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元认知特点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志海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2,25(4):435-438
研究考察大学生元认知各成份特点与学生学习动机、坚持性、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各成份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元认知的监控能力较薄弱。在元认知整体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与非智力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索元认知在线监控和离线监控与一般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跟踪击键任务、学习判断任务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4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元认知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各个子成分的预测作用受元认知在线监控的影响;(2)元认知在线、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的预测作用是彼此独立的。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关于材料特征的元认知知识与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伟健 《心理科学》2004,27(3):664-668
本研究以62名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差生或学困生)和63名优生为被试,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优差生的阅读元认知知识及其应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优生对材料组织特征的元认知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对词汇难度特征的元认知知识水平,而差生不存在显著差异;(2)九年级学生对材料组织特征的元认知知识水平显著高于词汇难度特征的元认知知识水平;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优生进行时间分配的人数显著多于学困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控制的联系显著弱于优生。  相似文献   

4.
用出声思维法对大学生进行个别实验,考察在矛盾式与潜藏式两类情境中问题发现过程的元认知评价、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策略的特点。4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高低能力组被试各20名。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自评分数与问题总数量和总评分之间相关显著,高能力组学生的自评分数高于低能力组。(2)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价值性判断和原文分析两个标准来选择问题,高能力组学生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低能力组,大学生在矛盾情境中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潜藏情境。(3)高能力组学生在修正策略的使用上多于低能力组。  相似文献   

5.
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拟订了写作元认知教学的原则,并以此对两个班62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教学活动。通过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周记调查,探究了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周记调查表明: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特点反映出教学原则的构想,即英语写作元认知体现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要素。元认知知识由任务知识、主体知识和策略知识构成,元认知体验分为积极与消极体验。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英语写作元认知有一定的发展性。这些结果验证并丰富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训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胡志海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3,26(3):547-548
1 前言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元认知当成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是沟通如学习与动机、学习与认知发展之间的桥梁。P.A.Ertrner等(1996)指出,专家学习者具有策略性、自我凋节性和反省性的特点,监控和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不仅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如何、为何正确应用各类知识和行为。1Nelson等(1990)则把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元层次与客体层次两个相互联系的水平,其中元层次对客体层次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2而Sternberg(1985)的智力成分理论则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汪玲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3,26(5):829-833
对于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论是相关还是回归都不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路径分析表明,动机变量对元认知活动具有“供能”的作用;动机变量对元认知的影响有的是直接发生的,如考试焦虑、目标定向,有的则是以其它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发生的,如动机强度、学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宁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4,27(6):1356-1359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元认知的特点.从元认知的角度揭示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水平包含有七个因素,并且其总水平与网络成瘾有显着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短文写作元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43名大学生(有效被试1012人)进行英文写作元认知、自我效能、成就目标、价值、内控性的测量,旨在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文写作元认知各维度的一般性发展特点。结果发现:语言策略、作文标准、准备性和计划性上存在年级差异;对作为作者的自己的优点的了解、对作为作者的自己的缺点的了解、语言策略知识、元认知体验、计划性、准备性、调节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在英文写作自我效能、价值、成就目标、内控性高分组与低分组间元认知水平差异达到显著性,且高分组具有较高的英文写作元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are considered key facets of self-regulation in various contexts. Recent studies identified a link between metacognition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with metacognitively aware students performing more creatively and exhibiting higher levels of intrinsic and identified extrinsic motiv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cognition, orientation toward intrinsic or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One hundred nineteen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leted the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Inventory (MAI) and Sca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Ori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performed four verbal creativity tasks (product improvement task, consequences task, and two unusual uses tasks). The par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showed that all the creativity tasks were uniquely related to at least one facet of metacognition, and that the most complex task (product improvement task) was linked to both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regulation. Furthermor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dicated that orientation toward intrinsic motivation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cognition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explaining 16% of the variance in creativ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市民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京市民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南京市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民的人格特征较一般人群更外向,掩饰程度较高;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系;不同人格类型的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年龄、情绪稳定性及内外向性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acognition, emotional flexibility, affective styles, and worry in a...  相似文献   

14.
15.
走神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种类型,元认知对二者的影响可能不同。研究使用两维度走神量表和元认知-30量表,对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走神和元认知(元认知信念、元认知加工和认知自信判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走神可以划分为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2)失控和危险感既能预测自发走神也能预测有意走神,但认知自信只能预测自发走神,认知的自我意识只能预测有意走神。说明元认知对自发走神和有意走神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程素萍 《心理科学》2002,25(3):377-378
元认知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来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通常被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管元认知术语使用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元认知实质的思想却渊源流长。纵观其历史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We explain metacognition as a management of cognitive resources that does not necessitate algorithmic strategies or metarepresentation. When pragmatic, world‐directed actions cannot reduce the distance to the goal, agents engage in epistemic action directed at cognition. Such actions often are physical and involve other people, and so are open to observation. Taking a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we suggest that implicit and perceptual metacognition emerges from dyadic reciprocal interaction. Early intersubjectivity allows infants to internalize and construct rudimentary strategie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heir own and others' cognitions by emotion and attention. The functions of initiating, maintaining, and achieving turns make proto‐conversation a productive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metacognition. It enables caregiver and infant to create shared routines for epistemic actions that permit training of metacognitive skills. The adult is of double epistemic use to the infant—as a teacher that comments on and corrects the infant's efforts, and as the infant's cognitive resource in its own right.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