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民俗学作手段对中原曲词文学中的信仰民俗进行研究阐释,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当今中原地区民间仍流传的种种千奇百怪的民间信仰仪式和习惯,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美术(包括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之硕果。文章通过对中国美术史料的分析得出,"中原画风"源自唐宋时期"南北二宗"(1)中的"北方画派",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认为"中原画派"即"北宗画派"的传承,"中原画风"即"北宗画风"的发展。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2011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如何让中原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的意见,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将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主要发展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这成为了具有人才培养职能的中专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的家装业,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在经济大潮的洗礼下,在残酷竞争的冲击下,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淀,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引导中原地区的人们设计出最时尚、最体闲的家居环境,住进最健康、最舒适的家居空间.  相似文献   

5.
释方城石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城小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高约三至五厘米,分素色和彩色两种,小巧玲珑,独具神韵.方城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纳福"之物,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三月三,人们争相购买、赠送"好时候"(时候与石猴谐音),企盼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单猴",寓意是"祖师封侯"; "母猴驮小猴",寓意便是"辈辈封侯".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它能够誉满中原,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西周时的封建制很像英国1215年之前的情况.不同的是,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导致犬戎入侵,西周王朝的中央政权的势力被摧毁,从此"共主"与分封贵族失去了平衡.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最后只能以秦国的耕战统一而结束.自此之后,农业占了主导地位.古代中国虽然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孕育出工商文明. 究其所以有多种原因.从地理环境和发展程度上看,周边地区相对落后而中原地区相对先进,只要中原王朝统一,四方一般情况下是朝贡的.虽然出现过辽、夏、金、元等局部或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在文化上倾心于中原王朝的,经济上更是羡慕中原王朝的富庶.所以在封建统治者眼中,真正的祸乱只能来自内部,也就是农民的起义.  相似文献   

7.
石勇 《中国宗教》2015,(2):54-55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ism)的称谓。景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原地区。据记载当时景教传播的情形是"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这通常也被看作是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之始。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具体情形,反映在各种写本经书、碑刻、绘画等景教遗存中。尤其是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罗布泊米兰遗址,甘肃敦煌  相似文献   

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非前人古语的套用,是张璪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它来自于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成熟思考."造化"是自然万物之根源,外师造化,体现出画家对艺术活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是画家向主观心境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悲与喜     
得而复失,让人痛苦。如果从来就没有"得"过呢?没有得,就没有"失"?我的意思是说,"得"是"失"的根源,要免除"失"的痛苦,我们要从源头入手,要消灭"得",消灭那种容易复失的"得"。不要去争那种容易失去的"得",超出我们的必须的"得",是容易失去的;不符合我们本性的"得",也是容易失去的,这些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在几年前河南省书画院举办的"‘中原星座系列13’张伟元西藏黑白版画展"上认识张伟元并在后来的接触中渐渐成为好友的。张伟元以他写实风格的黑白木刻作品在当前激进的后现代风格的造型艺术潮流中做出了另外的一种言说,故显得愈加不易。从缤纷的大千世界回归"黑白",从当今的"IT"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史记·伯夷列传>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一段话,有一种看法认为它表示司马迁本人对天道的一种疑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过表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种看法均是误解.实际上,司马迁只是借"或者"之口表达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迷惑.这个迷惑之所以产生,除了未能确切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有其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个人认识原因和社会历史根源.这说明探讨"或者之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若遗 《中国道教》2009,(4):23-27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的这首诗将琴与道的关系形容得淋漓尽致.琴,今称"古琴",又谓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具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道德风范的传统乐器.  相似文献   

13.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生活中,常听一些人愤愤不平地述说自己"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痛斥自己受到的所谓"不公平待遇",好像对方是白眼狼是冷血动物。但这只是那些愤愤不平者的狭隘认识,也是错误的认识。苦劳如果不能创造效益甚至还起着负作用,没有任何功劳,那么,这个人就没资格谈苦劳。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就是"一分耕耘  相似文献   

15.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星云  圆性 《佛教文化》2007,(4):18-22
是非的可怕"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躲也躲不开,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证明"是非"有无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诚不虚也。  相似文献   

17.
<正>"再回忆"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的哲学追问构成了胡塞尔对直观行为领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胡塞尔明确给自己提出了这个任务:"对回忆意识的奇迹我们得做一些洞见。"(Husserl,1996a,S.310.下引胡塞尔外文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然而,胡塞尔并没有写专著研究"再回忆",这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于  相似文献   

18.
曹康 《思维与智慧》2012,(15):58-59
职场如战场,风云诡谲,险象环生。这其中,隐伏着许多"杀手",这主要是一些"杀伤力"很大的个人不当行为,如果你对它们掉以轻心,就会"死得很难看",就不会在事业上顺利地达到你的目标。以卵击石,与强势人物对抗小刘生性倔强,说起话来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他所在的单位里有些人对领导不满,小刘就成了他们的利用对象,  相似文献   

19.
<谈美书简>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三十多年前,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我把这本刚出炉的小册子带到大学寝室时,同学们争相传看,个个交口称赞"你祖父的书写得真好",这着实让我快乐了好一阵子.  相似文献   

20.
鉴赏札记     
丁枫 《美与时代》2004,(4):10-12
您如果感到审美论还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话,那么不妨挑一些散文读一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您会发觉,鉴赏活动如果只简单地说说这是感知呀,那是现象呀,情感很重要呀,等等,即总是笼而统之地用这些心理过程去"对号入座",那就很难说得清了.因为鉴赏实在是神奇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