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前锋  翁洁静  李琼 《心理科学》2006,29(6):1470-1473
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同时音乐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音乐疗法是集心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日趋成熟。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特别是五音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老子》中提出的“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的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的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的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老子》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之“道”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的,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基于“道”之本体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意会之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的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相似文献   

3.
一、音乐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音乐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趣味,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翻开历史上音乐家们的不朽之作,古今中外英雄人物、文化古迹、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爱情生活等,我们都可从中看到.音乐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政治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录。比如《诗经》、乐府民歌、唐诗、宋词 、古曲《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及西方的古典音乐、民族乐派、浪漫主义音乐等,都联系着历史的发展、作者生平及重大事件,与社…  相似文献   

4.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5.
一、《管子》对自然水的认识和论述《管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有专论水篇章的著作,他在《水地》、《度地》、《地员》以及其他篇章中,全面论述了自然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夏关系。他有一个英明的论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有衣食,而“衣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没有水和土,人类就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现实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就是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近代西方哲学家亚  相似文献   

6.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采用的音乐,也称"法事(道场)音乐".它在发展初期曾经深受道家神秘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道德经》称"五音令人耳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只有所谓"天籁"才是绝妙的"至乐".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数千年来都认为,音乐对于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大的助益。早在唐代之前中国已经发展出了宫、商、角、微、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五音六律对养生、保健、医治疾病很有作用。目前,美国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将音乐疗法应用在医疗上。这些国家的音乐医疗师都是拥有专业执照,受过训练的专门医疗人员。音乐治病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近年来,美国医学权威再次认真研究并肯定音乐的治疗价值。专家认为,音乐的确有纾解情绪、降低压力及焦虑感的疗效,音乐的节奏、音调的高低起伏都会感染人们内心深处无法…  相似文献   

8.
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从“传统的讲授为主”到“生本教育”,从教材内容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着。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感到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每天都以积极、欣喜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激活学生身体中的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11.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2.
人类应献身劳动勇于创造———从《古兰经》看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王洪濮米寿江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精神,人类的生活应该与持久的、不断更新的劳动创造联系起来。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人和自然,人在大自然中劳动、生息、繁衍,并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社...  相似文献   

13.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14.
<正> “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出自《论语·学而》(《子罕》重出,不论),历来的解释,大意多是“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商聚德同志提出异议,并做了新的解释((见《〈论语〉辩疑二则》,《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认为“如”是似、类、均之意。“不如己者”即与自己志趣不一致的人,不同道的人。“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历来的那种解释,确如商同志之所指,漏洞百出,难满人意。但如商同志的新解,却也觉得还存在难  相似文献   

15.
右脑被称为“音乐脑”(左脑被称为语言脑).音乐具有启迪智慧的功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火花”就是智慧,就是灵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信息(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乐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这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加强人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其次是加强人的注意力.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必定要使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其注意力定会加强.其三是音乐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其四是音乐能培养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音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者荆学民副教授著《人类信仰论》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列入“万物之灵”丛书出版。该书以“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是相对区别于人类精神意识之知、情、意三大领域的第四领域”为学术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8.
“和”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并很早就出现的音乐审美范畴,从先秦的《左传》、《国语》到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各个时期的美学史料都对“和”的美学内涵有多种辩论,它是民族音乐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先秦齐地是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地区,诸子将“和”作为重要音乐美学观层层论述,管子、晏子等人在“和”的音乐观基础上,树立“五声为和”、“心平德和”的美学观,总结出齐乐论之“音声之和”、“乐与人和”的至纯境界,为后世学者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文化通过网络的连接贯穿全球之际,《数字化生存》、《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数字化犯罪》等一批书籍悄然出现了。它们从人类现实的诸多方面揭示出这样一条信息:因为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纵深发展,我们的生活将因此经历一番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绝不亚于机器大生产技术对工业社会曾施加的影响。美国作家杰夫·扎列斯基1997年的近作《数字化信仰》(The Soul of Cyberspace,直译为“网络空间之灵魂”)一书接续了这一主题,但又触及到了前面这些书未曾涉及之领域:即人类精神和宗教生活在网络新技术冲击下已然产生和将要产生…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的心身医学思想河南省南阳中医药学校(473061)郭延东,吕云玲(一)心主神明而率全身的心身理论《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卫气》云“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