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草 《天风》2005,(6):35-35
一个杂志的编辑说:“很多有头脑的警官都看到了青少年犯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父母对孩子通常说的话是,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您会发现,完美主义会给孩子带来的苦毒,因为孩子并不完美。如果您能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史”,或许能够帮助您。您需要对孩子实行宽容,他们不能和比他们大5、6岁的人相比。他们把事做对时要找出夸奖他们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拥有长大了的孩子的一件乐事是我不必再催促他们写感谢信。在他们小的时候,三个孩子会口述他们的感谢,我则记录下来,再装上他们自己画的作为礼物的画。然而,到埃莉诺、萨拉、德鲁可以自己写感谢信时,他们却要在我无数次的催促、激励下才会勉强写几句。 “你给爷爷写信了吗,感谢他给你寄的书?”我会问。“关于那件羊毛衫,你是怎么对多萝西姨妈说的?”无一例外地,我会遭遇到含糊不清的话和不屑的耸肩。 一年,圣诞节之后的几天,我厌倦了不断地催促他们。这些孩子已变得对我的话充耳不闻了。灰心丧气的我宣布:谁也不许玩新玩具或者穿…  相似文献   

3.
一位曾经到阿拉斯加拜访过爱斯基摩人的作家,向人们讲述了他在那里的见闻——“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他多大了。如果你问的话,他会对你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再追问,他们就会说:‘不到一天大!’爱斯基摩人相信,到了晚上入睡时,  相似文献   

4.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不要  相似文献   

5.
倪光道 《天风》1997,(10):27-28
在教会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希奇的现象:不少弟兄妹妹常常为自己的亏欠深深叹息,甚至很灰心,而这些深感亏欠的人又都是比较爱主,比较追求的人。正因为这样,一般的信徒听到他们所叹息的话,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们还说自己太亏欠,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有人干脆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6.
梁亦琨 《天风》2001,(9):12-13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的确,舌头如刀,舌头如火,舌头如舵,它会讲夸大话,也会讲真实的话,它会讲污秽的言语,也会讲圣洁的话语。所以,我们要靠着圣灵来管治舌头,使它能讲造就人的话。讲合宜的话语十分重要。下面我们要看大卫的几次讲话,圣经中为什么说他是个说话合宜的人。 一、在敌人面前讲勇敢的话(撒上17:41-47) 当日在以拉谷的战场上,非利士人歌利亚耀武扬威,向以色列军队骂阵,“你们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他若能与我战斗,将我杀死,我们就作你们的仆人;我若胜了他,将他杀死,你们就作我们仆人,服  相似文献   

7.
成功人士的脑子里想些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走向成功?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一些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和有关成功方面畅销书的作者,他们一致认为下面七条是成功的关键。 勇于承担责任 成功人上拒绝被动的心态,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政府或其他人身上。他们的信条是:“如果失败的话,我负责。” 他们意识到,当你抱怨某人或某物阻挡你成功的时候,你是在放弃属于你自己的权利,几乎是等于说:“你比我更能控制我的生活。” 想一想莱斯·布朗吧。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孩童时就被贴上了“智力迟钝”的标签。他完全有…  相似文献   

8.
古人向来重视读书,为了劝人多读书,他们绞尽脑汁,说了许多读书的道理和好处,可谓巧言妙语,不仅对古人有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孟郊在《劝学》中说:"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石头击打才会有火花,不击打的话,一点烟都没有。人也一样,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否则,知识不会自己从天  相似文献   

9.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就是一个人瞬间的一生,这中间的时光或短或长,就是生命的过程。我们信奉伊斯兰,我们生命的始终,就是认主独一,同时孝敬父母也是遵从主命。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这节启示在要求人们崇拜真主之后,立即提到孝敬父母,可…  相似文献   

10.
孙宏赦 《天风》2009,(8):58-59
道成肉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就和睦的事,使神在基督里悦纳卑微的人类,使人类进入他的祝福中。从漫长的教会历史来看,“合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会的健康发展。早在耶稣时期,门徒们就因为权位争论过,因此主将要离开世界的前夕,向天父祈祷说:“我不但为这些人(包括门徒)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像我们(圣子与圣父)合而为一……”(约17:20—26)。  相似文献   

11.
正"别跟我分析什么对错,老子在家就是天。""如果不是你那么蠢,我在外面能这么累吗?"这是昨晚打车回家时,听到一位中年司机师傅说的话。对话中,他不断痛斥着电话那头的人,言辞激烈。而我虽无法确认与他通话的是谁,却能确定对方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有时候,你总是可以通过一些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之前自己的种种行为,和眼前这位司机师傅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2.
正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我们在少年时原来都有着单纯与宽厚的灵魂啊!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在成长的过程里让它逐渐变得复杂与锐利?在种种牵绊里不断伤害着自己和别人?还  相似文献   

13.
刚结婚时,我和老公一直租房住。这使得老公感到无比惭愧,发誓一定要在短时期内,奋斗一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说只有住上了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有了家。我对他的话嗤之以鼻,反驳他说,房子虽然是租的,但家是自己的。并不顾老公的挖苦与讽刺,精心布置我们这温暖的蜗居。  相似文献   

14.
与快乐相伴     
听说有人要去寻找快乐,四面八方赶来的人都要跟随着他前往。当这个人看到追随他的有这么多人要陪同他去,他很感激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刚说完,近三分之一的人就议论起来:"我们可是为自己去寻找快乐,而不是为这个人出力的!"于是这些心怀着自私的人离开了。寻找快乐的人们出发了。当他们路过海滩时,沙滩上的漂亮贝壳,让一些人开始流连忘返,他们捡起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贝壳,任凭前面的人们百般呼唤,也充耳不闻。大家舍弃了这些贪欲太多的人继续上路。  相似文献   

15.
学像小孩子     
在路加福音18章的经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请耶稣为他祝福,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门徒一定是认为主正在讲论,这时候来让主摸小孩子,这些人太不知轻重缓急了,所以他们责备那些人。在16节: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  相似文献   

16.
我在美国学习的这两年深深的体会到宗教教育课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许多的人从小就生在教友的家庭中,也许我们会想用不着再有宗教教育课了,这样说的人说明他们还不懂他们的宗教。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必须要学习。我们不能说我生下来是一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我就不用学习中文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6,(3)
正人总是有限的,就算是再坚强的人,也会有软弱、力不从心的时候,因此,也会有缺乏信心、忧虑担心的时候。耶稣知道他的门徒在他们侍奉的道路上,一定会经历各种磨砺,甚至也会有失望灰心的时候,在他对门徒的临别教导中,耶稣特别强调门徒在他里面的平安,并让他们放心,叫他们要有勇气。耶稣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圣殿次数 庆节已过了一半,耶稣就上圣殿里去施教。犹太人都惊讶说:“这人没有讲过学,怎么通晓经书呢?”耶稣回答他们说:“我的教训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来者的。谁若愿意承行他的旨意,就会认出这教训是出于天主或是由我自己而讲的。由自己而讲的,是寻求自己的光荣;但谁若寻求派遣他来者的光荣,他便是诚实的,在他内没有不义。”(若7:14—19) 复活后的显现 一周的第一天,清早,耶稣复活后,首先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耶稣曾从她身上逐出过七个魔鬼。她去报告那些一向同耶稣在一起的人,那时,他们正在哀号哭涕。他们听…  相似文献   

19.
合而为一     
《天风》2019,(12)
<正>《约翰福音》17章是耶稣离世前为门徒所做的祷告,我们称之为"大祭司的祷告"。其中11节后半、22节、23节和24节是主耶稣特别为门徒合一的祷告,并且不只是为门徒,也是为所有信他的人。20节耶稣祷告说"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藉着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和合本2010)  相似文献   

20.
一位青年男子,日前写来一封咨询信件给我,他说:……我的主要症状是:害怕这样一类男性,他们的特点是机警、威严、富有男性气慨,长相英俊的就更严重些。我和这样的人交往时,感到异常紧张、脸红、心跳,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他们已经觉察出我的心态。和这些人在一起时,我强迫地想注意他们的嘴唇、阴部,有亲吻这些部位的冲动。越不想看,越要看,越看越想,越想越怕。这种病态是从14岁开始。当时我的同桌是一个白胖的、富有男气的男孩。有一天我突然无缘无故地害怕看他的白胖的手,同时有抚摸他的冲动。后来我和他说话就有极度不自然的感觉。一段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