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试题中有一道单项选择题。题为“联言判断”可以概括为( ),四个答案分别是:(1)联言推理;(2)复合判断;(3)选言判断;(4)负判断。但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对这种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却找不出正确的答案,实在令人遗憾。究其原因,乃是这些考生没有把握住正确进行概念概括和限制的关键。概念的概括也好,限制也好,它们必是在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的。不存在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既不能限制也不能概括。属概念就是外延较大且真包含了种概念全部外延的概念。种概念就是外延较小且外延全部真包含于属概念的概念。概念的概括就是从种概念过渡到  相似文献   

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划分的这种“常见的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他们举例说,单独概念“中国”可划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见本刊1982年第四期第24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单独概念不能划分。在形式逻辑中,所谓划分是指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外延较小的概念(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换句话说,划分后的概念与被划分的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应当是属种关系,前者须是后者的种概念。这是判别是否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远比阶级性大得多.”(西南政法学院学报《法学季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第13页) 上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这就说明“社会性”是属概念,“阶级性”是种概念,两者是属种关系.我们知道,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内涵较多,则其外延就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略) 二、1.定义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的规则是:(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2)定义概念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3)除非必要,定义概念不应包含否定概念。(4)定义应当清楚、确切。2.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容,而外延之和等于其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外延完全不相容,而外延之和小于其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举例略。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逻辑知识短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使概念明确、具体,可以对概念的外延加以一定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这样讲是不够准确的。限制是一种增多概念内涵缩小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也是一个由外延较大的属概念(上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下位概念)的过程。限制的作用是使概念明确、具体。例如,我们说,“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7.
直言判断中的主谓项关系与主谓项的外延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直言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的外延关系,是独立于直言判断形式之外的主项概念与谓项概念的外延关系或两类事物的关系。当着概念反映的事物存在并且不是全类时,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法与逻辑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语法的专家有时考虑逻辑太少,有的语法著作存在不少逻辑缺陷。编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汉语知识》就有这样的情况。下面着重就划分方面的问题试作商榷。一、“中心浯”能跟主语、谓语、宾语并列吗? 课本从开始讲实词就提到“中心语”,同定语并列(第二册第257页)。讲句子成分时,又说“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第三册第301页)。且不谈“中心语”属于不属于基本成分,单说“中心语”能同什么并列,不能同什么并列。一个属概念包含若干种概念,各个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属概念;属种关系不同的概念不能相加,也  相似文献   

9.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逻辑学的过程中,我翻阅了我县(82)供销保字第12号文件,发现其中有若干不合逻辑的地方,现列述如下: 1、文件的题目是《关于厂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安全岗位责任制守则》。在这个题目里,“企业”是“厂”的属概念,“厂”是“企业”的种概念;“事业单位”是“学校”的属概念,“学校”是“事业单位”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11.
我是“函大”的第二期学员,在一堂形式逻辑的面授辅导课中,老师给出了一道题,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什么关系。学员们多数回答是“矛盾关系”,老师也说:“对。”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这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在“社会矛盾”内还存在着“敌人内部的矛盾”。“敌人内部的矛盾”这个概念在外延上既不包含在“人民内部矛盾”里。也不包含在“敌我矛盾”  相似文献   

12.
每每看见机关、学校、商店、工厂门前挂着精致的“文明单位”奖牌,其数量之多,大有令人不解之意,不知指的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本来,文明是一个属概念,它的外延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个种概念。如果说,“文明单位”确实在二个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那倒也名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似乎已经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两类不同的定义,即可发现,对于第一类定义,内涵以“且”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对于第二类定义,内涵以“或”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这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增减是正变关系,而非反变关系.因此,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有共变关系.当概  相似文献   

15.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16.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科学概念都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把握它。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某科学概念(例如:概念A),可以问这样两类问题: 1、什么是A?或A的本质是什么? 2、哪些是A?或A分哪几类? 第一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内涵,第二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外延。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两类问题,可以大致认定他们正确理解了概念A。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某概念,  相似文献   

17.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体操选手张智辉和女选手徐文红,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中、日、美国际体操邀请赛个人全能比赛中,分别以总分一一六点一五分和七七点一五分的成绩,获得男、女个人全能冠军。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五日《新民晚报》第三版体操选手包括男体操选手和女体操选手,“体操选手”与“女(体操)选手”是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而属概念与种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并列使用的,只有在强调种概念的特殊意义时才可并列使用,如“党的干部和全体党员都要认真学  相似文献   

19.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