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最近出版的《新闻业务》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就“如何引导宗教界搞些公益事业”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很重要,为宗教界指出了努力方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号召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了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处发心问道,继而百城烟水,前后参访请教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终于证入“华严法界”的生动事迹。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以善财童子为榜样,通过“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名山胜迹的活动,促进了民间旅游活动的成长和发展。中国僧侣的游方问题是受佛陀“游行教化”传教方式的启发而形成的。早在东汉中叶,中印佛教徒就开始了交往。汉明帝时期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1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佛教徒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和友谊。即使在两国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年代,两国佛教徒也没有间断彼此间的友好往来,并都在积极致力于消除战争伤痕、促进中日和平的工作,为促成两国邦交正常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近年来,两国人民、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发表了题为《一衣带水心心相印》的讲话,对中日佛教交流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如果说,过去中日佛教交流的历史,是两国交流文化乃至共同创造文化为人类文明添光加彩的历史,我们诚恳希望这种交流和友谊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4.
一、几种主要净土思想的介绍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律、密及禅宗的一部人,都兼修净土行,宏扬净土教义,并以净土为归宿。“净”以无染污、无垢秽为义。佛教所说的染污、垢秽指的是烦恼,与此相反的是清净功德。清净功德,即是我法二空的智慧和功用。“土”,梵语叫刹,指的是世界或地方。净土”,就是清净的地方。佛教讲清净,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3,(10):48-51
1953年5月30日至6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三大语系的120位佛教工界代表,齐聚北京广济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构,宣告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时任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主任的赵朴初居士在《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中说:“像这样由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的佛教信徒共同发起、共同参加、共同组织的全国性佛教团体,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佛教协会的产生,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的大团结,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弘法利生的信心和热诚,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致力于爱护国家、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志愿。”  相似文献   

6.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7.
《法音》2023,(12):12-12
2023年11月15日,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佛教界、学术界代表及各界嘉宾300余人相聚中国浙江杭州,举行第三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我们围绕“心地和平·共生吉祥”的主题,就“全球化视域下的佛典翻译与传播”和“禅与现代生活”两大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凝聚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愿望。佛教是人类伟大的文明传统之一,佛教徒一直是倡导世界和平、人心安乐的使者。中美加佛教徒之间有着深厚的亲缘法谊。在当今世界,三国佛教徒应该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众生安乐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法音》1993,(8)
今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二日,泰国僧王智护尊者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泰佛教交流吏上没有前例的盛事。中国和泰国都有着悠久的佛教传统,两国人民和两国佛教徒的友谊源远流长,共同信仰的佛教,是增进彼此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期我们重点报道僧王座下的访华活动,并向广大读者介绍泰国佛教的概况。我们祝愿僧王的来访能成为中泰两国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的新起点。去年是隐元禅师诞辰400周年纪念,中日两国佛教界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本期刊登的《隐元禅师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一文,对这位给日本近世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我们随处可见关于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奇花异树、走兽飞禽、琴箫梵呗、细雨和风等种种美景妙境的描写,由此可见佛教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重视。 佛教徒善于在内心“造境”,造清净之境;佛教徒也善于造心外清净之境。此为内外同一的不二法门。 “因果”规律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徒可以从“因”预知其果;佛教徒也可以从“果”推知其因。今日地球环境日趋恶化,就是人类所种恶因所致。 佛教徒对虫蚁鸟兽,从不加害,视之“平等众生”。这是佛教慈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佛教徒的眼中,雪山飞瀑、残荷败柳,无一不是“无情说法”而赋予她们深邃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0.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11.
略论佛教“气功”四陈星桥三、佛教“气功”与医疗保健祛病强身乃至怡情养性、延年却老,是各种气功具有的最基本的功用,也是现代气功修炼者共同的目标。佛教徒虽然认为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四大之身无常、苦、空、不净,但同时也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借假修真和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了佛教徒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14.
张应龙 《法音》2002,(2):39-41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佛教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宗教。全马来西亚现有七百多所寺院庵堂、三千多位僧尼、两百多万佛教信徒。华人佛教徒占佛教徒人口的大部分,其它泰、缅、锡等族的佛教徒只占少数。当代马来西亚佛教团体比较多,具全国性与代表性的团体主要有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马来西亚泰裔佛教徒总会、锡兰佛教会等。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团体。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简称马来西亚佛青总会),成立于1970年7月29日,同年12月28日获准注册。秘书处设在槟城。1…  相似文献   

15.
[天亚社·新加坡讯]新加坡一位佛僧最近向佛教徒和天主教徒分享他对玫瑰经的见解,讲述念玫瑰经如何导人修德成圣。 按净空法师的说法,默想玫瑰经的是让人放开“杂念和执着”,并在每日的生活中实践玛利亚和基督的善行,达致成全。 讲座於三月十五日在一间天主教学校举行,名为“从佛教看玫瑰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暨净宗学会的顾问净空法师主要讲述欢喜五端,大约有一百七十人出席,大部分为佛教徒。 净空法师表示,在欢喜一端圣母领报中,玛利亚显示出她的谦逊,他说按佛教教义,这是最完美的德行。他透过一名英文翻译员说,这正是所…  相似文献   

16.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生 《法音》2012,(9):27-29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佛教徒向往的一个地方。 五台山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来说,历来都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五台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吐蕃王朝就曾派专使赴唐朝求取五台山图,并根据原图在敦煌复制了五台山彩图。藏文佛教经典《莲花经》中将五台山列为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法音》2019,(6):57-60
正燃灯,在古代是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燃灯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驱逐黑暗,带来光明,除此之外还兼具观赏娱乐功能。但在宗教生活中,燃灯主要发挥的则是它的宗教功能。如在佛教中,灯为佛教的六种供品之一。燃灯是佛教徒对佛供养的必须形式,是佛教徒积累功德的一项重要仪式。此外,佛教还赋予燃灯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