶。4.每一朵花都有一个梦想。5.不能承受失败之痛苦,就无法享受成功之喜悦。6.失掉了昨天的人,在那里惋惜懊悔,不经意间,又失掉了今天。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性恶论"是以特定的人性的内容为基础的。事实上他并不关心"性"是否让人成为了人,而只注重这"性"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行为。在荀子看来,属于性的东西有两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如目辨白黑的能力)和欲望。而荀子所谓的那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是无法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因而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就落在人的欲望上,而"恶"也最终落脚在欲望上。因此,人的弃恶从善也最终转化为如何对待欲望。  相似文献   

12.
名言懿行     
人生充满着欲望。无庸讳言,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是不合理的欲望冲动,于是,为了抑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人类的理性便产生了节制。 费尔巴哈把追求快乐视为人的天性,但他同时也指出,满足快乐的欲望必须遵循“自我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准则。的确,我们在追求自己的幸  相似文献   

13.
欲望     
一人是有欲望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从呱呱坠地起,就要吸吮母亲的乳汁,这是生存的需要。如同鱼儿离不开水,植物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人如果失去了欲望,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人的生命就行将停止。  相似文献   

14.
一 理想是有魅力的,因为它通过人的奋斗和追求可以变成美丽的现实;追求是高尚的,因为它是使理想之花结出现实之果的耕耘。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才值得耕耘,什么样的耕耘才富有理想,这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们都试图为君主提供治国的良方。思想家们普遍承认百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承认百姓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主张富民,同时又对欲利之心保持警惕,希望通过教化来避免富民与逐利会带来的负面后果。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让百姓"自富",但富足的水平只可达到满足人的生存之需。他认为大量的财物会刺激人的欲望,主张通过君主的"不言之教"使百姓"无知无欲"。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生而本有的情性,主张通过富民满足人的欲望,但同时主张通过礼教来节制人的欲望以避免社会混乱。韩非子承认人的好利本性的正当性,主张通过法的规定为百姓求富提供正当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同时对国家富强有利。所以,教民并不是改变人的好利本性,而是通过"以法为教"来规范人的求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兴趣和素质     
正不做无趣之人人活世上,一定要有好奇心,一是对世界有探究的兴趣,二是对人生有体验的兴趣。也一定要有自己特殊的兴趣之所在,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他才会活得有意思,你和他相处也才会觉得有意思。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是无趣的,他作为一个人也是无趣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养护民众良心是社会的大事,是国家的职责,同时养心又是个人生命中的重要内容。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减少欲望。做人欲望不多,良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丧失得很少;做人欲望很多,良心即使有所保存,也保存得很少。关键词是"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食欲关乎生命维持,色欲  相似文献   

18.
爱与欲望     
正1爱与欲望是相伴而生的。欲望的血脉里,奔涌着动物性,也流淌着人性。欲望本身,并无卑鄙和高尚之分。美好的欲望,只是表现在分寸上的一种得体和合适。剥离了欲望的爱,首先是剥离了爱的动物性,其次是剥离了爱的人性。爱的动物性是爱的原本属性,而爱的人性,升华了这种动物性,彰显着人类自身爱的华美和尊贵。要说明的一点是,爱的动物性,不是兽性。兽性是对这种属性的玷污和颠覆。当然了,在欲望上只表现为兽性的人,是不配说爱的。  相似文献   

19.
欲望探究     
一“欲望”这个心理现象迄今仍是个谜。什么是欲望?我国古代思想家常常把欲望和情感并提。荀况认为“欲者,情之应也。”①欲望乃是情感对于外物的感应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刘昼也认为“情之所安者,欲也。”②欲望是情感处于静态时的一种表现。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把欲  相似文献   

20.
徐先华 《大众心理学》2020,(1):33-33,32
有无自制力,表现大不同有些同学总是抱怨自己每天早晨睡不醒,不愿起床,甚至戏谑地自称"起床困难户";还有些同学属于"拖延症患者",经常把要做的功课、应做的事情一再耽误,对自己爱磨蹭、拖延时间不断后悔、自责。出现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同学的自觉性不高、自制力不够坚强。自制力,就是控制自身认知、情绪、欲望和行为的能力。拥有自制力是人类克服困难、征服障碍、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我国宋朝的苏轼曾总结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