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宗教对社会法律影响很大,就南传上座部佛教来说,其深刻影响了云南傣族封建法律的各个方面,使傣族封建法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就其内容、程序,还是其司法制度、操作手法都被抹上一层厚厚的宗教色彩.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封建法律的影响是积极的、上进的,致使傣族封建法律文化、乃至傣族社会文化具有较高的文明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云南傣族与小乘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缅、泰等国传入云南的小乘佛教,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云南上座部佛教已深深渗透到傣族社会,信徒信仰之虔诚,在其生活习俗、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表现得很具体.本文试就这些情况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全球宗教正朝着世俗化演进,虔诚信仰南传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布朗和德昂等民族的宗教生活也不例外。一个宗教的神圣性就是拒绝"他教"与"本教"并存,可这里的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竞在同一仪式中共存、相容与互通,呈现了与"文明冲突论"悖逆的和谐情景。论文试就"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同场域、共时态交汇于同一宗教仪式"的世俗化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榘"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南传的一支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傣族地区,因其所用经典语言采用巴利语,故南传佛教也被称之为巴利语系佛教,东南亚各国和南亚斯里兰卡称之为上座部佛教,中国称之为"小乘佛教",日本称之为南方佛  相似文献   

6.
7.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性 《福建宗教》2001,(5):40-41
谈起德国,很容易让人想起神秘与浪漫的莱茵河和多瑙河,他们孕育的人杰,灿若群星。如音乐界的贝多芬、门德尔松、巴赫:哲学界的-5克思、尼采、康德、叔本华:科学界的伦琴、高斯、爱因斯坦;文学界的海涅、歌德;宗教界的马丁&;#183;路德,无一不是在其领域独领风骚的人物。当我走访过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入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时,心情显得有点激动。  相似文献   

9.
南传上座部佛教自传入中国云南境内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系,有着不同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方性"特征。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傣族社会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的,通过神圣化的仪式和突出等级职责的宗教行为,为世俗社会组织和制度提供着神圣的合法性与政治认同,而世俗社会的组织制度则从政治法律支持、经济支持、信仰支持等方面来维系和扩大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姚珏 《宗教学研究》2006,(4):200-201
西双版纳傣族现存巴利语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过往研究方法的缺陷,中国学者对于这支国际佛学界所知最少的佛教文献尚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佛教语言学与田野调查的方法,突破、推进对此种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臣根据需要制定了诸多成文法条。这些成文法条在立法过程中的立法依据、立法技术及法律表达形式方面,在立法实体内容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佛教相关保护立法方面以及成文法条的思想认知诠释方面都有佛教因素的影响。探讨梳理吐蕃传统成文法中的佛教因素,对于深入认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形态,把握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理解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规范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云南元江傣族原始宗教崇拜的深刻影响作了分析,建议尊重传统,移风易俗,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推进元江傣族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传统法律的关系在学界一直受到关注,从宏观到微观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二者的关系从静态描述到动态发展阐述,从单向性影响到双向性互动,从大传统到小传统,从历史现象到现实意义,各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规范分析方法的运用、民间文本的重视和司法领域的关注,是取得新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新闻     
《法音》2002,(7):40-43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罗喻臻 《法音》2001,(10):28-28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以越南佛教协会理事会常务副主席兼越南佛学院河内分院院长清赐大长老为团长的越南佛教代表团一行8人,于9月14日至21日来我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9月15日,越南佛教代表团拜会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刀述仁副会长等的热情接待。刀副会长首先对代表团来访表示欢迎,并向客人们介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概况。清赐长老则介绍了越南佛教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佛教协会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代表团在京期间还前往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参拜了佛牙,受到灵光寺僧众的热烈欢迎。9月16日至19日,越南佛教代…  相似文献   

17.
圆瑛法师(1878—1953年),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俗姓吴,名亨春,出生于福建吉田县端上村。5岁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圆瑛自幼聪颖过人,稍长渐感身世孤零。17岁时欲出家,为叔父所劝阻。19岁患大病,愈后投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此后潜心习禅,历参东南诸尊宿,派承二家,既是临济宗第40世,又为曹洞宗第46世。晚年则禅净双修,号三求堂老人。法师1911年在上海被推选为“中国佛教总会”参议长,1917年当选宁波佛教会会长,1929年在上海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此后连任主席、会长7届。  相似文献   

18.
普正 《中国宗教》2002,(5):60-62
源自中国的韩国佛教,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明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9.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诚 《法音》2013,(1):7-8
(2012年11月2日)非常荣幸应邀参加由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佛教造像暨雕塑艺术)"。今天能够目睹如此精彩纷呈的佛教艺术作品,令人无比欣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