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科学探索。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劳动成为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生活消费资料的唯一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劳而获的特权,最终走向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住马克思"按劳分配"的思想内涵,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实情,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认可的相关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证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涉及正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义主张的批评,另一类则隐含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谴责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批评中。马克思的正义观念,指的只是隐含在第二类论述中的马克思对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看法。马克思实际上持有两种不同的分配正义观念:一种是涉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观念,即资本主义剥削的不正义,说到底是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本应属于工人的剩余产品,另一种是涉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弊病的正义观念,即由非选择的偶然因素所导致的人们实际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在内容上互不涉及、在来源上互不相干,在观点上互不否定。  相似文献   

3.
《学海》2006,(6)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突破罗雪中彭栋梁(2·5)文化传统与政治文明发展吴自斌(2·10)市场逻辑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建构张传平(2·15)建设新农村专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卞敏(4·5)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交往形式做了系统的考察,首次创建了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对人类历史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普遍交往观还蕴含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重要启示.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公民社会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从“普遍交往”的视角出发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的公民社会,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社会主义理论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态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生产力问题相当关注;邓小平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本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汉文 《学海》2005,3(4):9-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没有为之提出相应的答案。以笔者愚见,深化对按劳分配内涵的认识,或许能够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按劳分配的内涵包括怎样分配和分配什么。对于分配什么?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仅仅被理解为对生活资料的分配,可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观点,它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按劳分配的内涵,本质上需要包括对利润的分配。而且,只有当利润作为按劳分配的内涵之一,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分配与…  相似文献   

7.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界对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的理论贡献和现实价值的认识迄今仍不一致。有人提出 ,列宁自始至终并未改变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的创新 ,“就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看 ,主要表现在对‘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方面 ,这与列宁在世时俄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是一致的”。 (智效和 )我以为 ,任何理论创新总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 ,总是意味着对现有理论的部分“改变” ,总是在某些重大历史课题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列宁的两大突出创新成果中 ,“新经济政策”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开创性成…  相似文献   

8.
毕霞  孙其昂 《学海》2001,1(2):195-197
一所谓创新 ,就是抛弃旧的 ,创造新的。创新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和创造性的科学理论 ,它在创造性的实践基础上形成 ,又在创造性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不断从实践中吸取营养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突破空想社会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不仅在于它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更在于它突破前人的思想成果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9.
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理论座谈会纪略本刊记者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于3月12日在中央党校联合召开理论座谈会。北京地区近40位专家学者与会。现将座谈会上发言的主要内容概述于后。一、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会学者回顾了马克思辉煌、战斗的一生,高度评价他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引导世界进步人类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它是人类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今,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理论界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有的与会者指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贵在坚持,重在发展。”坚持就是要准确地掌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就是要有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把马克思主义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解决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中丰富马克思主义,正如毛主席过去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还有的与会者谈到,我们要“超过马克思,三个不停留。”。“超过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理论构想,但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虽然有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但是毕竟时间有限。  相似文献   

11.
王鑫 《学海》2022,(2):13-21
分配制度是社会制度在分配领域的集中反映,反过来会影响社会制度的稳固和变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于毛泽东思想中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纠偏及发展、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完善的历程中,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到市场化的按劳分配,再到人民共享的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配正义,需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位,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并通过合理化的按劳分配制度设计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意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4.
郭新伟 《学海》2003,4(1):5-8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成果之一。这一科学的理论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一、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并揭示了其科学内涵。在借鉴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文明的思想以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 ,奴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曾经经历的三种历史视角 :经济人类学、经济学和整合的视角。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具有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指导经济学、伦理学研究的价值。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虽然是对1 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概括和总结 ,但它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罗尔斯都致力于消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状。在具体方案上,马克思主张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共产主义实践,反对诉诸规范理论;罗尔斯则提出了一种平等主义的规范理论,但是缺少从现实社会向良序社会过渡的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看来,罗尔斯的正义论注重发挥政治和法律上层建筑的能动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则有助于明确其经济基础方面的条件和限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汲取从马克思到罗尔斯的理论资源,一手抓民主法治,一手抓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成功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 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自从苏联开始由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向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过渡以来,提出了“一切为了人”的口号,并开始探讨关于个人自由、尊重法制和人格尊严等新论题。各国工人政党纷纷庆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成就:他们在《资本论》中,并日益频繁地在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根据。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个相对稳定而又令人神往的命题,人们甚至可以考虑,共产党人是否可能就这个命题同社会民主党人进行对话,或者更广泛地同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的标题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开场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笔者深感,这段开场白的理论立意——重温马克思的精神和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颇有学术启发的,故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结构。从柏拉图开始,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就早已被注意到,此后包括阿奎那、莱布尼茨、维科、黑格尔、柯罗齐、奥斯汀等都对此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也对此有深入研究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实践结构。根据这一结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整体或"整钢",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的理论才被马克思视为理论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实践上,也体现在理论上——它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葛兰西认为那些只把列宁看成是马克思的"从属"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没有马克思,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空想到科学;没有列宁,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科学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试析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娟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它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科学的预见,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廊,然而,由于他们没有亲自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