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禅泰山起于何时何人 ,至今尚无定论。据《庄子》、《墨子》、《史记》、《论衡》、《韩诗外传》等典籍关于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记载 ,基本上可以说 ,它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氏族部落的原始祭天仪式 ,是自然崇拜的结果。至春秋时代 ,封禅泰山开始成为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即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 ,成为天下的君主。“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 ,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未得到天帝承认而阻止 ;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 ,结果被孔子所讥 ,理由是资格不够…  相似文献   

2.
《管子·轻重》成书当在战国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观《轻重》各篇内容,无论从时代背景、从封君与“乡州”地方政府、郡县制度、从战国田齐政权“王天下”与春秋齐桓公时“尊王攘夷”的政治形势不同、从田齐货币、从田齐“釜、钟”等量具、从租金形式等方面来看,《管子.轻重》著作年代在田齐威、宣王或稍后的战国时代,而并非春秋齐桓公、管仲的时代,也非汉代。  相似文献   

3.
柏寝台     
柏寝台俗称“桓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25华里的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西距故乐安城遗址8华里。据《韩非子》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  相似文献   

4.
《管子》中颇多记述齐桓公和管仲遗闻轶事的篇章,除《大匡》、《小匡》系记桓、管史事的史料外,诸如《霸形》,《戒》、《小称》、《封禅》、《小问》、《桓公问》,还有《中匡》(非历史资料)、《小匡》末段(与《国语·齐语》对比知系后加)等篇,其中的桓、管遗闻轶事,或纪事,或纪言,多是一则一则的短文,内容互不联属。这些短文当系  相似文献   

5.
《管子》书中反映的市场意识王京龙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体现,而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着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先秦时期的齐国,自太公姜尚建国时期,就有"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到春秋时期,齐桓公...  相似文献   

6.
试论《管子》作者罗以迪一、《管子》是部什么样的书笔者认为,《管子》是管仲国家管理学。它以我国春秋时代齐相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勉力图霸"的亲身实践所得亲知为基础,主要论述如何管理国家的学问。其理简述如下:(一)、《管子》书中各文所论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  相似文献   

7.
张立兵 《孔子研究》2013,(5):104-109
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管仲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卓有建树,而且在军事上运用权谋也最为成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他之所以能够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军事上审时度势,率先重视权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史记·管晏列传》  相似文献   

10.
“时”训“善”质疑孙立亭《诗·小雅·弁》有一句"尔酒既旨,尔既时,"毛传曰:"时,善也"。后世多从毛说,如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作一时,善也,美也。"愚意以为,在这里把"时"训作"善"是不妥当的,应该训为"应时"、"合于时节"。首先,从《弁》篇本身来看...  相似文献   

11.
孙超 《管子学刊》2011,(1):64-69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2.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13.
五岳之首的泰山,在宽广的齐鲁平原上突兀而起,拔地通天,与周围的自然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天然吻合了帝王君临天下的气派,从而使它成为君权至上,天下一统的重要象征,同时它上通于天的高度,在宗教的神化下成为上应天命的所在。这极大地满足了帝王们炫耀功业,寻求统治合法性的最高愿望。所以帝王们在统治安定国家强盛后,往往以封禅于泰山来彰显自己的功德,使封禅成为重大的国家大典。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较长的篇幅写下了《封禅书》,虽然着眼点只在泰山封禅这一典礼上,但我们完全可由此看到从黄帝到汉武帝二千多年来…  相似文献   

14.
齐桓公佞臣考辨任重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在叱咤风云四十年后,突然身败名裂,死于奸佞之手,而且"身死不葬、虫流出户",情况很惨。关于齐桓公晚年之祸这段历史,迄今尚无专文论述,本文试图弥补一下这个缺口。齐桓公的不幸结局,...  相似文献   

15.
一篇《〈管晏列传〉译文》把“九合诸侯”译为“他(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身份邀集各诸侯国国君开会”(《中文自学辅导》1987年第3期),有些历史教科书,如《中等师范进修教材历史课本》、《职工业余高中历史课本》等,也说是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资格会见诸侯”,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对这些解释,我不敢苟同。“台诸侯”是否就是“邀集各  相似文献   

16.
郭丽 《管子学刊》2016,(4):31-34
齐桓公生长在东夷地区的齐国,这个地方原住居民主要以打猎为生,箭术普遍较高。受当地环境影响,齐国历代君主多喜好箭射,齐桓公是其中的佼佼者。齐桓公喜欢箭射,这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征战与治国影响也很大。齐桓公在争夺君位时,面对管仲射来的一箭,反应敏捷,麻痹了管仲,争取到主动,最终成为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具有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团结材能优异之人,与官员群体密切合作,齐国因此富强;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时,则依靠盟约来维护秩序,为自己赢得信誉,为当时的中国创立了新局面,这都是齐桓公体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八主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主析论张华松八主即八神,其在古代宗教发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秦汉政治和精神生活皆产生过重大影响。《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案此十六字疑系在:"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一句之下...  相似文献   

18.
赵建永 《中国道教》2004,5(5):32-35
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太平经》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教。①为了辨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篇》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汉书·艺文志》从之;《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篇》以辟谷养气…  相似文献   

19.
仁不能进入审美范畴──与樊美筠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不能进入审美范畴──与樊美筠同志商榷顾宝祚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把"仁"看作政治伦理范畴或哲学范畴。虽然有关"仁"与审美关系的论述并不少见,但是明确地把"仁"引入审美范畴,以往理论界并无先例。《哲学动态》1993年第一期发表了樊美筠同志的《作为审美范畴的仁》(以下简称樊文,提出"仁"也是一个审美范畴,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然仔细琢磨,又觉这一提法有些不妥之处,故略陈己见。从樊文全文看,作者把"仁"当成审美范畴,理由不外有三:第一,爱是"仁"的基本内涵,而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审美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仁与美相互沟通;第二,"仁"与"乐"可能相互沟通,"仁"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审美境界;第三,"仁"与"乐"在本质上同一于"和"。以上三条:自然有一定道理,但能否依此而断言"仁"属审美范畴,尚有待商榷,更何况,这三条理由本身能否成立也是有疑问的。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它确实有爱人的内容,而且从《论语》全书看,爱人确实是"仁"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这种爱不同于审美上所说的爱,樊文的作者正是混淆了这两者,把两种性质不同的爱混为一谈了。从"仁"的最初意义看,它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提出来的。孔子生活  相似文献   

20.
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是两宋时期疑孟派与尊孟派论辩的重要论题。"如其仁"与"假仁以霸"、"君君、臣臣"与"君不君、臣不臣"、"正而不谲"与"谲而不正"是疑孟派与尊孟派争论的焦点。疑孟派站在质疑孟子学说的立场,肯定管仲"如其仁",肯定齐桓公尊王攘夷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及齐桓公"正而不谲";尊孟派则站在尊崇孟子学说的立场,批判了桓管"假仁以霸"、"谲而不正"。桓管的霸业,在疑孟派与尊孟派激辩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