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晓峰  茹雪 《天风》2015,(4):26-27
历史经验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自1807年马礼逊入华算起,基督教传入中国已逾200年。如果单从今天基督教信徒数量的增长看,似乎基督教在华200年的传教历程还是"辉煌"的。但若从其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入、融合,乃至认同、参与程度来考量,其离"成功"还有一定距离,即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明朝万历到清朝乾隆200余年间,有数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在中国活动,此为基督教第三次传人中国.入华耶稣会士中,精英多集中于京城,遂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演出的历史话剧的揭开序幕者是声名显赫的利玛窦,而结束全剧的主角则是鲜为人知的钱德明.  相似文献   

3.
自1979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牢固地在中国确立了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已累计在华投资11亿美元,共开设了23家灌装厂,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年总销量已突破4亿箱,总产量超过200万吨。中国正在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的第6大市场——全球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300千字,328页,定价28元。该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伯驾奉派来华"、"传教士:伯驾在华的宣教活动"、"医生:伯驾在华的医疗事业及其影响"、"翻译家:伯驾译介西方国际法及其影响"、最后两章"外交官:伯驾在华的外交活动"。本书试图通过对伯驾在华活动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揭示其对早期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  相似文献   

6.
明朝万历到清朝乾隆200余年间,有数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在中国活动,此为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入华耶稣会士中,精英多集中于京城,遂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一个多宗教的发展时期,既有长久以来就存在而被视为异端的佛道回回,又有被视为邪教的各种民间宗教团体。这时期新入华的天主教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其在华境地时好时坏,而大致徘徊于佛道回回与各种邪教民间宗教之间。既享受过"容教诏令"的保护,也经历过被视为邪教的艰辛,中西文化交流的这段历程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朝鲜不仅在地理上是两个毗邻的国家,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今历史上贯通一气,在每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所推陈出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中朝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佛教文化交流。仅以佛教文化交流而言,其内容依然是多角度、多方位、广泛而又深刻的。本文仅就古代朝鲜僧人入华求法请益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作一简略叙述和探讨,借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而流长。一、入华求法活动的背景与原因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之后,人争归信,很快发展起来,进而有人入华求法请益,遂至后来形成一项持久的活动。如果将此活动作一分期,那么,六世纪末以前,相当于中国南朝陈亡以前。  相似文献   

9.
田炜帅 《天风》2023,(4):49-51
<正>任何一种宗教在其诞生地之外的异文化区域传播都离不开经典的翻译,基督教也不例外。圣经的汉译工作不但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必然努力,更是教会本地化(enculturation)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在华天主教而言,直到1968年12月才有了全部的汉译圣经,即《思高本圣经》,而之前的传教士或中国教会人士汉译圣经的工作均未能系统化,最高的成就是完成了新约部分的翻译和出版。献县教区(今沧州教区)萧静山的译作《新经全集》是第一本新约译本,也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新约译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2018,(4):77-78
<正>江苏省道教协会召开四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7月31日,江苏省道教协会在无锡宜兴市召开四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江苏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周伟文、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道长、无锡市民宗局副局长张慧东等出席会议。省道教协会秘书长许兵主持会议。茅山乾元观积极开展"四进"道观活动7月31日,茅山乾元观举行升国旗仪式。合观道众、皈依弟子及信教群众200余人整齐肃立,在五星红旗  相似文献   

11.
曹经纬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11,34(3):692-695
【摘要】目的:考察在华跨国企业外籍高管的压力状况,探索其压力应对方式和在华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访谈法,结合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心理适应量表和应对策略量表对67名在华外籍高管进行调查。结果:在华外籍高管的压力源主要源自工作特性、人际支持和个人因素,其中工作特性是最主要的压力源;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显著相关(p<0.01),忍耐型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频率与这两种适应成正相关(P<0.01),求助型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社会文化适应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性别的外籍高管在工作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工作地点的高管在工作适应与忍耐型问题解决策略两项上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华外籍高管的压力主要源自工作特性和人际支持,忍耐型问题解决策略有助于提高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在《高僧传·竺僧度传》有两首诗,一赠一答。赠诗者为杨苕华,答诗者竺僧度。竺僧度,俗家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他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苕华定婚,未及成亲,双方长辈又相继亡故。竺僧度遭遇到这;惨痛无比的人生悲剧,遂万念俱灰,遁入空门。苕华服丧期满,修书并赠诗与僧度,希望他还乡,共储百年之好。苕华企图以世俗生活的美好去打动僧度,而僧度以性空之理去洞察人生,运用般若智慧之剑斩断了这一情缘,坚定了在佛门修行的意志,成为佛门弟子广为传诵的美谈。现在,我们先读苕华的赠诗,再赏僧度的答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般若智慧在断绝尘缘方面的功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自由联想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了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印象。结果发现:(1)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既有积极印象亦有消极印象,但总体上积极印象显著多于消极印象。(2)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内隐刻板印象呈积极方面,在华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对中国人的消极印象高于在华时间较短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14.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基督教第三次入华,由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长期对立的历史背景,再次入华的基督教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关系颇为复杂,这既表现于基督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敌视,也表现于二者在统治机构中的权利争夺,这些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息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持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常常片面夸大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刻意美化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曲意抬高某些传教士的历史地位,碎片化评价某些在华传教士的道德情操,使当代大学生对近代在华基督教产生误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选取近代在华基督教为切入点,联系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全球史观和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基督教比较视角下,多维度地阐释近代在华基督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
正华岩寺又称花岩寺,以华岩洞岩壁泉水飞溅、滴水成花而得名。华岩寺集山、水、园、林、洞为一体,享有"巴山灵境"之美誉。其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传法甚广,史有"华岩寺宗支流衍天下"的记载,亦是"巴蜀十大丛林"之一。华岩寺历代祖师不但自身学识丰厚,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故使华岩寺建筑精美、藏书甚丰,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华岩寺在数百年间,虽经战火离乱、"文革"  相似文献   

19.
了解住院患者华法林的抗凝现状,分析临床用药特点,为临床药师开展抗凝治疗管理提供参考。调查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6月~12月399例华法林抗凝患者住院期间的抗凝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华法林主要用于非瓣膜性房颤、静脉血栓防治及心脏瓣膜病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2.0的病例占53.28%,INR在2.0~3.0范围的病例占32.48%,华法林达标剂量范围0.375mg~7.250mg,个体差异达20倍;56.28%的患者重叠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仅5.76%患者达标后2天停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26%,其中46.15%患者出血时INR大于3。华法林临床应用不够规范,INR达标率偏低,积极开展抗凝药物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卓新平 《天风》2007,58(3):34-37
基督教传华历史有着社会政治层面和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卷入。在社会政治层面,基督教传入中国有着帝国主义侵华和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其在华立足和传教成功乃“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不平等条约”之结果。为此,中国教会兴起“三自爱国”运动,形成独立发展。但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重要构成,“政治冲突”和“中西对抗”只是这一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因此,中国基督教也有参与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和作用。本文将从上述两大层面来展开分析,以揭示中国教会“和风西送”、积极参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