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弹性是与个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复原相关的心理健康素质。本研究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抽取6433名成年人样本,为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建立全国常模,并对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的维度均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内控性维度和注重问题应对风格维度的均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支持维度和接纳性维度的均分要显著高于男性。(2)心理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高呈整体上升趋势,内控性维度均分、应对维度均分以及乐观性维度均分均在个体中年到老年时期的上升趋势均不显著;(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总均分、应对维度均分、支持维度均分、乐观性维度均分以及接纳性维度均分显著提高;(4)教育程度和年龄段在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以及内控性维度均分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问卷》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432名成年人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体水平较好。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成年人在认知风格各维度上的差异发现:(1)女性在灾难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上升趋势;(3)农村成年人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成年人;(4)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年人的认知风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下降趋势;(5)年龄段与受教育程度在选择性提取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组被试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3.
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的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根据健康信念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确定健康信念量表包括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的理论构想;通过访谈相关医务工作者以及在心理学专家中征集项目的方式形成初始问卷,并通过预测筛选,确定量表的最终项目。对天津市387名大学生、事业单位职员、公务员和农民工进行正式施测,检验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健康信念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可控性和合理性,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以及校标关联效度。结论:健康信念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  相似文献   

4.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地区的6433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对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坚韧人格总均分及各维度基本呈正态分布;(2)男性坚韧人格的总均分、坚持性、控制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女性;(3)青年组坚韧人格的坚持性、控制性、担当性显著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但其挑战性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城镇人口坚韧人格的控制性显著高于农村人口;(5)教育程度高者的坚韧人格控制性、担当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教育程度低者。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的生活信念量表。通过搜集整理已有相关文献,并考虑《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整体结构,确定了该量表的合理性和可控性两维度的理论构想。通过参考国外同类量表项目以及在心理学专家中征集项目的方式形成初始量表,并通过预测筛选确定量表的最终项目。测试结果表明,生活信念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高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以及同时效度。结论:生活信念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成年人的生活信念。  相似文献   

6.
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的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的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的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对全国六大行政区域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86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整体发展状态良好;(2)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段、城乡来源和受教育程度差异;(3)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各维度的发展趋势与整体趋势基本相似,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旨在建立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的全国常模。应用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216名成年人的健康信念进行了调查。在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健康信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女性健康信念的合理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青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3)城市户口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人群。(4)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成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升高。(5)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的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相似文献   

9.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425名成年人的应对风格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常模。结果表明:(1)男性在注重问题的应对上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高于男性;(2)年轻人在应对风格总分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均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3)城镇人口在应对风格总分及注重问题的应对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两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农村人口;(4)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应对风格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提高;(5)少数民族在应对风格总分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检验,并建立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常模。通过对全国采样的643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资料的分析,表明:(1)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其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以及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817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拟合指标良好;总量表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2)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年龄差异显著;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职业类型对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有影响。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可以应用于我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心理评估与选拔;本研究制定的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常模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学校贫困生125名为研究组,相对应的12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1)贫困生在DSCL-90量表测量的总均分、躯体化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贫困生普遍得分低于非贫困生;(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负相关,与EPQ人格P和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人格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就医行为预测模型,提高居民就医积极性,对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应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确定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三个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相应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并以健康信念总均分、就医污名总均分、健康素养总均分为自变量,就医行为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了就医行为主要预测因素模型。研究发现,不同人群的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和就医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健康信念对就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污名对就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检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首先对208名流动儿童(实验组108名,对照组100名)实施前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然后,对实验组实施13周的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包括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家庭间接辅导和教师专门辅导;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施后测。结果:(1)经过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实验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流动儿童(即心理疾患组)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3)整合性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可塑性,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整合性教育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旨在根据《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结构绘制其剖面图,并对其作出分型与解释;例举几种典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剖面图,说明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实用价值。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为,首先将受测者《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五个分量表的原始分转换为标准T分,再根据其标准T分绘制各受测者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直方图。《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受测者测评结果剖面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加以分型。依据标准T分数的高低,可以分为极高度发展型、高度发展型、中度发展型、低度发展型和极低度发展型五种类型。依据各个分量表得分的均衡程度,可以分为均衡发展型和不均衡发展型两大类型,其中,均衡发展型被分成均衡高发展型、均衡中度发展型和均衡低发展型;不均衡发展型可分出大量的子型,典型的子型有自我概念与人际健康素质不均衡发展型、高和低抗压型以及低情绪性低自我概念型等。通过《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剖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受测者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和五种健康素质的负载量,对于特殊职业的人才选拔和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的开篇报告,本文界定了《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在经典的素质-应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作为心理素质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型。确定了可以用来反映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8种心理特质和"类特质"(自我概念,人际心理素质,坚韧性,弹性特质,情绪性,社会期许性,生活信念和健康信念)和两种"亚特质"(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制定了测评系统的研制计划,并规定了量表编制的技术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蔡赓  季浏  苏坚贞 《心理科学》2004,27(4):844-846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中小学生目标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感觉量表(EFI)、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量表的测试,并以路径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维度对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途径和力度。结果表明:(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后的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  相似文献   

17.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王玲  郑雪  苏跃玲 《心理科学》2000,23(3):297-300
本文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高师95级大学三年级学生126个为实验组,进行54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并以同校同级学生109个对照组。采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高师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依恋问卷调查了725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水平较低;(2)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各维度及总均分间相关显著,自我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显著高于他人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3)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能显著预测人际困扰的各维度及总均分,他人工作模型则仅能预测交谈交流困扰。结论: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6):1290-129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再参考同类量表,拟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题项。经对1,5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包含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等五个维度,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20.
考察优抚医院疗养对象的幸福感现状,探讨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采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103名平均年龄82.43岁的优抚医院疗养对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优抚医院疗养对象的幸福感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状况都显著低于对照组;(2)优抚医院疗养对象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心理健康在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心理健康的情绪体验维度在客观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