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墓葬中的升仙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暗示或表现墓主升仙的动态场景和表现仙境的图像系统;从风格上来说,其自身经历了由昆仑山向西王母图像系统的风格转变.升仙图深切暗示着汉代人对于死亡最古老的态度,即死亡并不是无,但汉代人似乎并不希冀复活和再生,而是在灵兽的护卫下飞升,进入无上的境界.由此,承认死亡又企图超越死亡成为汉代墓葬艺术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古代时空文化体系出发考察八主祭祀。认为八主祭祀并不是分属不同诸侯国的不同神祇在专属齐国后被整合才形成的。文中指出:八主是与中国古代时空文化体系相关的一个有明显内在结构的祭祀体系。八主祭祀不是此前研究者们所推想的东夷“夷人”的崇拜和祭祀。这个祭祀体系以中原古代时空文化体系为根干,与燕齐古代长生与升仙文化密切相关。从泰山封禅与长生之间的关系思考,这个祭祀体系很可能是封禅泰山所祭神谱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邹迪 《美与时代》2013,(6):52-53
梦想升仙也许是从古到今人们始终无法摆脱的欲念,也正是此欲念,才把许多幻想变为了现实。而梦想升仙只不过是人们将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的东西在脑海中逐步升华为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并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其凭借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不外乎写实、夸张、象征三种手法。象征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巧妙的表达方式,其借物传神,就是不从正面去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借用其他物象隐喻地表达。无论是表达抽象的理念,或者表达一种不可见的神秘升仙观念,只有象征使其传达才能成为可能。汉画像石将三种艺术手法结合起来,把人的欲望、想象和生活状态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汉代升仙画像石同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浓厚的现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前,福建官方与民间在祠庙神明配置的认识上有着很大差异。官方大多把祠庙的神明配置视为是发挥官方祭祀的教化作用的一个舞台,民间在安排祠庙的神明配置时则更多地考虑到神明的灵验性。不过,官方与民间在对祠庙神明配置的认识上尽管各有侧重,但并非截然对立。官方在充分发挥官方祠庙神明配置的教化作用的同时,也对民间的神明配置规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此来“补王化之所不及”;当然,民间对祠庙神明配置的认识在受到官方影响的同时,也对之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刘克 《中国道教》2002,(4):30-31
东汉时期的南阳 ,是大地主大商人苦心经营的地方 ,光武帝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就曾发迹于此。富门大户凭借雄厚的财力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① ,往往将坟墓建得异常豪华气派。在他们的带动下 ,古宛大地上卷起了一股“子为其父 ,妇为其夫 ,争相仿效”② 的厚葬大潮。升仙汉画像石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在羽化升仙画像石中充当架起天地和神人之间桥梁工具的神禽异兽 ,不仅有龙、凤、鹿、虎 ,而且还有天马、飞廉和仙鹤。龙的图腾崇拜 ,原本早在汉代前就已出现 ,但是到了汉代 ,具有了驾乘升仙的意蕴 ,这一观念反映在汉画像石上 ,乃有南阳市…  相似文献   

6.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陕西定边郝滩出土壁画与此前陕西靖边、陕西西安、山东微山、内蒙古鄂托克旗、江苏徐州的七块画像存在密切联系。从绘制格套与画师意图切入,可知郝滩壁画的母题符合汉代宴乐绘法的基本格套,注重通过"围观"绘法来凸显画面主体。定边、靖边壁画中太一等神非为图像强调的主体,而属于"边缘与陪衬",其作为迎接尸解登仙的核心神祇出现于宴乐格套中"围观"的主位。汉代宴乐图与升仙图的绘法、布局均存在沿袭。以往汉代壁画中被研究者判定为"宴乐图"主题的图像应为"升仙图",借此可证两汉时期本土宗教观念到宗教形象的逐步型塑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闻 《宗教学研究》2003,2(3):70-77
佛、道二教与民间祠祀一方面有着激烈的斗争 ,另一方面 ,它们本身在中晚唐也逐步走向世俗化 ,并与民间祠祀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合流的迹象。首先 ,一些佛、道教神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祠庙 ;其次 ,寺观的功能渐与民间神祠混同 ,成为祈祷祭祀之所 ,人们在与佛教神灵打交道时 ,适用的仍是人神互惠的原则。再次 ,在国家祭祀体系中 ,佛、道二教与民间神祠的地位也开始逐步接近。这种变化从唐代开始 ,到北宋时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9.
趣话孔庙     
孔庙又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据了解,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画像石中则是象征性符号,它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阶层的心声,通过羽化升仙的艺术模式,展现出汉代"人生幸福"的文化模式。它对我们今天的审美,仍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汉画像中,有许多羊图像.这些羊图像与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孝悌观念和婚姻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代人的审美追求与宗教信仰.羊图像的存在,有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核.羊文化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理白族朵兮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是白族社会民间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本文通过云南省云龙县五宝山云峰寺白族朵兮中秋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对寺庙建筑群与神祇体系、朵兮祭祀群团的形成与功能、祭祀场域的建立与神圣化、祭祀仪式各个环节仪轨的形式与内涵进行记录分析,以此个案揭示大理白族朵兮的仪式传统。  相似文献   

15.
江淮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民间祭祀活动,其中尤其以南通地区最具代表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该祭祀活动与方相驱傩仪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方相与汉朝时期的词汇“放想”有着密切联系,后者指“可畏怖之貌”,这一点在南通方言“放相”一词中得以保留.“放想”一词的三个主要语义成分——“令人讨厌或害怕”、“以小孩为主要描述对象”、“与丧葬有关”都与方相驱傩及该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相关,这说明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江淮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尤其是在南通地区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6.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祠庙碑刻,对明清时期张掖的民间信仰进行考察,发现其最显著的特点有三:第一,祠庙林立,神祗繁多,民间信仰兴盛;第二,职掌雨旸的神祗在张掖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具有消除寇盗、保边安民功能神祗的信仰极其繁盛.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关,又与张掖的地理交通、自然气候和社会历史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是丧葬风俗和礼节仪式等场境的伴生事象.升仙信仰在两汉时期成为画像砖石墓葬里风靡一时的思想风尚,它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寻求精神寄托的必然产物,其潜在动力是人类的长生愿望,长生不得退而求其次,即重生思想是升仙信仰的衍化和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三皇五帝史统的最终确立,与汉代谶纬思潮的盛行密切相关。综考三皇五帝史统的形成原因,既有天文历法上的启发借鉴因素,又有宗教祭祀层面的社会信仰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政治上的法统传承象征,能给国家神话提供秩序支撑辩解。三皇五帝历史体系的主要属性,是古史系统与祭祀祀典的合一。其中既包括圣人崇拜的文化心理意识,又从历史传统上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全文首先略述炎帝神农氏与香的起源,进一步肯定肖磊博士的"中华传统香文化祖师——神农"的观点;其次重点论述炎帝神农氏在南岳衡山的活动,并且在当地流传了大量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其历史贡献很大。千百年来,建造了无数祠庙,终年祭祀,香火不绝;再次梳理南岳进香朝圣习俗;最后2016年农历八月笔者问卷调查。凡此种种说明"南岳进香"是远古人们祭祀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活化石,表明香祖师文脉在民间社会的延续及发展。南岳衡山是香祖师炎帝神农氏为民造福的圣地,是中华香祖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