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2.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洞天福地话茅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西南的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由北向南 蜿蜒数百里,主峰大茅峰海拨372.5米,以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而闻名于世。 据《茅山志》记载,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西汉时陕西咸阳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不远千里来此修道、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得道成仙后被尊称为“三茅真君”。三茅为百姓采药治病的功德被人们深深地怀念,茅山也因此而得名。 茅山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等胜景,更有韩愈、李商隐、陆龟蒙、顾况、王安石、汤显祖、康有为等历代名家留下的诗文碑刻。 第八洞天,名不虚传,茅山…  相似文献   

4.
《茅山志》为道教经典,记录了历代在茅山修炼的诸位道教名流。然其作者问题尚有诸多误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茅山志》为张雨所修。二,《茅山志》为张雨、刘大彬合修。三,《茅山志》为刘大彬所修。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种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云:“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道教徒的经忏业务水平和道教音乐的演奏技能 ,更多地掌握道教文化知识 ,经句容市道协理事会研究决定 ,于 1 999年 7月1 5日至 1 0月 1 5日举办第七期经忏培训班。7月 1 5日 ,培训班开学典礼在茅山元符宫举行。本期学员共有 2 0名 (茅山道院 8名学员将同时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 ,苏州太仓道协1 0名 ,镇江 2名 ) ,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受太仓道协和镇江三茅宫的委托 ,学习期间 ,学员们将系统地学习茅山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理论和道教文化知识等课程。茅山道院举办第七期经忏培训班@何春生…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茅山宗的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据《茅山志》记载,茅山之中洞穴相连,有神仙洞府位于其中.茅山洞府蕴含着道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神仙洞府,崇尚阴柔 贵阴尚柔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到《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②;从《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到《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这些无不体现道家贵阴、尚柔、主静、崇无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胡军 《中国道教》2001,(1):27-30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市之间 ,原称地肺山 ,又名句曲山。据《茅山志》载 :西汉景帝时 ,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于山安扎茅庵 ,行医济世。茅氏兄弟仙逝后 ,山之远近黎民百姓为铭感茅氏生前恩泽 ,更句曲山为三茅山 ,后世简称茅山。茅山道是在梁朝陶弘景时所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 ,奉“上清”经 ,并虔奉于茅山成道的“三茅真君”。它倡导三教调和 ,佛道双修 ,从南朝至北宋中期 ,茅山名师荟萃 ,高道辈出 ,历为诸朝所重 ,尤在唐代显赫。唐朝 ,“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音乐的兴起和繁盛 ,谱写了音乐史上的新篇章 ,亦为道教音…  相似文献   

9.
江苏道教音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吸收了多方面营养后逐渐形成的。东汉时期,茅山修炼士周太宾善鼓琴,昔教孙登独弦,能弹成八音。晋时,茅山著名道士葛洪《抱扑子·内篇》中记载“撞金伐革,讴歌踊跃”,这说明在茅山的宗教仪式中已有边敲打。边唱歌、边舞蹈的音乐形式。其中的乐曲《华夏颂》和《步虚声》就是当时流行的名曲。南北朝时期,茅山道士陶弘景,在陆修静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的科仪和音乐。隋唐时期,道教音乐受到帝室重视,江苏道教音乐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江苏道教主要有茅山上清道派和正一道派…  相似文献   

10.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11.
1992年3月6日,香港道教代表团一行数人,来江苏句容茅山道院谒祖进香,迎请三茅祖师神像,受到了茅山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朱易经道长的热情接待。朱会长向客人们介绍了茅山道教的历史沿革及茅山道教的近况,并为他们迎请的三尊木雕的茅山三茅祖师神像,举行了隆重的宗教仪式。他们对三茅祖师非常信仰,从1989年4月起,每年都专程来茅山道院祖坛奉谒进香。  相似文献   

12.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及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茅山正式归入正一道。从茅山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对整个中国道教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相传早在黄帝时代,中原有位展上公迁往伏龙山溪上(今茅山玉晨观)“手植白李弥满,食之味异美。”夏、周、春秋、战国时期,茅山已为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的名山。  相似文献   

13.
由江苏广陵书社编印的《中国道观志丛刊》。平装32开36册,已于1999年12月出版,每套4500元。本丛书所收宫观志主要可分两种情况:第一,记述某一宫观的专志,如《逍遥山万寿宫通志》、《苏州元妙观志》、《长春观志》等;第二,记述某地或某山所有宫观的专志,如《金陵玄观志》、《龙虎山志》、《茅山志》等。有的山为道教某一宗派的中心,或其本身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神仙传说和遗迹,成为道教名山。因此,本丛书把《龙虎山志》、《齐云山志》、《青城指南》、《麻姑山志》等道教名山的志书,视为一山宫观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5.
茅山———中国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院,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二十一处开放重点宫观之一,目前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道观。1997年元月至1998年6月,经国家宗教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院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宗教学系、江苏省道教协会协办的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于200年8月26日至28日在句容茅山隆重召开,来自教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海外代表约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道教展望”。与会者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现将有关会议情况概述如下; 一、二十一世纪道教发展的前景 人类跨入新的世纪,文化必将有新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道教,也定会展示出新气象,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1、对道教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卿…  相似文献   

17.
九霄万福宫坐落于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大茅峰巅;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始曰圣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敕名九霄万福宫,后人简称九霄宫、万福宫、顶宫,俗呼“大茅峰”。 据《茅山志》记载:西汉时,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道教佚经的研究很少。本文以《道基吐纳经》为研究对象,将道教类书和《太平御览》中的相关材料辑出,从该经与《显道经》等书关系、该经成书与亡佚时间、篇卷与体例情况、《道基经》与《吐纳经》是否一书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以求得此经的部分面貌和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为维护散居正一派道士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散居正一派道士的管理,促使宗教活动正常化,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本会《章程》,特制定本试行办法。第二条道教正一派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箓派系的总称。散居正一派道士大多散居城、镇和乡村,有家室,不常住宫观。第三条散居正一派道士必须:  相似文献   

20.
1991年9月26月至27日,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支流门辈一行26人,由茅山教李天师带领赴江苏茅山道院奉香祖坛。此系马来西亚茅山支流门辈来茅山祭祖认同的第一个团,他们的前来,受到了茅山道院的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在道院的两天中,茅山道院道众和马来西亚道教同门欢聚一堂,共叙遭谊。茅山道协杨世华副会长向客人介绍了茅山道教历史、茅山道院近况和发展前景。李天师也介绍了马来西亚茅山道教的活动和发展情况,并向茅山道院赠送了锦旗一面、捐助马来西亚币三千多元、香烛六箱。道友们参拜了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