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2.
无知则无能     
人们常说“无知则无能(当然指后天性的能力)”。如果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一下,就能很清楚地说明“知”与“能”的关系。这一判断实际上指出,知(识)是能(力)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知识不可能有能力,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无能力未必无知识,而有能力就一定有与这个能力相适应的知识。有些同志在理解“知”与“能”的关系时所以发生错误,恰恰是由于他们把“知”与“能”  相似文献   

3.
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处于十分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时期,由此而提出文化转型的问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从中国文化现实中考察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同时注意到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到“大文化”的宽泛的包容性和复杂的多重性,就不难发现,整体性变革、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相应的观念文化的更新转换,与作为“大文化”概念或整体文化意义上的文比转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等质等量的、全方位的对应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文化转型。因此,文化转型的说法有失妥切。其实,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引言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的质变。由于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研究概念的形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研究概念的研成,有助于从理论上揭示思维的规律;同时,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又多又快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就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孙志海如果研究过元伦理学,恐怕就不会质疑“行为事实属性”概念。因为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应该”、“价值”能否从“是”、“事实”推导出来——显然蕴含着“行为应该如何”与“行为事实如何”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与“行为事实”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属性”与“行为事实属性”概念。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社会文化力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子梅 《学海》2005,(6):136-138
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表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等综合国力要素的范畴中衍生出“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文化力指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和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生产部门创造的精神财富对人类、自身、社会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人类社会的作用力,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远比阶级性大得多.”(西南政法学院学报《法学季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第13页) 上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这就说明“社会性”是属概念,“阶级性”是种概念,两者是属种关系.我们知道,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内涵较多,则其外延就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有些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分别表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物质”作为哲学上的一大范畴,它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总称,是集合概念,我们可以说“物质决定精神”。而在“水是物质”这句话中,它又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是非集合概念。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判断推出“水决定精神”,就很可笑。  相似文献   

9.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宗教合作的危险探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与科学正在联手探寻自然界的真相吗?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有神学界的基金会支持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很难称得上客观公允。此外,“宗教教义”(Religio)这一古老词汇也常被今人误读。本文通过考察概念的流变发现,区分科学与宗教是探究真理的两个不同途径的努力,其本质仍是中世纪宗教概念的延续与复兴。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宗教概念是将超自然和科学相融合,来阐明世界和人类的种种论述。如果放弃使用“宗教”这个术语,取而代之以“超自然主义”的说法,也许就能澄清目前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由于现代化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已由“力”的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观念也由“力”的观念演变为“信息”观念。信息时代有自己的哲学特征,这就是:系统观念建立起世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信息概念以整体性取代了力概念中的加合性,“多”的观念突  相似文献   

12.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13.
对PASS智力模型的几点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 《心理科学》2000,23(6):708-709
首先我就《智力》与智能。从物理学的“能”与“力”的区别而讨论心理学对时间概念,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谈及时间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出巴甫洛夫讥笑拉希里及斯皮尔曼的“豆腐脑”的批评及回答。然后就PASS的分别涵义提出例证,例如P(计划),我即以TOTE来论证简单的S-R之缺点,对比S-R与TOTE的优势。对A(注意)从个人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望文生义,则注意不属智力范畴。再者就二个SS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提出有关记忆的两种功能。最后则总结过去百年业绩。提出前后两个范式,留待读者考虑。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市场     
计文 《天风》2012,(3):1-1
“宗教”与“市场”,一般人似乎很少把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可是,如果你读过2012《新闻周刊》(总第476期)“深度中国”栏目中“被承包的‘信仰’”一文,你就会“大开眼界”了。  相似文献   

17.
惠能及其开创的禅宗的核心思想“明心见性”是明白“心量广大”。它包括如下几层含义:(1)“本心”中所包含的估量标准或尺度广大;(2)“心”度量、衡量、审度的对象众多,范围广大;(3)“心”的容量广大;(4)人心的耐受程度和转化能力强大;(5)人心的范围广大和创造力强大;(6)人的心态积极强大。“心量广大”具体体现在平常心、包容心或宽容心、认知力、精神力、心理能量等几个方面。“心量广大”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蕴含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精神,“道德自律和躬身自省”的中国文化伦理与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由此来看,惠能的“心量广大”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对当代文化建设,社会道德构建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19.
“无限”(infinity)概念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揭示了他的本体论、伦理学与宗教思想的统一。一、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谈到“无限”概念,就要首先从“存在”(Existence,Being)概念谈起。列维纳斯更愿意使用“有”(there is,Il y a)这个概念来表达“存在”。在他看来,“有”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无”的根据。“有”是一个无人称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人称形式,那么,它就是“一般的存在”。他写道:“就像无人称形式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它并不是指某个行动的已知的但尚未确定的作者,而是指这个行动本身的特征,它可…  相似文献   

20.
在《宇宙之谜》第十五章《神和世界》中,海克尔着重论述有神论与泛神论的对立。 “几千年来,人类把神概念下的动因看成是一切现象最终和最高的本源”。这里“简略地谈谈神的观念的最重要的论点,以及与我们今天由纯自然认识所决定的世界观的关系”。“如果我们去掉神的形象上的色彩鲜艳的华丽外衣,只注重其最主要的内容的话,我们就能把所有形形色色关于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