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仅仅以感性事实来论证,或者完全自然主义地以既成的理论来应用,都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必须对其作深层理论探索和挖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似普适的全称肯定判断.但究其实,这一判断的主词“科学技术”,实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程度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尺度.“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必须一体化,并且科学、技术要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事实上,萌芽式的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演变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因此,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本来就固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命题·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社会机制·如何理部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强制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的条件和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7页)确实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阐述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和新结构,被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批判吸收,本在预料之中.当然,哈氏在  相似文献   

4.
近来,学术理论界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其主要意见概述如下。 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依据 众多论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时代的命题,要正确把握它,就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一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什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科学生产力观,现实根据是当代社会的实践。学者们指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条件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从哲学的角度看,是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形而上领域的问题:在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实践的同一性;在人的自身活动及其结果同人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两者为内外超越的同轭。然而在经验领域中,这一命题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自身历史发展结果的既成事实的一种陈述。现就这一既成的历史结果,对社会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条件和机制做初步的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理论而言,还是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构成而言,现代社会生产力就其表观形态的不同,任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都可划分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基本类型: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一般生产力是尚未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尚未物化为生产工具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以及正在受教育的劳动者后备军。而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科学技术怎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从外部机制来看,有社会经济因素、管理体制因素以及有关的政策措施等.而从内部机制来看,有一个因素(或者说环节)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个环节就是工艺.以往人们认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科学→技术→生产”,实际上这个过程应该是“科学→技术→工艺→生产”.工艺是衔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直接中介.只有通过工艺这个环节,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哲学上说,中介具有两端的性质.工艺作为一种中介,它既是科学技术,又是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最直接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9.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魏屹东 《现代哲学》2001,25(2):53-5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和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根源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他在《资本论》中就阐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机器和大工业》、《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论著中进一步指出了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筠泉、殷登祥主编的《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期间重大项目“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研究的重要阶段性学术成果。它反映了当前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在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这一新兴领域内辛勤耕耘的新进展和新收获。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收入“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应用”等 8篇论文。这些文章探讨了科学技术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发展主旋律中的热门话题,这一命题所表达的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充分认识。那么,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呢?笔者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同自然科学一样,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表现出它的第一生产力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人类从蛮荒与蒙昧的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驱动器.然而,科学技术在以其积极的一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同时,由于科学领域展开的广泛性、科技应用的非制度性以及不同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随之出现了.这些负面价值在工业、战争、环境、医学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爱因斯坦很早就曾经提醒人们要注意科学的这种“双刃性”,事实上,当今全球许多危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有关.有的是科技的非预期性后果,有的是对科技的滥用.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发展高科技,不能因为科技带来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邬焜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和说明。作为对社会经济基础进行反映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社会科学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这是勿容置疑的。但是,就社会科学的具体功能而言,它却能在多个层次上对生产力发生作用:(1)它能够在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体制模式的层次上成为解放(或阻碍)生产力的先导,为特定生产力的有效运行(或无法运行)提供基础性的社会条件和机制的保障。在这一意义上,社会科学县有间接生产力的功能。(2)它能够以一般社会知识的形式通过特定的途径(如教育),普遍贯穿、渗透于生产力的各要素或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从而影响生产力的水平和面貌。(3)它能够以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的形式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从而成为生产力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要素或环节)。这(2)和(3),尤其是(3),无疑具有了直接生产力的功能。而且随着科学、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进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社会科学的直接生产力的功能必将全面而系统地得以实现。社会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的命题,还可以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特定意义上成立。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本身就是精神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世界经济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和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而提出来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综合判断,它涉及一般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等重要理论。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在他为写作《资本论》而进行的长期准备工作中,详尽地研究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力包括科学,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是愈来愈重要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重要观点的正确性,为尔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践所检验和证实,也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所检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读本)》一书所作的序《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日新月异的现代高科技革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无以避让的挑战和考验。对此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把生产力看作是人本身的自然力和外界自然力的结合,并试图从生产力之技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这个角度,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的科学涵义。这是有启发意义的。为了在应有的深度上揭示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科学地认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和人的片面发展等弊端的历史原因,看来还需要充分注意生产关系、交往及其形式等社会历史条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出准确、严密、完备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黄顺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四个转变上:1.科学从间接的生产力向直接的生产力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从机器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开始的。现在,这个转变过程更加迅速,并且出现了转变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即技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过程。2.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15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开始独立并不断分化,到了19世纪中叶前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揭开了科学从分化到综合的序幕,20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多种学科联合攻关的趋势,它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3.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二次大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通过技术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最为明显的是泰罗把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应用于机器大生产中工人操作过程的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把科学引进了管理过程,从而创立科学管理。以后,它又发展成为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管理科学。目前,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还在继续。4.从传统技术向新技术、高技术转变。这是以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基础的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开始的。当前,新技术革命正在进一步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六大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态形势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自发地产生的,是作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增长的生产物质财富的发展速度的严重障碍出现的。生态困难首先在那些达到比较高的科学-技术潜力的国家显示出来,在那些国家,看来,由于科学知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增长,经济获得加速增长的可能性。在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宣传文献中,科学技术进步被当作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和克服人的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包罗万象的手段。与把技术发展可能性绝对化有关的“工业主义”、“后工业主义”、“技术主义”和其他主义的激情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