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其人际交往中的形象和效果,是人际交往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交往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也可以通过其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交往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交往者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我们才会在公众中赢得威望,才能获得交往的成功。1.真诚平等。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外国谚语说:“只要都掏出心来,便能心心相印。”诚,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在交往中要敞开心扉,坦诚相见,表里如一。无论年龄、职业、…  相似文献   

2.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3.
TA理论下的人际交往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 analysis,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它分析了交往中个体的自我状态及心理地位,指出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状态之间的交往,"你好—我也好"的心理地位是交往中的"双赢"地位。这对人际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5.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方面调查,高中生有55.5%的人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笔者从多年来的高中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不知道怎么与人大家打交到,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加之高中生自尊心明显增加,大多数人很变得敏感起来,所以很多人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因为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造成人际关系差,感觉到难受、困惑甚至是孤独。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温军旗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1):95-96,F003
当代大学生渴求交往,并且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志之一。但在交往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导致交往失败。本文将着重分析大学生中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离不开入际交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学生。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时下把加强校园交往场景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面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一定体会到了生活的各种滋味,你或许承认,人的一生是在追求成功和幸福。说到成功,有诸多含义,包括事业的成功,也有情感的成功。学者这样分析,事业生活的成功有赖个人处事的能力,而情感生活的成功有赖自身待人的修养。但无论如何.我们期望事业生活与情感生活共同的成功,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幸福。当今的确是竞争的世界,但社会竞争与体育竞争不同,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出众的行为效果,还需要有卓越的人际交往。人们似乎承认.  相似文献   

11.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与人交往,朋友的多少,虽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但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心理状态如何,则是影响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际交往起着消极的影响,因此,予以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表现: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已,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  相似文献   

12.
人际交往的新观念张向东,舒东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观念,主要内容是:一、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金钱与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正在被情感因素所取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艺需要情感来平衡。情感交往既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加强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又反过来成为人们交往的强大动力,这是金钱和地位所不能比拟的。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的观念。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势必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发展需求方面来。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需求不仅包括情感的满足,还包括智力、才干的增长和道德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对照,才能进行鉴别和价值判断。三、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信誉的高低是其交往次数与频率的指示器,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四、注重效益的观念。现代信息社会里各种现象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昨天"还盛行的观念."今天"就显得陈旧。在多样化的浪潮里,人们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交往方  相似文献   

13.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开放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的人际接触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种种心理原因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整体看,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与近代工业社会相区别的现代信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人际交往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交往的成功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让被试读一些水平高低不一的文章,在文章的上方贴有不同女性“作者”的照片,这些照片上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在频繁的交往中,“礼品”成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和手段,成为人们传播心声情感的符号。它不仅与一些人办事情拉关系搞请客送礼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其意义上正与之相对立。  相似文献   

17.
张梅  辛自强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11,34(2):354-360
社会认知复杂性是描述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特点的个体差异变量,作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却鲜有研究关注它与同伴交往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初一至高二234名中学生考察了社会认知复杂性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并辅以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就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关联的路径。结果表明:(1)青少年社会认知复杂性与同伴接受、同伴拒绝、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认知复杂性高的学生获得了较多的同伴接纳、较少的同伴拒绝,并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就。(2)青少年社会认知复杂性以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就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同伴的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王英春、邹泓等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在多民族混合地区学生中的适用性。方法: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随机抽取了3所民族混合中学,共550名学生统一做答人际交往能力问卷。采用SPSS16.0和Liserl8.70进行信效度分析,并对结构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量表具有较好的鉴别力,决断值CR检验显著(p=0.000<0.001);交往动力、交往认知、交往技能三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02、0.846、0.924,人际交往能力总量表的系数为0.937;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三个分量表的因子拟合较好。结论: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多民族混合地区的中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多民族混合地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透视人心     
人际交往,为什么有人顺利多,有人障碍多?原因之一便是你是否在”知已”的同时做到了“知彼”。也就是说,是否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是否能够透视人心,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其交往的方式和决定交往的深度,这是制约交往过程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透视人心呢?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心理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透视人心的技巧。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0.
人知觉和人际吸引是交往中的重要心理现象,是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了解人知觉的规律,有助于在理论上说明交往的实质和规律,在实践上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偏见和误解,促进合作、帮助、谅解和沟通。所谓人知觉,就是个体对别人的知觉或印象。它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人知觉也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范畴是J·布鲁纳在1947年分析所谓知觉的“新观点”时第一次使用的。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