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建政之初还是周公东征之后,是否先封于吕、后封于齐,是否就国,学界对此一直聚讼不已。周武王大封诸侯,首封齐鲁,旨在监视东夷,屏护周室,此乃周王朝建政之初巩固统治之亟需,不可能晚至成王之时始封齐鲁。武王先封太公于齐之营丘,周公东征后又将薄姑加封于太公,太公“遂有全齐”。《史记》多次记载太公封齐就国之事,与《晏子春秋》《汉书》的相关记载并不矛盾。后人仅凭个别史书的片言只语,以及新发现之断编残简,或曲解,或猜测,试图推翻《史记》等权威史籍的记载,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王珏 《管子学刊》2016,(3):88-92
姜太公所出的吕国地望何在?先秦时期莒国存灭的轨迹如何?学术界一直争讼不已,甚至夹杂有对《史记》记载的质疑。通过综合考察各类史料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导致此类问题发生有共性原因,就是在《史记》等史乘指向的时空关系中迷失了方向,把本来历时态存在的信息理解成了共时态。如果对现有材料进行合理的时间排序,仍可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3.
姜太公封齐的历史背景及治国方略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太公由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做国君。姜太公根据此地的地理条件和人文风俗,因地制宜提出了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治国方略,为姜齐政权日后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相似文献   

4.
蒋波 《管子学刊》2012,(4):109-112,118
姜太公,又称姜子牙、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我国商末周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虽然记载姜太公生平事迹的相关史料并不多,但由于他彪炳史册的功绩,以及丰富的政治、军事思想,学界对其一直较为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例如人物评传就有刘斌、徐树梓的《姜太公本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焦安南、李建义的《姜太公传》(泰山出版社1998年)、姜国柱的《姜太公评传》(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韩玉德的《姜太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等多部。  相似文献   

5.
卞玉山 《管子学刊》2012,(4):103-108
西周封卞国、建卞族是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封于卞之史,首见唐《元和姓纂》之记载:"卞,姬姓,曹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氏",但因文字过简,相关深层次问题未得述及,给后人留下诸多疑题。笔者通过《春秋经》、《左传》、《史记》、《礼记》、《世本》、《泗水县地名志》、《兖州府志》等大量史料论证和古国遗址考证,进一步对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被封卞国的有无?怎么封?为什么封?西周封卞国、建卞氏族与上古卞明国、卞氏族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以期恢复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7.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黑格尔哲学的评价时提出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整体比部分是否更实在?是否更有价值?他认为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撇开黑格尔哲学是否如此不论,就罗素提出的问题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可惜这个观点并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现代科学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当代哲学的分析主义与系统论之争似乎在暗示着罗素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6年第5期发表了何新同志的《盘古之谜的阐释》一文。半年多来,曾先后收到几位同志的来稿,对《盘》文中某些论点或论据提出不同看法;其中有的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料充分。如黑龙江中医学院何爱华同志的来稿就对华佗姓名与故事由来问题发表了意见。何爱华同志认为:总的来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与作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经文包括五篇,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该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该经的时代,学者意见不一。概言之,胡适、大渊忍尔、饶宗颐、柳存仁等先生主曹魏说①;张松辉、吴相武先生近年撰文重申此说②;汤用彤、唐长孺两先生主十六国元魏说③;杨联皗先生初主元魏说,后同意曹魏说④;小林正美先生认为出于宋末⑤。唐长孺先生提出的“秦人”问题,是考订《天师教戒科经》时代的重要线索。《大道家令戒》叙化…  相似文献   

10.
"经承旧史"是杜预《春秋》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孔子据鲁史记修成《春秋》,旧史遗文实为《春秋》主体。此与汉儒极力倡导"孔子作《春秋》立素王,为后世立法"的论调截然不同。在史料来源上,杜氏认为《春秋》专据策书,而《左传》兼取简牍,在记事上两者构成解释关系,但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杜氏新说的形成与魏晋学术的新发展,尤其是史学化的倾向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1.
《中庸》成书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旧说献疑关于《中庸》成书问题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庸》乃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浪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以史记·孔子世家》)以后,郑玄、《孔丛子》、沈约、孔颖达、李翱、二程、未熹等皆述之。唐代以前,概无异议。这种观点为太史公所载,故其权威性和说服力不言而喻,但无法解决另外两种观点所提出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庸》晚出,非子思所作。首先提出疑问的,是来人欧阳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13.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于敬民丛鲁江一陈胜起义前的身份,汉代有如下几种说法:司马迁一方面认为陈胜是“戍卒”(《史记·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又称陈胜为“匹夫”(《史记·儒林列传》)。徐乐称陈胜为“布衣穷处之士”(《史记·主父偃列传》)。贾谊说“陈涉,瓮...  相似文献   

14.
一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的史证据赵光贤先生改定《世俘》及所拟武王伐商日程表:公元前1045年(文王受命十一年)4月16日(庚戍),周师自朝歌凯旋返周,4月17日(辛亥)至19日(癸丑),武王祭天宗上帝,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诸周先王,4月21日(乙卯),庶国祀于周庙。所谓庶国应即诸归顺宗周的诸侯国,其中既有新建之诸侯,也有续封的殷外服方国,《尚书·牧誓》中的西南八国及《史记·周本纪》中参加“东观兵”的八百诸侯属于祀于周庙的庶国之列。因此,据赵先生改定《世俘》所记庶国祀于周庙这一史实,可以推知武王于克殷前后的确进行过大分封。  相似文献   

15.
景庆虹  张连伟 《管子学刊》2012,(2):40-43,122
《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是探讨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史料,内容基本相同.学术界对《齐语》和《小匡》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本文在阐明《齐语》、《小匡》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认为《齐语》、《小匡》的内容虽然有夸饰成分,但它记载的“四民分居”、“叁国伍鄙”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可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等相印证,反映了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应被否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思想。我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史料开始,重新作一些考察、分析,与同仁共同探究,力求达到某种共识。一、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有没有一个黄帝?这是汉代就有人怀疑过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卷一《五帝本纪》首列黄帝。为此,司马迁在卷后作一说明。他从几个角度证明黄帝其人确实存在;一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都讲到黄帝…  相似文献   

17.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姜成林的《假言、选言判断结构剖析》一文认为,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和选言判断的选言肢都不是判断,最多也不过是命题。我认为姜文观点值得商榷。在论述假言判断时,姜文举例说:“如果物体加热,那末它就会膨胀”,这里前件只是一种条件,无所断定,有所断定的只是后件。  相似文献   

18.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敬之 《哲学动态》2002,1(9):12-16
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 ,是一部从经济学语境出发探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学术著作。然而 ,细读该书 ,我们却愈发感到其中渗透着浓烈的阿尔都塞情结 ,现就其中的具体问题 ,求教于张一兵教授。一、从《1 84 4年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解读在《回到马克思》中 ,张一兵认为 ,在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 ,一条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 ,另一条是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线索 ,不过只有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才“在这一文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即统摄性的权力话语” ,从现实出发的客观…  相似文献   

19.
2013年9月25日,作为中国(高青)第二届黑牛节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高青县人民政府、《管子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姜太公文化研究会成立暨姜太公与陈庄西周城址学术研讨会在高青隆重举行。30余名姜太公文化及商周考古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弘扬姜太公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术研究,加强文化学术交流”这一宗旨,对姜太公文化及陈庄西周城址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0.
孙开泰 《管子学刊》2005,(2):104-108
我在1983年1月27日《北京晚报》上写过一篇小文《范蠡的老师计然》,今天看来也还很有意思。这里涉及关于《史记·货殖列传》:“范蠡计然”如何断句的问题。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本是这样断句的:“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则是另一种断句:“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对于文义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前者认为计然是人名,是范蠡的老师。而后者则以为计然是书名,是范蠡的著作。其实这是个历史上早就有争论的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