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坦顿为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不仅领导了19世纪末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其著《妇女圣经》,从根源上抨击了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传统中的父权制。她指出圣经是造成妇女从属的根本原因,同时,质疑圣经为上帝之"神圣启示与话语"。她激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女性主义理论,力透纸背,对后来的宗教、性别与妇女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相似文献   

3.
谨以此文纪念玛尔特·韦里,她将她的涂红木板靠墙摆在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然后与世长辞. 富于创造力的女性在艺术史中的缺席或最起码乏善可陈的存在,一直未经检视.它反映出这群女性在由政治制度支撑、决定生活世界形态的过程中的缺席.这一缺席要么是通过忽视这群女性的所谓普选权,要么是通过仍有待实现的代表权均等.  相似文献   

4.
张小红 《天风》2008,(9):42-43
在“二月黄鹂飞上林”的春天里,我迎着晨曦早灵修。忽传来几声鸟儿的婉鸣。推窗远眺,在不远处的小树林里,栖居着一群快乐的小鸟。绿荫覆遮,华盖如冠。小鸟们在枝间跳跃啁啾。时而凝眸静思;时而灵活地扭动小脑袋,抖擞美丽蓬松的羽毛;又时而四下张望,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呜叫,又吸引了另一群小鸟结队飞来,喜不自禁地加入了清晨这盛大的演唱会。这是天籁之音,和谐之韵。欢快晓畅,清馨自然。让我动心陶醉。撷一捧鸟鸣,奉上我的心声,向天父感恩赞美。  相似文献   

5.
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大地;圣言的光辉照耀在心底。双手捧握着天主的圣言,我的内心被慈爱包围。这部来自天主的经典,处处流溢着活水的江河。翻开她,你会见到许多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节以及可歌可泣的他和她。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真实的女性——天主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相似文献   

6.
许强  魏凤莲 《管子学刊》2011,(2):110-113,11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男女两性通过婚姻构建起来的。但是,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很低的,她们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受到诸多礼教的束缚。对比这两个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发现,同先秦社会一样,古希腊社会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那时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都有“妾”的存在,但是作为“妾”的“悲惨的妇女”所处的境遇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基督信仰没有自身的文化,她传到那里就吸取当地文化使得当地人民去接受她。教会在欧洲创造了基督文明,同时也吸收了当地文化。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一位纯朴的意大利妇女,也非以色列的女子。在欧洲白色象征着喜乐;在中国的汉族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悲哀,甚至死亡,人们看到白色很难喜乐。红色在汉文化中是喜乐的象征,在欧洲是牺牲的象征。在中国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中,白色也象征着洁净和喜乐,这是文化的差异。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追求时髦的青年人在婚礼上也开始穿白色婚莎来表示喜庆,这是世界文化交融的结果,黑色作为哀悼的象征,已被中国上层建筑人物普遍接受。我们天主教会自梵二会议之后,也开始尊重多种文化并存,不再象脱利腾大公会议时只注重统一,而忽略了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病床前的爱     
郑春时 《天风》1994,(1):37-37
九月的天气,在南方变来变去,忽冷忽热,时而太阳焙烤大地,时而又是阴雨靡靡。在连续几日的一场秋雨过后,她——一个来自北方的姑娘,病倒了。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神学院宿舍的床上,她感受到体内有一股痛楚在蔓延,不断地扩展,吞啮着她虚弱的身体。在辗转反侧中。  相似文献   

9.
徐思学 《天风》2009,(11):7-8
在新约圣经中隐藏着不少宝贵的奥秘,在此我着重讨论金灯台的奥秘。 一、灯台象征教会的功用 教会在世界上就是一个发光器皿,如果不发光她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主对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4—15)使徒保罗也对当时的教会说:“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5—16)教会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成为世上的光,在这个社会中有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臧锐 《美与时代》2004,(7):66-68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象征不仅作为文字或艺术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并且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中,象征性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构成一个标志的图形、色彩、名称甚至发音等元素来看,无不包含着一定的象征寓意,所以设计师更好地来了解一些象征手法、象征寓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圣经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女性主义者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主义。19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释经著作是伊丽莎白.斯丹顿主编的《妇女圣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圣经批评成为西方特色鲜明的学术科目。抨击父权制观念、谋求建构女性的主体性阅读地位及其文化传统、主张上帝具有双性同体的特质,是女性主义圣经批评的理论特征。妇女主义圣经批评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兼而反对种族偏见和阶级压迫。  相似文献   

12.
重彩画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画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她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着无尽的芬芳.尤其是她的色彩,典雅大方,时而富丽华贵流露皇家之貌,时而淡雅清幽彰显士人之风.而重彩画这一出众的色彩表现与其特有的材质和技法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就对此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远行的歌     
又到了叶远行的季节,在将要离开枝的那个瞬间,像是有只手在叶的背后推了一把,叶,就再也回不到枝哪儿了。 在远行的过程中,叶知道了,那只手是风,她好像无处不在。叶按照自己的路线畅游着,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驻足于某一美景。  相似文献   

14.
看!那变化莫测的云彩,在广袤无垠的天空时而美丽宁静,潇洒飘逸,时而浓云密布,乌云翻滚,那变化无穷的影像,令人惊叹,不知引发多少人的深思遐想,留下多少美丽的诗词文章。然而圣经中有关云彩的描写,却把我们带到了天主的身旁。  相似文献   

15.
慈悲的叮咛     
正两千多年前,在南接秦岭,北邻黄河的函谷关,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时而骑在牛背上仰天凝望,时而席地而坐奋笔疾书。这书不长,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浓缩着对宇宙与生命的参悟。这位老者叫李耳,后来被尊称为老子。这本书则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不朽经典——《道德经》。可能老子不会想到,他仰望过的那片天空,会在两千多年后,时常被一层称为"雾霾"  相似文献   

16.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18.
女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和男性一同缔造着人类文明。然而由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社会分工不同,使得“男女有别”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而“男女有别”的背后应该说女性是被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女性也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她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很值得我们作些比较。对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信仰立场、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女性作比较,它的面应该说是很广的。  相似文献   

19.
远行的歌     
又到了叶远行的季节,在将要离开枝的那个瞬间,像是有只手在叶的背后推了一把,叶,就再也回不到枝哪儿了。 在远行的过程中,叶知道了,那只手是风,她好像无处不在。叶按照自己的路线畅游着,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驻足于某一美景。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的一天,一位加拿大籍华人修女怀着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种种疑虑踏上了刚刚对外开放不久的中国,开始了她的探亲之旅……从这以后,她每年都来中国大陆探亲。在探亲的过程中,她被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深深地吸引了;她被中国天主教广大神长教友的淳朴和对天主的虔诚感动了。在1991年1月她退休的时候,她稍加梳理了一下往日的思绪,便决定放弃在加拿大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她恳切地向修会总会长提出申请,要求以私人身份到中国大陆为天主教的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得到总会长的批准后。她去法国作了一个月的避静,于同年9月份来到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