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照亮自己     
李栋 《天风》2006,(13):4-5
一个想要照亮别人的人,首先自己得照亮自己;如果自己不能照亮自己,要想照亮别人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讲,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呢?担负着传讲耶稣基督的真理的人,自己就应该很好地实践耶稣基督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格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人都以自己特定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由于各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处环境、文化教养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不同的气质、能力、信仰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动机,需求和交往方式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总括起来称为人格。 一般来说,一个学生的人格如果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那么,他就具备了正常的人格。这种学生占大多数。但也有少数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不在面临和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决策:小到今天要去吃什么,大到一个国家政策的制定。我们会发现,个体差异对决策结果产生不同的作用,像稳定的人格特质和不同的决策风格等,都会在人们做决策的过程中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到底会因此而产生怎样的差异呢?基于诺贝尔奖得主西蒙提出的决策满意化原则,舒瓦茨等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两种决策风格,  相似文献   

4.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5.
有关老化和决策制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一致的年龄差异。从决策过程的角度,论述了老化对于决策制定的多层面影响。从认知层面来讲,流体认知能力的衰减会使老年人在决策制定前搜索更少的信息,使用非补偿性策略,基于属性进行信息搜索和比较;晶体认知能力的相对保持则在一定情况下弥补了这种消极影响;从动机层面来讲,关注情绪管理目标的老年人会倾向于寻求更多积极的信息,为了避免权衡诱发的消极情绪而更多地使用非补偿性策略。动机对于认知老化的消极影响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和选择性投入假设认为,当决策任务符合老年人的社会目标,即情绪管理目标时,能够激活老年人投入认知资源的动机,从而缓解认知资源的衰减对于老年人决策表现的消极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索动机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将多种过程追踪技术结合起来,明晰动机和认知能力在老年人决策制定中的作用。另外考虑到在社会目标方面的年龄差异,对于老年人决策质量的衡量应该更加注重主观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6.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 既无纯粹获益, 也无纯粹损失, 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 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 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 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 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 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 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 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 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8.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这样写道:“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在他看来,一个优秀、努力、自信、自觉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许是90%;  相似文献   

9.
张顺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7,40(5):1242-1247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先前的研究对拖延的类型、影响因素、成因以及干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拖延的决策过程——"现在做还是以后做?"认知机制还非常不清楚。因此,本文提出拖延决策模型试图从三方面阐明"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首先,拖延动机和不拖延动机的斗争是决定是否拖延的根本;其次,拖延动机的斗争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任务负性过程和任务正性结果的权衡;最后,主动推迟任务使负性过程发生延迟折扣是拖延的核心目的。拖延决策模型不仅有助于探明拖延的核心认知机制,也能够帮助预测拖延行为的发生及解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借此整合一个从拖延的核心发生机制到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仁生 《心理科学》1997,20(5):461-463,470
1问题归因训练与归因理论的其它研究一样主要是在成就领域内进行的.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影响。那么,归因上的变化就应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舍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舍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或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学习动…  相似文献   

11.
吴承祖 《法音》2023,(2):38-43
<正>民国肇建,各种社会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民国政府为了巩固政权、争取各方支持,对于新成立的社会团体原则上都采取支持态度。然而,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学说迭出,一些社会团体的部分行为并没有太多注意到公、私权力的分界,于是就有可能触碰到政府的公权力。对于此类涉及到公权力的社会团体的行为,民国政府是如何处理的,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所论述的是民国政府对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更换图记一事的管理,可以视为此类互动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5):23-30
国家当前主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否注重了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把握国家行为,讨论国家行为的类型与国家确立的农地制度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文献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主要农村改革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行为的类型发生了新的转变,"公正平等"是国家新时期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多重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缺乏整合性"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导致国家当前主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出台的政策仍存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问题。相关的政策可能误导当前正在推进农村改革"试点"的地方和基层政府行为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常常因为利益关系而发生争执,如果争执的双方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寸利必得,势必剑拔弩张白刃相见,最终结果是弱肉强食或两败俱伤。因此交际的双方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明智的人常常会  相似文献   

14.
正做人要牢记底线。所谓底线,就是我们在做事、做人时的最低限度,一切言行都不能超过这个度。一个人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像一个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随时都会发生伤己伤人的事。当然,人最大的底线,就是人。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做人都必须在人的这个范围内,如果出了这个范围,那么他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我们活在世上,都想拥有种种美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加干涉,那么大多数儿童都愿意生活在当前而任未来自己发展,但是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儿童入学前,父母、亲戚朋友就问他们长大做什么,大多数人认为说:“我要做美国总统”或“我将成为一名博士”的儿童是有抱负的。如果儿童的抱负是做第一个在火星上行走的人,则被认为是勇敢的。一定的文化都为其成员成为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众多的机会。儿童在年幼时就承受着去创造美好未来的压力,人们相信,抱负能够激励儿童去利用父母和社会提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有些自命不凡的人会说:让别人喜欢上我,是分分钟的事。分分钟,太长了吧?从心理层面讲,让一个人喜欢上你,只是半分钟的事。初次见面,能否获得对方认同的关键在于前30秒,能不能征服一个人,就看这见面半分钟。每个人都克服不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既然如此,初次见面,就该讲究技巧。时间。如果你真的很有诚意地去交涉,那么初次见面,一定要比对方早到一点点。一个比自己先到约会地点的人,一般人都不  相似文献   

17.
之一:说出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老板赏识那些有头脑和主见的职员。如果经常是别人说什么你也说什么的话,那么你在办公室里就很容易被忽视了,地位也不会很高。有头脑有主见的人,不管在公司的职位如何,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之二:不把同事当“对方辩友”,有话好好说在办公室里与人相处要友善,说话态度要和气,即使是有了一定的级别,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与别人说话。虽然有时候,大家的意见不能够统一,但是有意见可以保留,对于那些原则性并不很强的问题,没有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如果一味好辩逞强,会让同事们敬而远之。之三:不…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尊重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增加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损伤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事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高智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瞩目成就,生活也就更幸福;有人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视野更开阔,生活会更快乐;也有人说,别的都不重要,有了钱就有了幸福、快乐的资本……当然,这种种观点都有其立论的依据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讲,高智商、良好的教育和百万家产都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如果人们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快乐人生往往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20.
论个人自由     
自由对人的个性发展来说,就象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那样重要。自由和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过在考虑自由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对自由也有必要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加以限制,这便是人的自由的辩证法。我们所说的个人自由,就是我们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因为脱离社会,个人就根本不能存在。只要承认这一真理,那么一切关于绝对自由的幻想就会不攻自破,而自由的问题就成为如何决定限制自由之可允许的界线,成为确定什么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自由和什么是必须拒绝的自由之间的分界线。一个人的自由是受别人的自由的限制的。这是不证自明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但是,如果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