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19年,美国名将巴顿调到米德堡坦克旅任旅长。当时,艾森豪威尔也在那里任坦克营营长,两人一见如故,常在周末相约出去游玩。有一天,他们到山区打猎,巴顿收获颇丰,艾森豪威尔却两手空空。回去的路上,巴顿一边洗着手,一边对同样在洗手的艾森豪威尔说:"打猎放了空枪,士兵们准会取笑你的枪法吧?干脆今晚我去你的营地做客,把猎物全部送给你,这样你便可以向  相似文献   

2.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运用巧妙的手腕把英军与美军团结起来,糅合两军成为一只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艾森豪威尔领导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御的问题,他找了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  相似文献   

3.
1944年1月15日,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被盟国最高指挥部任命为远征军的最高司令官,由他在英格兰亲自指挥对法国的登陆。  相似文献   

4.
1944年6月6日凌晨,英美联军准备两年之久的"霸王行动"终于拉开了序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开始了。盟军海陆空三军如潮水般冲向诺曼底地区。经过一昼夜惊心动魄的激战,盟军部队终于抢滩成功,德军节节败退。第二天,广播里播出了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表的一份讲话:"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祝贺……"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登  相似文献   

5.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年轻时经常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一天晚饭后,他像往常一样和家人打牌。这一次,他的运气特别不好,每次抓到的都是很差的牌。开始时他  相似文献   

6.
善缘     
这是一位将军的故事。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忽然,将军看到一对法国夫妇坐在马路旁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儿子。因为车子抛锚,前  相似文献   

7.
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很坏的牌,他开始不高兴地抱怨。妈妈停了下来,正色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他一愣,听见母亲又说:“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很多年过去了,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句话,从未再对生活存在任何抱怨。相反,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己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家庭走出,一步一步地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8.
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决定1944年在法国北部实施“霸王行动计划”。美、英任命美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为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开始着手制定登陆作战计划。最后,确定1944年6月5日在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登陆(由于气候的因素,最后实际登陆时间是6月6日)。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来美国的垄断资本一直是在紧张地为攻击民族解放运动并为自己的殖民政策辩护寻找论据。美国垄断资本的殖民政策最鲜明地表现在“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上面。在美国许多热中于这种活动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中估显著地位的,当推哈佛大学和纽约学院教授汉斯·康恩,他曾经发表过一系列以“民族主义的世纪”为总题的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0.
他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不像但丁。这时候没有闪耀的星星,更谈不上光明。前面没有人身后也没有人他孤独一人……  相似文献   

11.
王林专 《天风》2006,(6):12-13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们叹息劳苦,多少人在寻找安息,在苦苦地思索。世上什么人需要安息?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没有找准人生坐标的人”,“没有神生命的人”,“在社会、教会中拉邦结派、结党纷争、争名夺利的人”。他们里面没有安息。  相似文献   

12.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是目的,而自然物只是人的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的自然物,只能充当人的工具,只具有手段的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3.
我爱我的家     
王侠 《天风》2006,(18):37
家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字眼,熟悉的一个地方。家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家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说家是人的栖身之所,休养身心的地方,是避风的港湾;有人说家是丈夫的王国,妻子的世界,孩子的乐园;有人说家是……家在人的心里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相同的是家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她是人一生离不开的地方。人可以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家。家既是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我也一样。  相似文献   

14.
寻找欢乐     
生活中不能没有欢乐 人生如果没有欢乐,生活就会蜕变为负担,一个人没有欢乐,就犹如生命的死亡。一个人只有不断让愉悦输入生活圈,才能做到人虽独而心不孤,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5.
从自己做起     
刘行 《天风》2001,(7):31
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不容易,因为人有软弱的一面:就是宽以待己,而严于律人。 在我们教会这个大家庭里,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学识修养的人都有。有人虔诚度日,“对神对人常存无亏良心。”(徒24:16);有人心怀二意,没有主见,不分是非,唯唯诺诺,有一种人看什么都不惯,听什么都不顺耳,常指责人没有生命,没有重生,没有爱心信心。对牧长传道,或对执事信徒,挑长挑  相似文献   

16.
灵魂之罪Ⅰ 爱和信仰——撑起一个人灵魂的两大支柱。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国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行尸走肉的人生,没有爱心的人类便是与禽兽差别无异的人类。 很快地,我便发现这两种  相似文献   

17.
慈悲的温暖     
《佛教文化》2012,(6):68-68
记得一位大德说过:“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常把书籍喻作精神食粮,人类文明的阶梯。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国大科学家培根亦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史鉴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往今来,多少有成就和建树的伟人、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等,都是嗜书成癖的人。可见,人若有所长,有所知,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09,(4):42-43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你能想象没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汉民族还能称得上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吗?同样如果没有《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人、没有吠陀诗歌的印度人、没有《阿通太阳神颂诗》和《尼罗河颂》的古埃及人、没有了《吉尔伽美什》的古巴比伦人,他们还能享誉世界吗?  相似文献   

20.
钱耀君 《天风》2004,(9):31-31
世界是美好的,因为造物主赐下了美和善。然而,每一天都有人用自己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走向毒品,有的人……他们不是因为缺乏吃、穿、住、行,而只是为了一点心灵的空虚,情感的冲击,良心的折磨和精神的压力就轻易把生命丢弃。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美丽,也因为有了生命而有价值。假若空中没有飞鸟的飞翔,地上没有动物的伴随,海里没有鱼类的游动,城乡没有人的居住,路上没有人的来往;这个世界就毫无价值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