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南华民族中学246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极其严重者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是少数民族相关较小,而与所在地区有密切关联;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在学习压力上和情绪波动上,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较大。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结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采用情绪一致性记忆范式,探索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两个实验先后选取180名普通大学生和180名普通中学生做被试,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在编码或提取阶段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被试在学习情绪词后完成分心任务再进行自由回忆。实验分别控制被试在编码或提取时的情绪状态和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的加工策略。结果发现:长时记忆存在情绪一致性编码和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但是不同加工策略下情绪一致性提取存在差异,情绪渗透模型无法解释该差异。结果表明,从行为研究层面发现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中学阶段,是人的情绪充分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的情绪世界,早已不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面对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中学生则像是一叶小小扁舟,在波峰与波谷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虽然这时他们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浪潮依然时起时落。因此,指导和帮助中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才  卢家楣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7,30(5):1052-1056
本研究采用D.Matsumoto等编制的情绪表达规则评估问卷,探讨了237名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的认知发展,并通过同伴提名法选择了192名同伴关系良好和同伴关系不良的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表达方式认知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类型与情境类型对中小学生多种情绪表达方式的认知具有主效应;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向更具有社会效益方向发展,对自我和他人情绪表达存在认识分化,并随年龄而增加;同伴关系不良的中学生在情绪表达的认知上存在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5.
正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就无法接纳他人的情绪。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当你的另一半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难处,向你倾诉他的愤怒、委屈或无奈等情绪时,如果你没有保持很好的倾听、陪伴或安慰,而是采取了跟他讲道理或埋怨的方式,怪他没有按你出的主意去做,或是用你自己平时压制回避情绪的方法来要求他:保持微笑。那真的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当然这种残忍,不是指你在意识上多么不希望他好,  相似文献   

6.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白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有自卑心理倾向的人皆而有之,只不过强弱不同而已。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知识快速成长的阶段,心理成长尚未成熟,许多同学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因自卑而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而帮助中学生走出自卑成为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服饰与情绪     
每一个人都有心理烦恼,情绪不佳的时候,如果能够学会运用服饰调节自己的情绪,那将帮助你尽快摆脱心绪烦乱的窘境,恢复理智的、愉快的生活。 情绪欠佳又称为情绪低潮,是一种使人心烦、消沉的心境,对个人心理状态有不良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说的就是积极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消极的心境则使人萎靡不振,心烦意乱,感到人生枯燥无味,甚至迁怒于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既不利于工作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父母冲突、父母教养方式、情绪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量表对北京市和河南省1322名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且存在三条路径: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通过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情绪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因此减少和避免父母冲突,提高中学生的情绪安全感,同时给予中学生积极教养方式,减少和避免消极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父母冲突、父母教养方式、情绪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量表对北京市和河南省1322名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且存在三条路径: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通过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情绪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因此减少和避免父母冲突,提高中学生的情绪安全感,同时给予中学生积极教养方式,减少和避免消极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情境故事考察了246名12-16岁中学生在三种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结果表明,12-16岁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低年级)和14岁以上(中高年级)中学生之间,初中阶段是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情境类型对中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在付出代价最高的利他情境中,中高年级中学生出现更多的混合情绪判断与移情定向归因。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胡俏  戴春林 《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195
依据倦怠理论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通过对400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367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是由情绪耗竭、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13.
张文娟  程玉洁  邹泓  杨颖 《心理科学》2012,35(3):624-630
为了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并探讨中学生的情绪智力、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采用《中学生情绪智力量表》、《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技能量表》和《中学生师生关系量表》对217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的总体状况良好,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一、高一年级的师生关系好于初二、高二年级。在亲密性和支持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冲突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满意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情绪智力的不同维度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预测作用各不一样。情绪感知对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运用、理解和管理都能够显著预测师生关系,其中情绪运用对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为突出,情绪管理对师生冲突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强。(3)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在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师生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9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情绪的词汇评定和情境评定,考察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种类和道德情绪典型属性的认识。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的认识涉及情境性、导向性、批评性、赞誉性等多种情绪类别,并在总体上更容易把正性情绪词汇认同为道德情绪。在判断与评价具体情境中的道德情绪过程中,中学生更倾向把无私和有私因素诱发的情绪显著地聚类区分,从而将无私诱因视为其认同道德情绪的典型标准,这种内隐观不受其学段、性别的影响和情绪效价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同伴支持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学业状况的重要前因变量。根据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329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的调查,考察在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习效能感是否会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业情绪中起到中介作用。发现:(1)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习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两者与高兴学业情绪显著正相关,与厌倦学业情绪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和地域后,学习效能感在同伴学业支持和高兴学业情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厌倦学业情绪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物理学科中,性别调节了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验证并拓展了控制价值理论,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物理和化学学习的积极情绪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压力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朝阳  陈树林 《心理科学》2001,24(4):439-441,431
本调查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广西某地区的363名少数民族初中学生进行压力源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是学习、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和令人讨厌的社会文化风俗与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关注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压力。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采用ECM实验范式,操纵被试编码阶段加工方式,分析被试情绪状态与记忆成绩之间关系。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后,要求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进行有意记忆或熟悉判断或结构判断,完成分心任务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高兴组和悲伤组采用三种加工方式学习情绪词时均出现ECM;在高兴或悲伤状态下,被试进行结构判断学习情绪词时ECM效应量大,进行有意记忆和熟悉判断学习情绪词时ECM效应量小。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选取北京、河南、重庆、浙江和新疆五个地区的 1 3所中学 ,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 1 1 855人作为被试 ,采用《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对我国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的状况和发展特点做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到高二以后趋于平稳 ;(2 )在高二时 ,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超过了男生 ,在高三时 ,男生和女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自1977年恢复高考30余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状况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发生了许多变化.该文就我国恢复高考30余年来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简单地进行了历史回顾,包括中学生的课内学习情况,中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中学生的作业与考试,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心理状态等.文章认为,尽管有关各方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增无减、学习状况令人堪忧;改善中学生学习状况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李彬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128-128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部分对学习数学兴趣不浓,甚至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的学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成因,采取有效措施,使学困生得到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