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颖 《美与时代》2014,(2):30-3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其影响至深的首推中国的文学。中国园林设计思维与西方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理性分析,分析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形态。而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理法和设计思维则是遵循着由一部《诗经》确立的“赋、比、兴”的文艺思维体系,并具有着其环境空间艺术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问:今年第九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这样一个从未见过的题目? 答:这篇文章,属于《求是》杂志组织的“‘三个代表’课题研究”系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贯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其中当然包括宗教领域,也包括有关宗教问题的理论。或者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许多“论”,每一个“论”都解决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定领域的基本矛盾,如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的民族论等。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宗教领域的基…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之意识形态两类重要形式,其关系由来已久。在西方,宗教文学泛指:“具有重要宗教内容的文学”。宗教文学可分为五类:“其一,弘扬宗教信仰的基本读物;其二,陈述个人宗教意识的文学;其三,关于宗教主题的大众文学:其四,触及宗教问题而富于哲学和准哲理性的作品:其五,基本上是非宗教的想象作品,但是含有很多宗教的内容。”文学所展现的是非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普世伦理如何可能》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是文学家又是易学家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其文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易》这部古老、奇特、意蕴丰富的儒家经典的影响。本文就欧阳修文学观念中的“文道关系”论、“简易为文”说、“穷而后工”说等方面所受到《周易》的影响进行考辨与论述。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7.
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孙(悟空)式心态”、“取经使命”、“取经效果”、“结语”(即思想启示)几个方面,讨论了《西游记》所反映的崇佛思想,结合唐代贞观时代史实,将小说与历史对照起来,提出“全盘西化”(包括西方宗教)在中国的进步中“行不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0.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文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牟钟鉴在《中国民族报》2004年3月16日第三版上撰写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在现时代作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第一,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是“鸦片论”,即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它没有揭示宗教真正的本质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可以概括为两论:唯物的反映论和社会改造论,都是从社会角度看宗教。第二,列宁时期,俄国式、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解释出现了问题,以致于宗教“鸦片论”或“鸦片基石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弩 《中国宗教》2018,(4):82-83
新近出版的《“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一书.汇集了张志川教授近年米在相关问题上的14筒专题沦文,镟中展现了他的学术研究重心从“吲际宗牧学界的百年探索历程”,转移到“中国宗教研究的耶论与方法厦缝”后的主耍战果。  相似文献   

14.
<正>所长:卓新平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求同与存异》、《当代亚非拉美神学》、《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中西当代宗教理论比较研究》(德文)等。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钻研“社会主义的宗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杂志2003年第9期,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署名“秋石”,该课题由国家宗教局党组中心学习组集体研究,叶小文执笔,本刊本期已转载)。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理解,本刊特辟“理论求索”专栏,约请叶小文同志以答问形式,就《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一文的由来,“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立论基础(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本刊将分期予以发表。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志通过“理论求索”这个平台,踊跃加入到“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学习研究中来,进一步推动宗教理论的学习热潮。  相似文献   

16.
简讯     
北美《中国宗教杂志》刊登本会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道教史提纲》(英文) 北美的中国宗教研究会(SSCR)1987年出版的第15期《中国宗教杂志》(Joumul ofChinesc Rcligions)刊登了由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道教史提纲》的英文本,翻译者为中国研究会副主席、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宗教系教授包士廉(朱利安·帕斯)和萨斯喀彻温大学梁文康。译文前有简短的介绍,全文如下: “以下是题为《中国道教史提纲》的论文的翻译,它原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41至50页上,由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写。由于这个提纲公认地编入了中国正在进行着的道教研究的新材料,它对于西方的道教传统研究的学生们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中国宗教杂志》,由中国宗教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宗教研究会在1974年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丹尼尔·奥弗迈耶教授提议创  相似文献   

17.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8.
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瓦肯罗德和蒂克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中突出展现艺术神圣化,即观赏艺术唤起的感觉具有虔诚性。艺术本身成为揭示浪漫派的重要范畴“无限”的媒介,作家利用宗教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倡导艺术自主。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施莱尔马赫与上述两位作家相反,他在《论宗教》中率先提出“艺术宗教”概念,旨在借助艺术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维护启蒙运动以降处于颓势的宗教,从而推动宗教的美学化进程,使宗教能应对世俗化的新挑战。后人常用“艺术宗教”阐释《倾诉》中的文学演绎,原本为神学领域延续宗教话语权的第三种方案“艺术宗教”衍变为浪漫派作家追求艺术独立的美学原则。德国浪漫派作家将“艺术宗教”纳入其“渐进的万象诗”这个诗学纲领中。  相似文献   

19.
徐季良 《法音》2003,(2):37-37
2002年第6期《法音》刊登了学诚法师的《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读来令人振奋,堪称是一篇爱国爱教、见解深邃之作。文章放眼世界,视角宽阔,从民族复兴、世界和平繁荣、文明重建这一大背影来考量中国宗教的历史责任,气魄宏伟。文章提出对世界宗教的“三新”观点(对世界宗教有新的了解,对宗教问题有新的观点,对宗教工作有新的思路。这是涉及对待宗教有关理论、方针政策的根本问题)及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是对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底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对宗教问题在当今…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