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的本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哲学界就此继续进行了探讨,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下面三个问题上:一、信息与相互作用黎鸣认为,信息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他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它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任何其它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刘长林认为,“信息的实质应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特殊的运  相似文献   

2.
现代信息利学证明,人类从物质到精神的反映,是借助于信息作为中介完成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物等不同领域联系的一种重要的中介。过去人们研究认识,只讲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而没有探究物质与精神、意识之间,有无中介环节。现在看来信息就是这个中介环节,是联系实践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媒介。外部世界对于人的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反映成为人的感觉,人接触的事物现象可以类比为信息源,感觉起着检验信息的作用。感官是人类感受信息的器官,它产生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传输系统,即通信系统,大脑则起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反映     
据作者说,本文的目的是,联系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的反映概念,用关于信息和控制的范畴的质的研究来补充对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和控制——的量的分析。作者认为,反映与信息是接近的范畴,但是又是彼此有区别的。反映是一个物质系统作用于另一个物质系统的特殊产物——第一个物质系统的特性以另一种形式在第二个系统的特性中的再现。信息是控制系统或控制系统的联合的特殊条件下的普遍联系的特殊形式。反映和信息的重要共同特征是,它们不能在物质过程之外存在,同时也不能与物质或运动的任何一种形式等同。作者不同意通过否定信息的物质性质来给信息下定义。他认为,这样的定义没有回答信息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定义还会导致信息的属性之一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混淆,这个混淆可能导致在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之间建立某种第三者,而在认识论中,这样的第三者是不存在的:任何非物质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任何类型的信息都是实在的,因为它是在物质过程中实现的。反映是信息的基础;没有反映,信息就不能存在。而且,信息的内容是和反映的内容相同的。信息对于反映是派生性的;这个派生性就是,反映不依赖于信息,而信息依赖于反映,而且,没有反映,就不能有信息。信息和反映的一个共同特性是二者都具有同构的性质。信息是在物质的一定组织水平上产生的,即在有控制过程存在时产生的。信息和控制是成对的范畴,是彼此不能分离的。  相似文献   

4.
精神与物质,是形成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对此,佛学也有它的解释。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是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具体反映。物质的形成与消灭,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两者虽有联系,实质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5.
控制论的产生,有其科学技术前提。控制论跟数学类似,它撇开控制论系统的特殊的物质实现,而只考察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把持殊的控制论规律绝对化,把控制论解释成一门哲学学科(如克劳斯),是错误的。把控制论当作一门技术科学,否认控制论在其他科学中的应用的可能性(如西加尔),也是错误的。信息概念是控制论的中心概念。信息是在高度分化和复杂的系统中进行的一定的物质过程的特性。把信息解释为既非物质的又非意识的“第三种”实在,是没有根据的。信息是一种同构关系。信息只能被理解为外部事件在自动组织系统的某个物质过程的结构、形式中的反映。当一些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时,在不同的物理过程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同构对应。在客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同构概念以严格的数学形式说明了反映活动的一般条件,因而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性,扩大了我们关于认识活动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意识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怎样理解相对独立性,是有分歧意见的。唐中砥在《意识独立性探讨》的来稿中提出: 意识的独立性可以划分为广义的相对独立性和狭义的相对独立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从意识产生的角度来讲的,指的是精神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人的意识一旦形成,又有其自身的一定的理论体系、继承关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验证出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又相互作用的分工理论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单侧化试验的失误。尽管耳、目是单侧性输入信息,但大脑两半球却同时对其信息发生作用,分离的左右半球并未“分离”。大脑两半球是统一的整体,意识是整个大脑物质运动形态的反映,两半球不能各自独立产生意识,亦非各有优势,当其中一个半球失去作用时,另一个半球将担负起全脑的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9.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0.
信息和意识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一)两者对物质都有着依赖性。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反映特性,它必须以物质为媒介进行存贮、传输和转换,离开物质,信息就无法存在。意识同样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不仅意识的产生和形成要以人脑为其生理基础,以客观外界事物为其源泉,而且意识的存在、发展和  相似文献   

11.
申农四十年代创立了狭义信息论,在七十年代后又日趋发展成为广义信息论。信息论新成果、新趋势的哲学意义、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认识论。(一)信息概念揭示出反映形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物质的相互反映特性——自组织系统的信息——人的意识的能动反映),从历史上和逻辑上提供了物质向意识转化的中介,从而丰富了反映概念。  相似文献   

12.
现象的分析     
多年来,目,内哲学工作者注重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以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分析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重新探讨哲学认识论,之后,有的以主客体的关系建构新的哲学体系,有的将主客体的关系命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用主客体的关系分析唯物史观,有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来规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其中不乏有益的探索。本期发表的杨河同志《现象的分析》一文,从主客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象和本质的范畴,认为现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它既在主体之中又在主体之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还认为,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融,代之而起的是以主体性为主导的两极渗透。杨河的探讨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很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例如,该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角度对色、声、味和时空等现象作了分析,那么对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上去界说?如果对现象和本质可以作这种分析,那么是否可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它范畴?怎样使这种探讨有更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如何在探讨中达到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等等。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对哲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3.
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些称为范畴的基本概念:数学中有数,生物学中有物种,政治经济学中有商品,诸如此类。辩证法科学中也有一些基本概念(发展、飞跃、矛盾等等),不过这些概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辩证法范畴是一些外延最广的逻辑概念,它们反映着物质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最一般的联系和关系。离开这些范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不可能的。由于反映存在规律的辩证法规律同时又是思维规律,因此辩证法范畴在认识中就成为辩证思维的必要的逻辑形式。这些范畴在科学中的运用是必然的,不以学者是否意识  相似文献   

14.
物质、能量、信息已被人们公认为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对物质和能量已比较熟悉,但对信息还处于认识之中。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写信、打电话……,这些活动或是接受信息,或是发送信息。阳光、树木,风云都在给我们提供信息。只要我们接触物质世界,就有信息交流,没有信息交流,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意  相似文献   

15.
(一) 辩证唯物主义确认,心理或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则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人的意识则依赖于物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列宁曾经说过:“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  相似文献   

16.
一、哲学史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世界上的事物与现象纷繁斑杂、千姿百态,这个无限多样性的世界是否是统一的?如果是统一的,其统一性的基础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各自独立、平行发展的两部分,这称之为哲学上的二元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是其代表。他主张存在由物质构  相似文献   

17.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世界就分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尽管严格说来,意识、思维无非是一种高级物质运动的功能人类的智能活动,即也是一种物质现象。但是,具有意识能力的智能活动一经出现,它就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浅谈超声多普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B超室(郑州450045)孙雁龄从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到其应用到医学领域,充分证明了物质世界不是彼此分隔、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赖又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统一整体。各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20.
<正>耻感是人类高级的道德情感,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它反映了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变迁,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