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关于医德“滑坡”原因的哲学思考新乡医学院(453100)郑宗秀,马振江医德“滑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这一现象引起各界人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从事医疗卫生管理,还是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同志,都在积极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寻... 相似文献
3.
4.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从逻辑起点出发,经过逻辑中介演绎,最终到达这门学说的逻辑终点,形成这门学说体系的基本结构。孔子的儒学体系是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以“仁”作为其逻辑起点,通过积极人世的“伦理批判”以及“道德实践”中介,成就了“仁人”这一理想人格,从而走进了逻辑终点——“大同世界”。孔子对人性的深切关怀、积极向上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改造精神,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提升的社会理想,使儒家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桥梁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符号——文化——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的根本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哲学的理论前提。任何哲学理论都以这个前提为其逻辑生长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也不例外。在二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各种理论异彩纷呈,但渗透于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哲学要关注、寻求、解答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生命存在物的终极价值等问题。“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既融合中医学、全科医学的特点,又是两者的补充。通过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哲学反思,发现中医学和全科医学具有相关性,两者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养生等医学观、诊疗方式、思维特点都十分契合,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哲学层面的交融,都强调整体观、辨证观、预防观。通过研究发现中医全科医学值得大力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并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推广适宜技术、推动基层发展等三条拓宽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路径,以此并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的逻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以及模态逻辑等方向,2014年的逻辑学研究依然体现了这种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在哲学逻辑领域,与动态逻辑相关的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逻辑哲学领域,对经典著作或者经典理论的重新整理或理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在模态逻辑领域,经典模态逻辑以及超模态逻辑中的很多问题也都... 相似文献
8.
阐述生命的三种基本属性及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死亡的实质及其与植物人的关系,根据生命现象的过程论提出准生命的概念,探讨准生命与重残儿、生育控制、植物人等之间的关系。认为植物人不是准生命,脑死亡并非进入准生命状态,生育控制并非违反人权,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阐述生命的三种基本属性及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死亡的实质及其与植物人的关系,根据生命现象的过程论提出准生命的概念,探讨准生命与重残儿、生育控制、植物人等之间的关系.认为植物人不是准生命,脑死亡并非进入准生命状态,生育控制并非违反人权,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9,20(2):47-48
本文拟从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三维重建的思想入手,并运用哲学原理,剖析目前三维医学图像重建的历史地位,以明辨三维图像重建是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1超声医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维超声超声诊断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A型(amplitudemod... 相似文献
11.
卫生立法——一个基本的着眼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1,22(4):1-2
公平是法的灵魂。卫生立法的根本着眼点,是为了在现有卫生资源条件下,通过立法的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要,在医疗保健服务的多方的利益关系中,找到一个合理结合度。 相似文献
12.
刘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0,21(10):26-28
医学哲学也称为医学辩证法,是在总结医学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一般、普遍、共性问题的研究,揭示医学认识主体思维活动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般方法论。无论是与医学还是与哲学相比。医学哲学都有着显著的区别,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特别是思维方式等不同方面的特征,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Yu Qi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6,1(1):133-143
Fully embrac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ao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reate a sound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ue concern of Taoism and reconstruct a new set of Taoist philosophy conform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sincerely wishes that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Translated from Structures of World Religion by Yan Xin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们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进行了不懈的工作,溶栓、监护及介入治疗的出现挽救了众多生命。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临床手段。但随之而来的手术并发症、支架在狭窄等问题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治疗策略的选... 相似文献
15.
医学哲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学必须与医学哲学相结合才是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转型中,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维无疑是其重要环节之一。为适应全球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教育务必在临床思维上进行整合。本文从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医学教育中的哲学地位及哲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理念,促进现代医学教育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宏志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67-68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在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哲学思维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像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影像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影像诊断的辩证思考、检查前准备过程和检查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学史上,《中庸》对过之问题的强调,以及对由此引出的真知问题的处理,从根本上确立了心性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宋明时代,《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几经遴选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平起平坐的圣人之书.朱熹于四书之中最重《大学》.《大学章句》既是对《大学》的注释,同时也是在系统阐述朱子本人所服膺的修身之道.然而,《大学章句》在借用《中庸》、《孟子》的性概念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与之相应的过之与真知问题.顺此继续追踪,我们发现,《大学章句》虽设定了仁义礼智之性,但实际上并未将其作为修身的出发点.在对过之与真知问题缺乏深刻体会的情况下,《大学章句》试图以格物致知作为获取真知的途径.然而,格物致知所蕴含的怀疑精神,最终却使实践者陷入了不知该如何格致的出发点丧失困境.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学思维活动离不开哲学思维的作用。医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主要区别表现和思辨性和抽象性两个方面。虽然哲学思维不能代替医学思维,但是,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一般前提,医学思想往往由哲学思想过渡而来,医学认识的突破也以哲学思维为先导。医学家自觉运用哲学思维于医学认识之中,将会使医学思维更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精诚合一:医学哲学事业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0,21(10):29-32
医学哲学事业的价值在于发现并弘扬医学的基本精神。“精诚合一”是医学亘古不变的基本精神。当代医学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医学的“精诚合一”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注重“精”与“诚”的有机结合,批判现实医疗活动和理论研究在“精”、“诚”问题上的片面,弘扬医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claim that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s essentially a moral endeavor. According to this
view, all clinical practice has moral content, and each clinical situation has a moral dimension. I suggest that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is moral dimension, clinicians must engage in an interpretive process, and that they must be able to interpret
clinical data in ethical terms. However, clinicians often lack the ‘moral perception’ required to appreciate this moral dimension.
I will argue that physicians lack moral perception when the clinical data they are given do not offer sufficient opportunity
for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work of Merleau-Ponty to suggest that this loss of interpretation is, paradoxically,
the result of the way that patients experience illness. This thesis may be productive, first, because it suggests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moral perception. This thesis also suggests ways for ethicists and educators to enhance clinicians'
perception of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clinical practice. Finally, the concept of moral perception, when grounded in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of illness, creates a fruitful area of inquiry that warrants inclusion in what may someday be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s can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