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2.
休谟哲学的解释者,通常都认为休谟是归纳推理的彻底怀疑论者。此外,休谟还被说成是提出所谓归纳法难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直到最近为止,休谟在这方面的论证,却还没有得到周密研究。由于这一论证成了注意的焦点,一场关于休谟在这一论证中想要建立的论点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仍在进行。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对这种解释上的争端,完全按照原著尽可能明确地作出断定。我也希望从休谟《人性论》第一卷讨论怀疑论长文的来龙去脉中,找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研究考察团(李鹏程副所长任团长)访问了欧洲著名学术机构———那不勒斯意大利哲学研究所。双方在研究讨论合作计划时,共同决定合作出版中文版的五卷本《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由田时纲研究员担任主编,定于2005年出齐。在克罗齐的众多历史理论和史学著作中,选出一部五卷本的《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决非易事。在研究基础上,并征得意大利哲学研究所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两卷历史理论著作和三卷史学著作。五卷顺序根据著作内在逻辑和时间(写作时间和研究对象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排列:先是历史理论,后为史…  相似文献   

4.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5.
1.前言自从1955年列维-斯特劳斯发表《神话的结构》以来,已有30年了。这篇论文对于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他又继续发表新作,主要有《阿斯狄瓦尔战功歌》,集神话研究之大成的《神话学》四卷本——卷一《生食与熟食》,卷二《从密到灰》,卷三《饮食方式的起源》和卷四《裸人》。看来,这些著作基本上完成了他的神话研究工作,后来在他关于神话的一些讲演中,并  相似文献   

6.
继清华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将《张岱年全集》六卷本出齐之后,河北人民出版社又于1996年决定编纂出版《张岱年全集》八卷本,除重新编订《文集》所收入的论着外,又主要补充了张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和90年代至1996年《月的大量论文,并且将张先生为许多学术著作写的序跋以及一些文史漫笔、悼念回忆友人的文章等等合编为第八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在编纂《全集》的过程中,不仅尽量将张先生的著作收全,而且精心校对,核查引文,补正了以前出版发表时的一些漏衍错字。这样就为展示张先生的著作成果和思想风貌提供了一个全本、…  相似文献   

7.
苏尔坎普(Suhr Kamp)出版社出版了一卷《维特根斯坦文集》。该卷包括《逻辑哲学论》、《1914—1916年日记》和《哲学研究》。这家出版社希望能够接着出版第二卷,它将包括《数学基础评论》、《蓝皮书和棕皮书》以及他的其他的著作和书信的遗稿。随着这些著作的出版,人们将能一睹迄今为止还不为人所知的文献。此外,这些出版物更有利于读者,因为它省略了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的英译文的累赘,这使书的体积缩小,价格便宜,而过去所仅有的英国版本是德英对照本,人们非连带买英译文不可。这有助于在德国扩展对维特根斯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9.
为了纪念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普列汉诺夫诞生一百周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列宁格勒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国立公共图书馆附设的普列汉诺夫纪念馆参加下在1956年编辑了一部五卷本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这套选集已由三联书店组织翻译,第一卷现已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这部五卷集著作收入了他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哲学著作。现在出版的第一卷中收入了普列汉诺夫在1883——1895年写的早期著作。这时,普列汉诺夫已经从民粹主义转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他在这些著作中积极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展开坚决斗争,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茨著作集》共四卷,第一、二卷分别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由莫斯科思想出版社出版。该著作集由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编辑委员会主席М.Б.米丁,副主席 A.B.古留加,成员有И.С.纳尔斯基、Т.И.奥伊则尔曼、E.B.索科洛夫等十人。俄译文均据莱氏原用文字译出(其中大多数是拉丁文,其次是法文,少数德文)。据B.B.索科洛夫在卷首的一篇四万字的题为《哥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综述》的论文中说,这四卷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第一卷:一般哲学问题、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卷:《人类理智新论》及有关  相似文献   

11.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经出版发行。今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通知》。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佛教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根据全国政协第八次主席会议的精神,现就全国佛教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有关部署通知如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从1982年至1992年期间的主要著作。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5,(4):125-133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苏联学者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个人或集体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章。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撰写和出版了一些总结性的大型著作。这些著作试图在总结已有成果和概括现代科学和社会实践材料的基础上,使唯物辩证法理论成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完整哲学体系。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正在陆续出版的三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及学术界对它们的评价。第一部是以φ·康斯坦丁诺夫、B·马拉霍夫主编的五卷本《唯物辩证法》,其中包括有:第一卷《客观辩证法》;第二卷  相似文献   

15.
苏联美学史研究的新成果,《美学思想史》(六卷本),已经编写完毕,自1985年由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已出3卷,年内可望出第4卷。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编者认为,在世界美学史著作中,这是从马列主义方法论的立场,以如此巨大篇幅分析世界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6.
《原善》尽管在戴震的义理学著作中成书较早,却一直列入"七经小记"的写作规划,因而终生修订不辍。《原善》现存三个版本:最早的三章本见于戴震文集,扩充的三卷本,其通行的定本在戴震身后与《孟子字义疏证》共同刊出,较早一稿则与《疏证》前身《绪言》共同刊出。本文通过比勘这三个版本指出,三卷定本经历了与《疏证》相对应的调整,较早一稿则是与《绪言》同步的修订,均非三卷本最初的面貌。这样,尽管戴震有终生一贯的思想,然而其早中期的义理作品中唯一一部著作却没有留下同时期的版本;好在文集所收《读易系辞论性》,可以一窥三卷本更早的面貌。本文关于戴震从《孟子私淑录》、《绪言》到《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演进,也提出了新的观察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信念、知识与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嘉明 《哲学动态》2007,(10):53-59
哲学家休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信念“似乎从来是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1]休谟的哲学思考,以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为其特征。在他26岁即已出版的天才著作《人性论》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归纳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问题的发现,引发了后来包括康德、罗素等哲学宗师的思考,它们构成了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一休谟感到困惑的信念问题进行探讨,当也是一件很有学术价值与意义的事情。由于信念论在国内的知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拟首先进行一番理论上的梳理,尤其着重于对休谟与罗素的相关学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20.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