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划分冲动的三种类型:本能冲动(I)、持续自我保存和发展的实践冲动(II),以及个体良知冲动(III),黑格尔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冲动体系性的规定。冲动I没有法律地位,冲动II与抽象法有关,而冲动III则关系到伦理共同体中的相互承认问题。为了达成相互承认,不仅需要考虑个体主观意愿的合理性,还需考虑其行动的边际效应、他人对此的评价和个体对这些评价的接受问题。而仅从"普遍人性"假设出发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良知冲动必须在目的-手段性的历史行动网络中,依据逐层规范被规定下来。  相似文献   

2.
为自己当时的冲动懊恼吗?天啊,我怎么控制不住自己!冲动,生理学定义是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我们日常所言的冲动多指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冲动,可能源于自我保护,这是一种心理补偿,缺乏自信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通  相似文献   

3.
王艳芝  姚唐  卢宏亮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15-1927
冲动性购买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子领域。围绕单人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研究成果较多, 而对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明显不足。聚焦结伴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现象, 基于“欲望-意志力”模型, 在情绪感染理论、归因理论等理论基础之上, 采用焦点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从欲望和意志力两个方面, 深入探讨结伴购物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发生的内部决策机理。研究结论将丰富现有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内容, 也为企业营销实践、个人冲动购买行为管理以及政府部门开展消费者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莱斯根据多年研究指出:15—25岁的青少年处于“青春冲动容易犯罪期”。了解青少年冲动犯罪期的特征及原因,采取对策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危险期”,就能有效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据一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冲动犯罪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攻击性冲动”。产生报复他人、聚众闹事、寻衅斗殴、行凶  相似文献   

5.
冲动购买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探讨如何降低冲动购买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此外,仅有的少数研究都是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来开展,其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从提升自我控制的动机角度出发,考察利用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否降低冲动购买,并考察其适用条件。研究发现,无意识目标启动可以显著降低有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而对无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意识目标启动有希望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降低冲动购买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特别是对有省钱目标的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6.
张林  吴晓燕 《心理学探新》2011,31(2):128-132
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双重认知控制理论,抑制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为了探索冲动特质青少年究竟在哪个抑制控制成分存在不足,本研究用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选取了高冲动特质和低冲动特质青少年,并记录了他们在完成AX-CPT任务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与低冲动个体相比,高冲动个体在BX试次(主动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线索辨别力指数上的表现均差于低冲动个体,而在AY试次(反应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探测敏感性指标上的表现与低冲动个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与低冲动特质青少年相比,高冲动特质青少年的反应性控制保存较好,但主动性控制能力表现出不足。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个研究探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1以1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分析思维任务和冲动购买意向问卷,考察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的关系;研究2招募了65名大学生被试,研究3招募了62名大学生被试,分别通过视觉启动和组词任务启动两个范式探讨启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显著负相关,无论是视觉还是组词启动分析思维都能减少冲动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9.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双系统模型提出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与控制系统, 该理论适用于分析罪犯低自我控制的内部结构。罪犯冲动系统中充满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 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未来可基于双系统模型, 整合已有研究深入考察罪犯自我控制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 以及该模型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实际应用, 而犯罪易感青少年群体则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柳  李新旺  张文婷  杜瑞 《心理学报》2012,44(7):936-943
许多研究显示, 冲动性与尼古丁、可卡因、海洛因等药物成瘾显著相关, 但它对吗啡成瘾的影响尚未见到报道。本实验考察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实验采用延迟奖赏模型将大鼠的冲动性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每个水平设置吗啡处理组和盐水处理组。结果发现:动物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程度表现为低冲动组>中冲动组>高冲动组, 并且中、低冲动组动物形成了条件性位置偏爱而高冲动组没有形成这种偏爱; 在行为敏感化表达期, 与相应的盐水组比较, 高、中冲动组动物的吗啡运动激活效应显著, 而低冲动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些结果提示, 条件性位置偏爱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强化效应越低; 行为敏感化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运动激活效应越高。由此可见, 动物的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最基本的类冲动萌芽中,希望已经是超出单纯类冲动的东西,它已经吸收了充满幻想的想象能力、思想上的预先推定能力.希望是最卓越的人的冲动,希望连同社会劳动、概念构成和意识构成一道属于我们人类学特性的基础.想象的人乃是希望中的人.人类历史不仅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也是一部包括希望、计划、预先推定、诗作、教育、哲学论述、政治计划和斗争等的历史.希望和展望对于每一种政治都具有重要意义.预先推定-希望-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也是革命的现实政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13.
冲动的哲学     
冲动的人冲动时,感觉自己身上弥漫着悲剧气氛,因而有英雄色彩——古典美学认为悲剧最适合塑造英雄。他们在冲动中,有大段独白(争吵)、动作(摔门、踢凳子)、孤独(无人间情)、胸脯起伏(呼吸急促)。这些情态使他们产生戏剧的感受,有点像英雄,是否正义另说。也可说找到一点塑造英雄的感受。于是,悲剧诞生了。  相似文献   

14.
冲动的人对容易上瘾的事物缺乏抵抗力,那些易冲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多更频繁地吸食大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酒精与毒品,完全不去考虑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在酒精与毒品中越陷越深让他们变得更容易冲动。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的伦理中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技术难题的解决 ,必须向传统的中道哲学寻求伦理智慧。中道不仅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形上智慧 ,而且它是应对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智慧 ,尤其是应对那些潜在巨大文明风险的变革中的两难选择的文化智慧。高技术伦理的辩证结构是 :伦理理智 ;伦理意志 ;伦理精神。社会文明生态的合理性 ,是伦理理智的中道 ;技术冲动力与伦理冲动力的合理“冲动体系”或“合力”,是伦理意志的中道 ;而“新人文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高技术伦理精神的中道  相似文献   

16.
常亚平  肖万福  覃伍  阎俊 《心理学报》2012,44(9):1244-1264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 构建了以情感为中介的第三方正面评论与网络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的关系模型, 并检验了产品类别和评论员级别对该模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三方评论的好评度、好评数、时效性直接正向影响冲动购买意愿; 好评度以快乐和唤起情感为中介、好评数以快乐情感为中介间接正向影响冲动购买意愿; 消费者购买低涉入度(VS:高涉入度)产品和阅读高级(VS:初级)评论员发布的评论时, 第三方正面评论对冲动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7.
著名现象学派美学家M.盖格尔(M.Geiger)出生于德国,为逃避纳粹的迫害,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去世。从遗稿中可以看出,他力求把美学确立为价值学,并把“美的价值学”看作是一种矛盾。他认为,美的价值是可感知、可体验和可欣赏的,美学就是以这种价值作为思考和概念的对象的,即非理性中搀杂着理性,所以,在作为美的价值学的美学中相互交织着两种冲动,即对于体验的冲动和对于认识的冲动。美的价值只在个性中才有本身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一对男孩女孩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拖”,彼此倾心相恋了,也情缠意绵起来。随着幽会次数的增多,感情也变得日新月异,热烈而疯狂,双方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某种冲动,这种冲动最直接的表现为想贪婪地越过“疆界”,饱览情感中那最神秘、最诱人、最刺激、最美妙的一页。 有时候,由于外在因素的刺激(比如相互的亲吻、拥抱、抚摸等等),这种感情上冲动可能  相似文献   

19.
冲动性是一多维的概念,一般指个体缺乏足够预见性或对自身的行为结果缺乏考虑和判断。个体冲动性和物质滥用与成瘾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个体特质冲动性是物质滥用与成瘾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滥用成瘾性物质又会进一步损害个体的冲动控制功能。本文将论述个体冲动性和物质滥用与成瘾之间的相关性及冲动性增加潜在的神经机制。了解个体的冲动特质和物质滥用与成瘾者冲动性的改变,研究物质滥用与成瘾者冲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物质滥用与成瘾的发生、发展,以及脱毒后复发的脑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探索药物疗法以外的行为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内变量为自我损耗,组间变量为情绪动机方向和强度,使用双任务范式操作自我损耗,使用情绪动机图片启动被试的情绪动机,使用延迟折扣任务的指标k值测量冲动决策。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的k值大于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k值大于低回避动机。结果表明,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