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法国学者、世界著名汉学家、道教研究权威人物,施舟人缘何成为"与黄卷青灯相伴"的受箓道士?这段当代西方汉学史上的轶事,得从施舟人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的渊源谈起。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纠正和澄清了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在白玉蟾文献、生平、入室弟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弥补了相关学术盲点,最大限度地破解了长期以来在白玉蟾创立道教南宗问题上的学术纷争与谜团,推进了国内外道教南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盖建民教授所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作者从20世纪末涉足道教金丹派南宗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挖掘了大  相似文献   

4.
作为记载魏晋间名士风流的集子《世说新语》,其对佛、道区别对待的态度,固然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僧人、道士各自的价值取向,即僧人凭借清谈、雅致与高门士人周旋,而道士凭借技术、操作向上层渗透,造成了这种偏差和分野。道教的这种取向,是历史传统、地域影响的结果;从史籍的记载,以及道士受到的教育能明显地看出这一微妙的变迁。而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此后道教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3月30日,吉林省道教协会完成首批道教教职人员认定及颁发道士证工作。此次认定工作是根据吉林省《宗教事务条例》及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进行,共有127名道教教职人员领到了道士证,其中:全真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道教研究出现了一种向其"本土"特色回归的区域史研究方向,一批以城市、省区为中心的道教史论著相继面世。国内如李远国的《四川道教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郭武的《道教与云南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宗奇的《宁夏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樊光春的《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国外则有苏珊·纳奎因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斯坦福大  相似文献   

7.
道教诗歌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其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有些真实度非常高 ,价值非常大。特别是道教诗歌有关道士生平的资料 ,有关道士思想和感情的材料 ,有关道教修炼的材料 ,更值得重视。道教诗歌有些材料具有唯一性 ,尤为珍贵。在搜集和利用道教教诗歌材料时 ,应加强对作者和有关诗的背景材料的了解 ,要善于准确把握诗的意蕴 ,钩微抉隐 ,善于将道教诗歌资料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北洋时期,道教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命运出现新的样态。京师警察厅依据相关国家政令对北京道教进行市政管理,由此东岳庙成为官方的社会治理客体,二者之间形成暂时的平衡关系。在官方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该庙道士被去除官员身份,基本延续旧有的自我管理规制,生活更为世俗化,而涉及道士婚姻的法律条文颇显滞后。其仍以传统方式化导民众,在招收道徒等问题上遵循常规、常情与常理,却不符合内务部的相关训令。可以说,这一时期东岳庙的演进轨迹在微观层面体现道教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及其困境,同时反映北洋政府主导的城市社会治理在制度安排、主体定位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和错位。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道教概况道教何时传入新加坡,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学者根据碑文史料推论在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前后,就已经有了华人庙宇。①然而当时的庙宇,创立者和管理者都不是道士,但从所供奉的神明上来看,这些华人庙宇无疑属于道教信仰或者成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中国道教研究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研究者的国际合作性使美国道教研究呈现出范围广、多重点、研究方法集各地精华等特点。研究者主要关注道教经典、仪式、宗派历史、炼丹养生以及与中国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系,不断变化的研究热点体现了学者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2.
王明(1911—1992)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已故研究员,中国道教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王明先生就开展了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多有发明,其学术成果和思想嘉惠学林,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纪念。  相似文献   

13.
欧美学者围绕道教和中国文化相互关系的问题的争论,突出地反映在三次国际道教会议上和以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争论主要集中在道教的定义、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以及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四个方面。 (一)道教的定义问题 日本学者洼德忠教授给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古代民间信仰为基础,神仙论为中心,加上道家、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 ,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 ,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一、孟安排生平略考《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 ,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 ,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 ,玄禀真骨 ,记上阶黄裳羽袂 ② ……”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  相似文献   

15.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张欣 《中国宗教》2021,(2):64-65
《道教中国化研究》为《当代道教研究》丛刊第2辑,由上海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组织编撰,2020年12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道长主编,是道教中国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邢飞 《中国宗教》2020,(4):56-57
"灯"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伴随道教及道教仪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道教灯及灯仪的研究有李远国先生的《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詹石窗先生的《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以及一些研究道教科仪的专论都有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为所宗道术、经典和师传不同,出现群星灿烂的众多道派。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所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混元派以下大小宗派,就有86派之多。该《总簿》所列各派,多记有各派创始人简况及其传代谱系(即传承字辈),供考查来往游方道士之用,系当时白云观所能了解到的尚存之宗派。实际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道教派别,有如编纂《道教大辞典》的台湾道教学者李叔还所说:“恐不止此数”。历来道门内外,对道教宗派之研究与划分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20.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