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9,(1)
印光法师说:“人生世间,善恶各须辅助,方克有成,虽天纵之圣,而须贤母贤妻,以辅助其道德……如两灯互照,愈见光明,两手互洗,方得清净”。沈氏夫妇也复如是,如莲池大师所言,“捐难舍之资,役所爱之身,创五浊世不恒见之胜举”,兴佛办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6)
开光亦名开眼。是佛像落成后择吉日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四众弟子一般都要置办香花灯明等以申供养,以礼拜唱赞来表达虔敬和庆贺之意。《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有“如是供养仪则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僧众们在开光法会中唱的偈颂颇富哲理,如赞释迦佛“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如于  相似文献   

3.
定慧所得…     
先说念头。《百法直解》云:“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是在说明我们所学习过的事物,经历过的境界,在心识中有深刻印象,清楚不忘称为“念”。“念”也有好坏,例如听闻佛法心生正念,听闻邪法则心生妄念。全心全意念佛,心无旁骛,虽欲起妄,力不暇及,如此念佛功夫,谓之“弥陀大定”皆由正念收摄心神而生。 “念”的种类有:观念、口念、心念。粱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衾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袃心念,为口念之对称,即以心想念佛菩萨  相似文献   

4.
一日,清凉文益禅师指竹问僧:“还见么?”僧答:“见”。文益便提了一个古怪问题:“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切莫以光线、反映、视觉成像之类概念科学地回答,禅家这一问,其实属于另一领域的问题。按佛教的说法,既非竹来,亦非眼去,“竹”不过是“眼根”与“色尘”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三藏法数》卷二十一云:“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若说“竹来眼底”,则“竹”为实有,那为何盲者不见竹?若说“眼到竹边”,则“眼”可出外见,那为何黑时不见竹?所以《楞严经》卷三佛陀说道:  相似文献   

5.
又空宗说有假补特迦罗,依彼造业受果,业果决定不乱,且能增长,未作不得,已作不失。极重之业,如五无间,现生必受。次重如杀盗等,多次生受。乃至极轻之业,后后生中,因缘会遇,亦决受报。众生各由引业所牵,往善恶趣。同生一趣者,引力决定相同;然由余满业差别,同一趣之有情,各有苦乐悬殊。如是业果之例,广如经说。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故此菩萨住般若,通达唯识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6)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佛教研究生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信徒树立正确认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命是有为法,必然是短暂的。我们知道短,就该奋发向上,如近代佛教大师:班禅、太虚、常惺、震华等,在不到六十岁,就离开人世,而他们对社会、对佛教却作出了很大贡献,管此叫做行为生命。  相似文献   

8.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唐&#;般若 《法音》2004,(11):1-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  相似文献   

10.
所执与依他,复有圆成实,是三自性深,智者所应知.(一) 显者为依他,如显乃所执,依藉缘转故,唯造执有故.(二) 此显者[之]如显,一切时无有,应知圆成实,自性:不变故.(三) 此显执非有.云何显?二性.无所有所由,是无二法性.(四) 执非有者心,由此有所执.如是执有义(境),如是决无有.(五)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12.
“一念三千”是智领大师受到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的启发,根据《智论》的“一心三智”和《法华经》的“十如是”及《华严经》的“唯心偈”创造出来的一个宗教哲学概念。它是说“一念心就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或者说一念心中就具足一切诸法性相”。其既有宗教、伦理、哲学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风》编辑部: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的“传销风”已进入教会,搞传销的有信徒,也有传道人员,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说:“俺这也是为传福音,一边传福音,一边搞传销做生意。”他们这种说法和做法不知是否对? 河南鲁 山城关教务组 “传销风”进入教会,我们也已从多方听闻,此风如在教会生长,确实让人担忧。传销是近些年  相似文献   

14.
石圣睿 《天风》1996,(6):4-6
“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14:30),是危言耸听吗?不。这是对人类独有的嫉妒病态心理的形象概括。 人类自产生私欲之日起,嫉妒就接踵而来了。蛇诱惑人类第一个女人,去吃神吩咐不可吃的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时,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参创3:15)  相似文献   

15.
<正> 1.《语丛》一云:“凡物由妄生。”整理者注释云:“裘按:此语又见一。四号简,妄作望,字在此疑读为亡(无)。”今按:字不应读为“亡”,当从一○四号简,读为“望”。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凡见者之谓物。”望、见义通,《广雅·释诂》一:“望,视也。”《说文》云:“见,视也。”“见”有“感知”之义,《淮南子·修务》云:“而明弗能见者何。”高注云:“见,犹知也。”《淮南子·览冥》云:“昔者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高注云:“见,犹感也。”故简文云:“凡物由望生”者,言存在生于人之感知。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0,(12)
<正>《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相似文献   

17.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0,(10)
<正>C、引祖录痛陈盲禅大害【论文】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2016,(5):120-121
什么叫应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牛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似文献   

20.
念力增上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恶念;善恶之念就好像人生的两条路.善念走向天堂,恶念走向地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