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6)
共享发展理念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已经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时代,地区差异、人口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老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如何促使农村老年人口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议题。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内容体系缺失、结构体系碎片化、层次体系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只有通过内容体系的健全,结构体系的整合和层次体系的均衡,才能让农民真正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6):33-37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就地转化为或迁入城镇的新城市老人尤其面临着养老资源的重构。本文以养老资源变迁的动态视角为切入点,依据2015年在南京市M街道获取的入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指出城市化为新城市老人带来双重养老风险:代际关系嬗变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式微,子代提供的养老资源不再可靠;同时,家庭外的社会化、机构化养老资源在新城市化地区发展滞后,尚不能为老年人口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以弥补家庭养老资源的流失。为积极应对双重风险,文章分别从家庭、社区和制度保障层面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使得农村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不仅逐渐瓦解了中国农村的孝文化传承,也不能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相应的,在与人民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积极架构并完善,不只是做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是重点加强提供丰富的伦理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构建农村养老的道德体系。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养老保障的道德性为切入点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争取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传统,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的核心道德理念,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讨会综述张卫严艺祥自1992年民政部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始启动。然而由于受到农村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社会保障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养老保障的道德权利思考是针对老龄群体的伦理性探讨。本文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含义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权利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着农村老人享受权利与机会的非均等化与养老保障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两个突出的问题。最后,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凸显以人为本的孝道原则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解决路径。其中后者又从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的道德调控与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相匹配的道德权利的评估两点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海》1995,(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兴周 《学海》2023,(1):156-166
中国农业社会形成了古老的“叶落归根”传统。基于对在广东省4个行政村以“返乡养老”为主题的焦点小组进行访谈,我们发现: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血缘世系孝道观念使进城的农村人仍有返乡养老的精神动力,古老的归根传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代中国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城乡人口流动大循环。但是,返乡养老仍然存在较为刚性的制度障碍,农民工群体仍存在返乡养老生活保障问题,包括医疗条件、休闲娱乐设施在内的农村养老条件远不能满足返乡养老人群的需求。建议重视返乡养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在农村产权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准,并将改善养老条件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筹资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颐 《学海》2003,(5):78-82
筹资模式 (包括资金来源、筹资水平和筹集方式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以往的试点、探索表明 ,农村社会保障难就难在资金问题。本文认为必须改变 2 0世纪 90年代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要以财政资助、土地补偿收入、企业雇主交费和农民个人交费作为制度化的资金来源 ,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并以县为单位统一农村居民参保交费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发展较为完善,不过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将通过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降体系并找出其中不足之处,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进而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管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哲学、军事、社会保障等诸多学科,在养老方面也有诸多的阐述。梳理《管子》养老思想中的孝道传统,研究其推行的“爱亲善养,思敬奉教”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总结其实施养老政策过程中的政治智慧,对解决我们今天的养老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家庭规模影响,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转变,社区、机构养老受到更多老年人以及家庭的青睐。美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的长期照护机构发展相对成熟。通过了解美国各类型长期照护机构的机构定位、照护对象、付费方式和监管情况,提出加强我国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丰富照护服务内容,合理配置人员,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告以沈阳和长春两市的经验研究为基础,从制度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探讨失业社会保障问题。本报告认为,在试点工作中,两市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制度实施上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失业者社会保障需求的复杂性、异质性、动态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下列政策建议:实施“面向下一代”的发展战略,将就业机会更多地提供给青年一代,对4050人员主要用相关社会保障措施来保证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做出特殊安排,实行低缴费、低保障的社会保障模式;依据不同目标人群有差异的需求,突出专项社会救助和养老保障。从制度和目标人群行为两个层面上入手,扩大失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制度排斥的问题;加强制度与目标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深入听取保障对象的意见,了解其具体需求,使制度与目标人群的需求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13.
所谓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主要是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居家养老方式。目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养老模式有很多,比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旅游养老等等。其中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这两种模式。而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中,以家庭养老更为普遍和传统,也为多数的老人和家庭所普遍接受。我国从1979年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和普遍的家庭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形势在21世纪的中国将愈加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保障问题,特别是研究传统道德文化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克庆 《学海》2004,(5):57-61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形势下中国农村的土地可以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我们认为土地承载的是一种满足农民生活必需的自我保障 ,而不是社会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由国家 (政府 )来承载 ,而非农民自己。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 ,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计划 ,真正将农民的社会保障建成国民待遇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兴起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当下,生态养老、森林康养等养老模式比较流行,西双版纳风景秀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海拔较低,不会影响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是天然的氧吧,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去西双版纳生活。西双版纳民宿接待的群体主要是“候鸟老人”或者进行亲子游、家庭游的游客,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居住需求。因此,以西双版纳三生·源民宿设计为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该民宿的空间布局进行设计,以打造出集娱乐、居住、休闲、交互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清其重要性,不断加强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刘艳霞 《学海》2007,(1):207-208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迎生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这本《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三年多的深入调研和潜心研究而成,日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年来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力作,作者心系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紧扣时代脉搏,依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独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首先,该书针对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  相似文献   

18.
伴随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我国农村先后呈现出家庭养老、集体供养、养老保险、社会化养老等多种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有效整合养老与卫生资源,以满足农村健康养老的时代需求,该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提供经济服务、创造合作条件、提供激励和保险机制方面展示了优越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实施绩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其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在理清医养内涵、参与主体、具体运作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后续制度创新,来有效解决该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9.
以全域旅游为出发点,提升和发展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可以同时兼顾考虑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旅带养,产业融合发展,避免了农村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重复设计,以人为核心,对旅游和养老服务进行统筹规划设计,通过共享公共文化设施,以社会化、多元化的视角,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文章着力探究了旅游发展建设与农村养老模式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为乡村居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消极的社会保障"是指主要发挥"保障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功能的社会保障,"积极的社会保障"则是指在发挥前者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增加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社会保障.文章从发展阶段、社会公平、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改善民生必须特别重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从"消极的社会保障"向"积极的社会保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