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是中土和域外星宿思想互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洞渊集》《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的考察,认为唐宋道教一方面传承、改造北斗、二十八宿、分野等中国传统星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对外来九曜理论存留(如星宿所主吉凶或星曜神形特征等)一定域外身份标识的前提下,通过中外禳星方法的拼接以及星神服饰、法器等的改换,塑造出道教本位的星宿理论与禳星之法。及至南宋金元,中外星宿(神)已在道教文本和图像系统中落位,成为道教神仙谱系、道法仪式中的常见成员。不同源头的星宿元素最终在道教文化中各司其职,基本完成"道教化"的整合进程,显示出道教极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正>傅斯年先生认为传统史学应遵循无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原则。一个可靠的史学观点应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上。由于道门有"造作道书"的传统,"托古以言说",我们对许多道教文献材料常常陷入年代或作者不明的迷雾中。因此,道教很多观点或看法疑窦甚多,如进一步考证,则可能推陈出新,乃至修正与重写。台湾师范大学郑灿山教授的新著《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郑著")便是基于如此思路而展开有关道教史研  相似文献   

3.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佛教"因缘"与道教"自然"是两者义理辩论的中心。甄鸾、道安、真观、智颉、吉藏等佛教思想家从自然命论与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道教"自然"说进行了批判。同时,由于佛道二教对"自然"的理解不同,所以两者存在着"不相极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朱俊 《中国道教》2012,(4):55-57
一、重玄学的概念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玄学兴起于南北朝梁陈时期,到隋唐达到繁荣。重玄学以阐发"重玄之道"为特征。所谓"重玄之道",来源于《道德经》首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5.
前言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哲学,实际上占据了其时哲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四百年间,道、佛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界,一直忽视了对隋唐哲学的研究。尤其道教方面,极少能见到系统的研究专著,这在日趋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国古典哲学的今天,确实是一大薄弱环节。笔者不揣简陋,企图摸清隋唐五代时期道教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撷采其中有影响的道教学者,分生平、著作考辨、思想概述三项,草成《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秤星灵台秘要经》《灵台经》《天老神光经》《北斗法治武威经》四部道经为例,对唐宋时期道教对中西方星宿学说的认知态度进行分析,发现唐宋道教不仅对中国传统星宿理论加以继承,而且保留有九曜、黄道十二宫等大量域外星宿学说遗痕。道教在融合中西方星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星神信仰方式与星占技法。  相似文献   

7.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高洋颁布《废李老道法诏》,令道士剃发出家为僧。此事虽有佛教徒自神其教的成份,但佛道论争与废除道教一事却非伪造。文宣帝本欲沙汰佛道二教,然最终废除道教者,其原因有三:迷信佛教,缺乏政治家气度;指导思想不清,政教冲突为宗教斗争代替;北齐胡风兴盛,且文宣帝饮酒过度患有精神疾病。文宣帝废除道教后,仍然与道士有交往。及至北齐废帝时期,道教势力再次壮大。藏内文献与《资治通鉴》记载文宣帝禁绝道教的影响,有夸大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道佛混合造像。通过考察四川三处道佛成对造像及相关碑刻,认为它们都是在唐玄宗扶持道教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都产生于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统治时期(712-756),它们的排列方式体现出早期道教所定义的佛道关系,并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是《化胡经》在那个时代重新兴盛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四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安史之乱到唐末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这段时期道教经典在朝廷科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生动地再现了武宗灭佛事件的场景,同时研究了上清派、天师道和地方民间道派的关系,突出了杜光庭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道教思想史的视阈中,从思想源头看:韩非与道教俱"归本于黄老";从韩非思想内容的本身看,韩非对黄老之"道"做了大量"法"性改造,构建了"道法"体系;从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看,后世道教明显吸收了韩非基于"道"的法术势的思想,这在《抱朴子外篇》《通玄真经注》《鶡冠子》得到了典型体现。"道"一以贯之韩非思想。韩非是道教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仍然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但它们彼此在思维方式、思想要素、语词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融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转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这种由外到内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佛道三教各以自身心性为基本趋向的大融合。在此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语词概念的运用上,还是在思想的论说上——吉藏大师之后,佛教三论宗几无新的发展,而浸润三论的隋唐道教重玄学似可看作三论发展的又一面相。  相似文献   

15.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6.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17.
"真藏"首先出现在佛教经典《大乘止观法门》中,是对"如来藏""佛性""真如"等的指称,意为"自然清净心",由此区别凡圣。而后或同时期的道教经典《无上内秘真藏经》更以"真藏"为经典的名称,并作为大乘教法的另一称谓,实即指清净自然道性,是众生实现生命解放的内在依据,凡圣同具。在对"真藏"概念的考察中,揭示了隋唐之际佛教和道教建立了系统的心性之学,在此过程中佛道教充满了交融,同时又以各自理论的特殊性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并与各自发展的逻辑脉络相契合。本文以"真藏"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在佛道教中的演变入手,尝试对隋唐之际佛道教的交融这一宏大主题做一些细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本际经》全称《太玄真一本际经》,是隋唐之际重玄之道的重要著作。这部经虽在辞例上多融摄佛经,但基本义旨则是重玄之道,可以看作继《升玄内教经》之后,以经书形式进一步阐发重玄理论并在道教中更广泛地传播其理论的重要标志。这部经在隋及唐初的道教中有很大的影响,如《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频繁称引此经,唐玄宗时还三番五次地诏令全国各大道观传读《本际经》。今日道教日常持诵的《清静经》,在思想理论上也与《本际经》颇有渊源关系,所以,研读这部经书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上古文献中渗透着"天有意志"的思想,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曾经存在类似希伯来式的上帝信仰,并希望由此能把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但笔者把轴心时期《希伯来圣经》的"耶和华"形象和道家原初经典《老子》中的"天"的概念相对比,并从汉代道教正式形成时的经典《太平经》入手解读"皇天"的概念,发现《老子》中的"天"和《太平经》中的"皇天"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道教时期"天"有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人格化属性,但它依然无法违背自然之道来创世或影响"道本体"。这与《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介入历史创世、创造奇迹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中国古代的"道"与"天"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希伯来式的信仰对象,其本身是非人格化的,具有无神论特质。  相似文献   

20.
正道教在发展中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既网罗秦汉诸子入道书,又多采撷佛教义理,内容庞杂,端绪非一,加之各道派发展的自身差异,使道教在经教体系、神学体系及修持方法等方面多有自相抵牾之处。北周武帝宇文邕笃信道教,然在佛道论争中,道教自身的诸多缺陷被甄鸾《笑道论》、释道安《二教论》批评得千疮百孔,其弘阐道法的努力多次受挫。为了敦崇道法,将分散无统属的经教融合成完整的教理体系,释道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