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关于社会阶级的一切论述中,实际占统洽地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社会有哪些阶级;第二、社会各阶级既经确定以后,这些阶级划分对于不同阶级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政治态度,有什么关系。为便于叙述,我们按C.白蒂尔海姆的说法,称第一项(社会有哪些阶级)为阶级划分,第二项(政治态度)为阶级立场。显然,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具有相同阶级划分的阶级,其阶级立场并不一样(例  相似文献   

2.
工人阶级同集体农民的联盟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领域,不仅通过经济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基于这些关系和形式,这一联盟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因素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一致的基础。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是工农联盟作用的最重要领域。这是由下面一点决定的,即:政治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而首先是它们之间在国家政权和为本阶级利益去夺取、保持和运用政权问题上发生的关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社会划分为阶级同时产生的,并且只要阶级存在,政治就发生作用,而随着社会阶级划分的消失,政治也将不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是工人阶级同农民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并运用它来为建成共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讨论简介在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热潮中,我国理论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是大家所注意的,并且是已经开始作了较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将这个问题在讨论中的一些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一)怎样划分阶级?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有无区别? 关于怎样划分阶级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现象只有历史地、具体地加以考察,才能认识其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和规律性。列宁在“给尹耐斯·阿尔曼德的信”中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对每一种情况(一)只是历史地;(二)只是联系着其他情况;(三)只是联系着具体的历史经验去加以考察。”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尽管有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斗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经济斗争必然导致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的本质就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当旧的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     
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向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简单地回顾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第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道德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还特别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分化。例如有人这样说:“在分化为各种敌对阶级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并使每个成员负有同等义务的统一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一定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保尔·斯威兹(Paul Sweezy)在他最近一篇文章中阐发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一)剥削在苏联是一种主要现象;(二)苏联的领导阶层是一个剥削阶级;(三)把这个阶级称作资本主义的阶级同把苏联标志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差不了多少。保尔·斯威兹指出,他宁愿“根据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来说明苏联的剥削的社会和正在发展中的阶级的确切性质。我们认为,认识苏联的剥削和苏联领导阶层剥削阶级的特点,具有头等重要的理论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矛盾论》)。阶级对抗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外部冲突。那么,在人类历史中,是否还存在别的社会对抗呢?它和阶级对抗又是什么关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克复在来稿中对此作了探讨。他提出:  相似文献   

8.
在唯物史观里,名词体系表征物质现象,动名词体系表征人类本质力量及其社会关系。动名词体系比名词体系更根本、更重要,反映了实践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两个体系构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完整表述。唯物史观所谓社会形态不是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结构或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亦即物质生产方式、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社会交往形式、政治交往形式、精神生产方式五重结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每一结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依次出现自然社会形态、市民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形态。阶级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单元,不是经济范畴,而是社会范畴,它的划分标准不是经济标准,而是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第24号的出版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随着社会问题的“复兴”和在资本主义大都市大规模贫困和贫困窘迫过程的加剧,在正式的讨论中就“新的下层阶级”这个题目而进行的有关阶级的讨论,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1989年以来,从阶级向人民这种精神上的反跳并没有持续多久——“社会对抗和不太令人高兴的这种精神倒退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应该关心的,并非什么东西是否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值得学术界关注,而是这样的问题,即在社会中是不是重新出现了更强烈的阶级分化的发展趋势,抑或我们所面临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倒退?在社会经济意义上被确定的阶级是否重又成为(或者始终仍然是)社会行为的真正主体?还有:这一点对左派的政策来讲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一切是否应该被限定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11.
一、哲学史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世界上的事物与现象纷繁斑杂、千姿百态,这个无限多样性的世界是否是统一的?如果是统一的,其统一性的基础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各自独立、平行发展的两部分,这称之为哲学上的二元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是其代表。他主张存在由物质构  相似文献   

12.
道德说教是由来已久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又一表现形式,从认识上看,有的源于对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使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变成超越现实经济条件的道德说教。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道德说教的阶级根源虽已消失,但道德说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幻想可以不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向社会普及共产  相似文献   

13.
文兵 《哲学研究》2023,(11):13-23
马克思在早期的政治思考和政论写作中,深受黑格尔理性自然法学的影响,将法与法律作为两个既不同又相关的概念加以使用,“法”被当成可以证成“制定法”的上位概念,具有“自然法”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法视为与法律一样的,皆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随着他们后来思入“世界历史性”的进程以及开始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又逐渐弄清了原始公社的解体使社会产生分裂和对立这一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过程。恩格斯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对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法与法律又有了全新看法,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共产党宣言》英译的审订与加注之中,也体现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文本中,法与法律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已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被作为一种观念认识,而后者一般地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前者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表达,因而具有阶级性,而后者在阶级社会中必然要受到前者的影响,但是,因其并非只是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故而阶级性就并不构成法律所固有的本质。本文从对Recht和Gesetz两个语词的分析出发,力图将概念史的分析与思想...  相似文献   

14.
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苏联理论界很重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泛,现将其中两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 什么是过渡时期? 苏联学者认为,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阶段。主要根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的学员在学习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现将初步争论的意见简要综述如下: (一) 关于工作重点的转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 (1) 工作重点的转移是否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正问题是和道德问题同时产生的。这一道德现象决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地位,以至于“从柏拉图到康德,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公正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凯尔逊语)。依笔者之见,在伦理学诸多范畴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须以公正为中心范畴,方能建构起科学、严密的范畴体系。 公正,作为社会意识概念,自然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公正的涵义同平等相吻合。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从而在各自的道德体系中赋予公正以不同的阶级内容。被剥削阶级的公正观,总是同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联系;而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  相似文献   

17.
(一) 我认为社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它的含义是:在阶级社会里,总的说来社会真理对各阶级不是一视同仁的。它只能为先进阶级服务,也只有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才能认识、掌握、运用社会真理。社会真理是对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正确反映了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社会客观实在,是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伦理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二律背反”,因此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以道德牺牲为代价?对这个理论界已争论多年的问题,笔者还感言犹来尽,谨拟此文,是为争鸣。 笔者丝毫也不否认这样的事实:道德进步与历史发展经常呈现不一致,尤其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然而人类社会全部发展史昭示我们:社会的每一发展进步,都伴随着人的本质的重新改造与个性的新的解放。奴隶社会把人从野蛮与愚昧无知中解脱出来,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分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关于一个历史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杨英锐、杨甘霖两位同志提出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是由所有阶级创造的”这一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至于各个阶级的为主或为从、革命或反动,社会历史的形态和基础、现象和本质等等,应作别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阶级、阶层研究的一般理论问题 1、阶层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意见:(1) 阶层是对阶级内部结构的进一步划分;(2) 阶层是对游离于阶级之外的一些社会集团的描述;(3) 以上两方面的综合;(4) 阶层是对处于社会结构纵向序列中具有某方面相同性质的人群的统称;(5) 阶层是比阶级更全面地对社会成员所作的综合性分析,是几个比较接近的、在整个社会地位序列上层次相当的、流动比较容易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