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救助伸给太阳一只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寄语青少年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然而,近年来,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越来越对今天的“太阳”感到不安!一位专家在进行大量详细的调查后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竟无一例外地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对此,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忧心忡忡地呼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救助是时候了!”1996年4月中旬,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召开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提出,“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的心理问题,急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2.
“手淫”作为青少年中常有的自慰性行为的名称,已经流行很久了,而笔者却想为“手淫”改改名称,理由如下: ①“手淫”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病 在心理咨询中,笔者接触了一些为克服“手淫”烦恼而寻求帮助的十五、六岁男生,其中一些人的情况值得注意:其实在几年前,他们就有“手淫”行为,但那时只感到好玩,舒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网吧成了青少年沉湎的场所。五花八门的各类网吧泥沙俱下,一些经营者为招揽生意,公然经营各种非法游戏,甚至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故事,它正污染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心灵,一些家长痛心地说:“以前怕孩子进游戏厅,现在怕孩子进网吧。”这些令“家长操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的“电子海洛因”无疑已成为一大公害。网吧,本不该这样。  相似文献   

4.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5.
网络犹如一块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网络又是双刃剑,在带来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让孩子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为青少年上网构建“心灵防火墙”。  相似文献   

6.
愈刮愈烈的“占卜风”最近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很多青少年都喜欢用星座、纸牌和“笔仙”来“追问”自己的运程。并争相传阅、购买一些占卜类书籍。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与浙江省城市经济调查局不久前开展的一次相关联合调查结果显示,16.23%的人表示相信“星座预测”,其中绝大多数是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杭州市科协在10所中学进行了一项调查则显示,85%的学生算过命。  相似文献   

7.
在人生价值观中,公私观处于主导的地位,人生价值观的性质集中体现为如何看待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主张“大公无私”、“先公后私”,还是主张“先私后公”甚至“自私自利”,抑或主张“公私两利”,历来是不同公私观点的标志.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价值观开始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公私观特点将会对其人生道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的公私观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海燕 《心理科学》2004,27(3):696-70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过渡性往往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因此,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疾风暴雨”期。且目前我国青少年亲子冲突愈演愈烈,针对此现象,本文从亲手冲突的特点、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目前正开展的此领域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崔丽娟  王小晔 《心理科学》2003,26(3):501-503
1 引言根据2001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1],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无神论》2002,(1):31-31
2001年中国无神论学会年会上,来自教育界的一些代表向大会汇报了他们在青少年无神论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情况,提交了他们在一些学校和地区进行的有关调查报告,披露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人感到现代青少年存在的鬼神迷信思想和盲目崇拜神秘主义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深圳市1279名初一学生进行连续3年追踪测量,采用增长混合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瘾风险青少年及其网瘾症状的演化规律。增长混合模型结果显示,根据青少年网瘾的发展趋势可以将青少年区分为正常组和风险组。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组青少年的网瘾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核心症状:在初一时,“强迫性网络使用”、“满足感缺失”、“情绪失控”和“戒断反应”的中心性均较高;在初二时,“满足感缺失”成为了该时间点中心性最高的核心症状;在初三时,“戒断反应”成为了中心性最高的核心症状。本研究拓宽了对青少年网瘾动态变化性的认识,扩充了识别网瘾风险青少年的方法,为未来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一些穆斯林少男少女们像社会上的其他青少年一样,都穿着非常时髦、漂亮的西装短裤、连衣裙。这本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当他们一踏进福佑路清真寺的大门,便会招来一道道指责和厌恶的目光。“象什么样子,就这样闯进来了!”“关我们什么事,看伊玛目怎么办。”“伊玛目怎么不叫他们出去,真是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白坚给作文实验班的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文题“关于性教育,你在想些什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次“性知识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上海的青少年们对性知识存在不少心理误区,学校有必要加大对中学生的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在上海市的几所中学里,就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现状作了一些零星的小型调查。从我们初步接触到的事实和材料来看,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一伙的严重破坏,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下降是惊人的。它已经给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而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形成了尖  相似文献   

15.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断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其中又以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为直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200位初中学生,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推进《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实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由四川省科协、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团省委、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普文化节小牛顿科学考察队”与2014年8月4日正式开营。本次“小牛顿科学考察队”前往云南普者黑进行科学考察,来自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学校、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龙舟路小学的三十多位师生组成科考分队,在四川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像生物科学家一样深入普者黑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莱斯根据多年研究指出:15—25岁的青少年处于“青春冲动容易犯罪期”。了解青少年冲动犯罪期的特征及原因,采取对策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危险期”,就能有效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据一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冲动犯罪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攻击性冲动”。产生报复他人、聚众闹事、寻衅斗殴、行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湖南省常德市三所中学的864名初中生及其母亲为被试,让母亲被试报告自己的外向性水平,让初中生报告其外向性、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情况。结果表明:(1)母亲外向性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向性,还能通过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外向性。且这一中介包括三条路径: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单独的中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2)“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青少年外向性”这一中介过程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母亲外向性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探讨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少男少女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忧愁呢?就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似乎说愁的少男少女真是自作多情,心中欢乐无比还“强说愁”。还有人则认为,“危险的年龄”、“危机的时期”、“极度的迷惘、困惑”都是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专有名词。比如日本学者依田新先生在一本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开头就说:“烦恼是青少年的特权”。看来,青少年并非欢乐无比,烦恼只跟他们有缘,究竟青少年有没有烦恼、困惑呢? 应读说,烦恼、困惑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属性,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