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对苏联哲学的态度关于苏联哲学的历史,存在着许多简单无知的判断和神话。例如,断言因为哲学处于强硬的意识形态控制之下,它就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而还得出结论说,在这种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哲学的框架中不可能产生任何有意思的新东西。而因此整个苏联时期,是完全的失败,是与世界哲学思想联系的中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中摆脱出来。这种在对我国哲学评价中的神话,是一种在对苏联过去的评价中只知道简单地反着说的假民主的意识形态,所有过去被认为是成就的,都被说成了缺点。但是对现实历史的分析建立了一幅相当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评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问世。此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成为社会科学尤其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争论的一个问题。在西方的50、60年代关于意识形态及乌托邦的大规模的讨论中,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论点,即认为在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内部三重性质的关系:科学是力求价值中立的对客观存在的研究,哲学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探求,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价值倾向性、并维护自我肯定性立场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为哲学和意识形态提供知识基础,意识形态为科学和哲学确定价值前提和价值规范,哲学则不满足于上述两种确定的理论话语,而要在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和张力中对理论加以反思和批判.开显人类自我创造的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这三重性质是辩证统一的,但如今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受到充分重视,而其哲学性相对受重视不足,哲学的反思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故而应当成为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尹卫东 《学海》2001,4(2):89-94
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学术界普遍感叹人文精神失落之前 ,哲学就已遭受冷遇。改革开放之初 ,在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 ,哲学发出过自己嘹亮的声音 ,对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独特贡献 ,之后哲学就日趋边缘化 ,对现实的影响日渐式微。这固然有从全民学哲学的狂热恢复常态的反拨 ,也有哲学作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① 的学科特点等原因。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哲学还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哲学贫困的境况与目前哲学自身研究的观念、取向、形式和方法又有着很大关系。否则 ,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哲学研究总…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张一兵过去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研究忽略了两点:一是关于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二是关于人类的自我解放、政治解放和最终全面解放──共产主义的问题。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相似文献   

9.
余日昌 《学海》2005,(5):88-92
1987年傅伟勋先生发出了“当代中国存在着文化断层”的警告。这个问题意识引起了中国学者在时间纵向角度更为深入的思索:当代中国传统哲学是否为一脉相传、延绵至今的思想体系?过去与现代之间是否存在文化断层?如何弥合?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经历过“五四”革命性断裂和“文革”毁灭性断裂,形成了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断层”。它们源于对前苏联哲学方法论模式的移植,表现为将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界定为唯心论,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界定为唯物论。以阶级论为背景的经济决定论模式一度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的人本主义精髓抽空,使得中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意识形态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是少有的精密而系统地研究意识形态的理论家。本文简要剖析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其理论局限性进行了客观反思。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后期起到八十年代,苏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热潮,有关科学文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过去有长足的进步,促成这种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系统化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科学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哲学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回答。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提出打破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深入挖掘列宁哲学遗产的重大任务。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12.
论坛荟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门科学。其意识形态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服从上层建筑规律,要论证和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属性;其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为人们揭示真理,使自己的规律和范畴具有稳定形式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可以因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而实现统一,也可以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错误而产生矛盾和对抗。因此必须摆正两者的关系。首先,应该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坚持其意识形态性。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兴趣在过去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从只是停留在经济和社会理论方面,对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极少,到50年代后期重大历史事件对左派的影响使得一些人以新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左派".20世纪6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在哲学上的回应是分裂为两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得左派遭受了世界性的大范围的溃败,马克思主义被拒斥为过时了.许多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许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转向,马克思主义浪潮的衰退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之后马克思主义仍然为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并且对他们做出回应,提供了最全面和有力的理论资源,因此它的复兴似乎在继续并且在加强.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研究的理论误解与理解视角的转换丁立群在过去几十年里,特别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哲学界由对胡适思想影响的大规模清算肇始,多次开展了关于实用主义的研究讨论,对皮尔士、詹姆斯、杜威、胡克等人的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批判。但由于这一讨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俄国哲学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家教委的派遣,我曾于1988年10月去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大学(现名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11月学成回国。1994年10月再度赴俄罗斯考察。近些年来俄国哲学界惊人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择要介绍于下。 1、对过去的反思。前苏联改革一开始就使哲学处于不利的地位。哲学界还未来得及“参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便被冷落了。哲学界对此十分茫然,而且,对从事多年哲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面对危机,哲学界作出的最快的反应是对过去进行反思,对几十年来苏联哲学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构成了这个时期(80年代末)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世纪40年代,冯契就从政治学的角度,将自由主义视为中间阶层的意识形态,并强调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对立。1949以后,冯契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学说,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80年代末期以后,冯契将自由理论与智慧说相融合,建立起了富有哲学个性的自由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古典哲学遗产,在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中起很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为腐朽思想去寻找历史论据,越来越多地去重新考察、修正早已逝世了的思想家的哲学学说,因为其中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其现实性。花费在斯宾诺莎学说上的工作特别多。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只探讨共中最重要的、最鲜明地反映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的某些特点。关于斯宾诺莎的著作,如同外国其他哲学作品一样,表现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基本特征。美国哲学家G·克拉恩(G.L.Kline)把苏联哲学家主要在20年代发表的关于斯宾诺莎的某些论文,译成英文,于1952年以单行本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西方的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对研究苏联哲学中的斯宾诺莎有用,  相似文献   

18.
张静 《哲学动态》2012,(5):27-31
前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身主体内容的苏联哲学也出现了根本变化。但是,苏联哲学的终结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前苏联的解体也许为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带来了契机。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动向,尤其是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价值问题,早在30年代批判当时绝对主义天皇制意识形态和封建的、资产阶级道德的脉络中,从与道德的阶级性、社会性的联系中就有零散论述。战后初期(40年代末期),围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理智论倾向和“无视人的问题”,展开了“主体性争论”。其中,在关于“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主体性中历史的社会的认识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20.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王晓升等新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一书,已于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