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依据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以明代一个较有影响但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道派———灵济道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灵济道派形成嬗变的社会因素、灵济道派与明朝政治、经济、文化之关系的分析,探讨灵济道派与明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此为个案,观照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脉搏。  相似文献   

2.
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地方道派。文章在详细解读灵济道派各种文献的基础之上,探讨灵济道派的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指出灵济道派秉承了传统道教关于“道”的教义,不仅大力倡导行善积德和济世度人,而且通过符药救人、道德伦理劝善以及行斋醮等途径,积极地将其济世度人的伦理思想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3.
灵济道派在长期的发展嬗变过程中制作了许多道书,这些道书是研究灵济道派的第一手资料。文章考察了灵济道书的作者、版本、存佚、卷帙、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认为灵济道书具有制作时间集中、大多为奉旨造作及重斋醮轻义理的特点,这些道书系统阐发了灵济道派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4.
《徐仙真录》是明代灵济道派的一部重要道书,是研究灵济道派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文章探讨《徐仙真录》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主要内容与基本思想,认为是书之成与入闽之河南固始方氏密切相关,永乐年间方文照汇集成编后刊行,现存《徐仙真录》有明刻本、《道藏》本和现代点校本3种版本,全书旨在宣扬"生为忠臣,殁为明神"的思想,反复强调弃恶扬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同样是宗教变革 ,宗旨却不尽相同。也惟其不尽相同 ,所以呈现出诸宗并行的局面 ,不同宗派奉行不同的宗旨 ,从教义教制上探讨道教文化的新模式、新方向。就其所代…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为所宗道术、经典和师传不同,出现群星灿烂的众多道派。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所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混元派以下大小宗派,就有86派之多。该《总簿》所列各派,多记有各派创始人简况及其传代谱系(即传承字辈),供考查来往游方道士之用,系当时白云观所能了解到的尚存之宗派。实际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道教派别,有如编纂《道教大辞典》的台湾道教学者李叔还所说:“恐不止此数”。历来道门内外,对道教宗派之研究与划分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7.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而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以致道教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也许取决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时代大环境。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不但发生在现…  相似文献   

8.
18世纪30年代,福音派作为一种思潮从英国国教会内部产生,后来扩展到其他不从国教教派中。福音思潮的勃兴促成了一场持续一个半世纪之久的英美基督教复兴运动(大觉醒),在此过程中,福音派逐渐形成并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了内在的转变。19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分水岭,此前的福音派强调重生,其主流持正统的加尔文主义教义,促成了跨教区传教、跨教派联合等淡化宗派差异的新气象;而此后,福音派中的卫斯理循道宗社团发展迅速,他本人所持的阿米念主义教义也广为流传,循道宗成为之后复兴运动的主流和福音派的主要代表。福音派内涵上的转变使得复兴运动转为奋兴运动,失去了其早期的心灵冲击力。  相似文献   

9.
禅宗黄龙派在北宋中后期的崛起,改变了前此五家分宗并弘的传统,与杨岐派一道完成禅林七宗系统的最后形成。从得法、得人、得地以及契机四个角度对于黄龙派的崛起进行详尽的分析,多方位考察其兴起的各方面因素:黄龙派体现出禅风和禅学思想发展的新的路向,其尊宿大德表率出的僧范以及对僧才的培植,嘉惠禅林,其以江西道场为主要传禅中心的山林禅建构出宗门发展的特色,在契机契理中,黄龙派一度取代云门宗成为宋代禅宗的主流宗派,为宋代禅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真道发展历史上,全真七子名下各创有一派。其中,宗郝大通(1140~1212)的一支称为全真华山派。北京白云观收藏有道教《诸真宗派总簿》,李养正先生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时将其收录,其中有全真"华山派"的传法谱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找到史料证明郝大通驻世时,自己曾亲自开创以"华山派"命名的这么一个道派。那么,郝大通的后传法裔们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开宗立派;《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全真"华山派"传法谱系形成于何时;郝大通后裔法  相似文献   

11.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丁培仁新书《元前道派研究》,不仅说理到位,且史料齐备、注释严谨,易忽略之处常予以指出,学者亦可按图索骥、深入阅读和研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恩师丁培仁先生评述此语则认为多端不假,杂却未必。多端意味着在历史上存在着对于道的多种思想与信仰方式,并得以传承而形成道派。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簿》就记载了一  相似文献   

13.
赵宜真、刘渊然是关系元明之际道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二人同时被净明、清微推为嗣派。并且在二派各自的叙述脉络中,赵、刘作为该派宗师均有丰富的文献支持。相较而言,赵、刘嗣派清微之说证据更为充分。但赵、刘嗣派净明之说,却可以追溯至刘渊然的嫡传弟子邵以正。邵以正有意将赵、刘传记增补入《净明忠孝全书》,尊为净明嗣派,从而自命为净明正宗。他的此种宗派建构意图在景泰、天顺之间发生变化,在其授意下撰写的赵、刘碑传即不再提及净明。那么,其一时间的宗派意图是否符合赵、刘的自我认同及宗派史实便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武宁太平山道教广慧派自南宋章哲创立至明中叶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十分繁荣。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前中期处于衰落期,但随后又得到复兴和扩张,其间真仙高道辈出,皆以振兴山门、弘扬宗派为己任,使得该派得以延续近千年并独具特色,在江西道教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长春派是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派,未被收录于清代白云观保存的《诸真宗派总簿》.长春派的祖师刘渊然是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在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统治时期不断被重用和晋封,刘渊然及其高徒邵以正曾先后统领天下道教事务,而长春派从明代至今在云南一直有传承,对云南地方道教及中国道教有着深远影响.举凡研究明代以来的中国道教,特别是云南道教历史,多会涉及刘渊然、长春派,一些学者和笔者曾有相关研究发表①,而关于长春派的历史源流和道脉系谱的由来,则仍有存疑.  相似文献   

16.
道派     
东汉道教初创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区分。晋代和南北朝以后,又有上清、灵宝等派别先后出现。各道派教义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术的侧重点不一,或师承系统有别。而真正各立门户的宗派,当是从南宋和金、元南北对峙之时开始。这时最大的宗派有四:(1)正一道:亦称正一派,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  相似文献   

17.
就全面认知中国佛教宗派而言,剃派、法派等宗派组织的经济意义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在明末重兴后形成了以普济寺、法雨寺为中心的剃派组织。清初,禅宗法脉再次传入普陀山。以潮音、性统为中心的法派组织掌控前、后两寺,调整常住与两寺原有剃派子孙之间的经济关系,控制香费。从清代中期开始,法派对两寺常住的控制开始松动,两寺皆演变成剃派房头经营常住的模式。普陀山的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佛教的宗法制度与寺院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宗派的要素可以从宏观上分为系谱要素、功能要素两类。宗派是一种世系群或亲属团体,其显著特征是模拟宗族世系对师承关系进行世系表达。与师承世系密切相关的要素属于系谱要素,祖师是主要的系谱要素。功能要素是宗派形成和发展宗派的充分条件,主要包括教义(宗旨)、寺院。基于两类要素,宗派有系谱宗派、实体宗派两种基本类型。所有宗派必须是系谱宗派,否则就是学派。系谱宗派是否又是实体宗派或能否发展成实体宗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宗派要素类型和宗派类型来看,以宗派分类为框架的中国佛教史书写范式就很难呈现出中国佛教史的真实面貌。如果重写中国佛教史,至少要处理好宗派史与中国佛教史之间的关系、宗派传承史与宗派思想史之间的关系、灯录类文献载录的宗派史与宗派的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法相宗、华严宗、密教、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西明寺和其中的一些宗派有着极深的渊源,众多日本留学僧在西明寺学习,受到这些宗派影响,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推动日本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引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佛教的中心,而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形成,辐射至日本、韩国,最终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