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娃 《天风》2004,(12):i008-i008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参路10:25-37),耶稣称赞了救死扶伤的撒玛利亚人,看他行得好,并要我们都“去照样行”。我曾猜想,如果那天这个撒玛利亚人在路上遇到的不是受伤之后的行人,而是这个行人正在路上遭受强盗的抢劫与殴打,他还会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吗?耶稣对他的肯定告诉我们,他同样会的,要不然他就不是耶稣所说的“好撒玛利亚人”了。  相似文献   

2.
秋之生 《天风》2018,(12):49-51
耶稣时代,耶稣和其他犹太人对待撒玛利亚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后者极其蔑视撒玛利亚人,而耶稣的态度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友好的,甚至对撒马利亚人不乏溢美之词。这种反差在《路加福音》9章51节至56节里有极鲜明的体现。当门徒因为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而问耶稣是否要降天火烧灭他们时,耶稣的回应一方面表明即使是耶稣的门徒也未能摆脱一般犹太人狭隘的种族观念和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耶稣“救人而非灭人”的心意。  相似文献   

3.
颜敏 《天风》2007,(16):26-29
上次我们查考的经文主要是关于耶稣在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成功宣教的个案。耶稣借着和一个撒玛利亚女人谈话,借着三种不同的方法,结果那个村子的很多人都信了他。这件事情之后,耶稣的事工路线从加利利又转到耶路撒冷。今天我们要查考  相似文献   

4.
颜敏 《天风》2007,(14):26-28
耶稣在撒玛利亚的宣教事工(约4:1—42)上一次我们查考了耶稣和尼哥底母谈重生以及施洗约翰为耶稣又一次作见证的两个故事。今天要查考的经文显示,耶稣的事工地点从犹太地切换至加利利。从犹太地去加利利,耶稣途径撒玛利亚并且有机会对撒玛利亚人宣教。以及后来到了加利利,耶稣又行了一个神迹。以上两个事件就是我们这次查经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路10:25-37中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对于我们理解耶稣关于上帝国的教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耶稣藉着这个比喻,教导那位想要承受永生的律法师和他的门徒,要同情和怜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耶稣提醒律法师,爱上帝和爱邻舍是承受永生(进入上帝的国)的前提条件;爱上帝与爱邻舍需要付诸实践。在路加看来,耶稣的门徒要爱上帝和爱邻舍,并且要在生活中实践爱邻舍的命令。  相似文献   

6.
李栋 《天风》2002,(11):8-9
经文:路10:25-37爱神爱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且两者截然不可分割;爱人就要从爱“邻舍”做起。这是我们通常从耶稣“好撒玛利亚人”故事得出的教育意义。但是耶稣将  相似文献   

7.
杨联涛 《天风》2008,(13):9-9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对基督徒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以律法师向耶稣求问"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开始,以耶稣强调"你去照样行吧"结束.耶稣借这个故事回答了律法师关于永生的求问,肯定了撒玛利亚人的行为,同时也对所有愿意跟随上帝的人提出一个挑战:你去照样行吧.  相似文献   

8.
郭峰 《天风》2008,(7):5-5
<约翰福音>4章5-42节记载的,是我们的主耶稣玛利亚妇人谈道的故事,在耶稣的引导之下,这个撒玛利亚的妇人终于认出耶稣就是基督,是上帝差来的救主,所经她很激动,原意把这个曾经向她讨水,却最终彻度解决她心中对生命的饥渴的人介绍给她同城的人.  相似文献   

9.
谁是邻舍?     
《天风》2020,(6)
正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邻里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对"邻舍"关系的认知,可能最初就是与这句俗语有关的。然而,耶稣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让我们对"邻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记载在《路加福音》10章25节至37节。耶稣讲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有一个律法师要试探他。从《路加福音》10章25节之前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教会尊奉童贞玛利亚为天主之母,这正是为把耶稣应有的光荣归于耶稣。宗徒圣若望说:“我们看见了他的光荣,正是父惟一子的光荣,充满恩宠和真理。”(若1:14) 同样,也是为把童贞玛利亚应有的光荣归於童贞玛利亚。天神嘉俾厄报告圣母说:“你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耶稣,他是伟大的,要称为‘至高者’的儿子。那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11)
正"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经文:约4:23-24;林后5:14-17在犹太人的大背景里,思想这两段经文,意义显得更为重要。耶稣在《约翰福音》4章23节至24节中所教导的话语,显然是对那个撒玛利亚妇人而言的。耶稣对她纠错式和指引性的教导,使她的心意转向基督,并成为撒玛利亚城首位传扬和见证耶稣是基督的人,  相似文献   

12.
当耶稣来到耶利哥城——这个富庶且交通非常重要的城镇时,他期望能够找到并拯救那些失丧的人。然而,谁又是此地的那个幸运的人呢? 当然,人们在一听到耶稣要来的这个好消息时,就都赶到了耶稣将要路过的  相似文献   

13.
陈逸鲁 《天风》2002,(3):50-51
耶稣在《路加福音》10章30-37节所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脍炙人口,著名的辅导学家希特纳(Seward Hiltner)认为这是教牧辅导的要义的最好说明。什么是教牧辅导的要义呢?就是要有同感心(“动了慈心”),能够去医治(“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扶持(“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领(“带到店里”)、照顾(“去照应他”)、希望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牧师,我想向信徒们讲讲如何做一个神人喜悦的基督徒的问题。主说:“不抵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可9∶40)可见耶稣心胸宽广。耶稣的一生很短暂,他的言行从来不违背当时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四福音记载中,耶稣与执政掌权者都希望互交朋友,促进信仰与政治的共同发展。主耶稣希望他的所有门徒们都像他一样遵纪守法。《圣经》上说:“在上有权柄的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做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因为他是神的佣人,是与你有益的……他是神的佣人,是伸冤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圣母     
圣母玛利亚既然是天主之母,教会之母,世人之母,也就成了中华之母。天主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救人的灵魂,我们的救主基督不愿意丧失一个人的性命,愿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正如福音所载,耶稣说:“不是无病人的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需要医生;我来不是为了拯救义人,而是使罪人悔改。”救主耶稣不会弃舍任何人,因此耶稣不会舍弃中国教会,更不会舍弃中华儿女。圣母玛利亚是耶稣救赎工程的偕同教赎者,圣母也一定像耶稣一样眷顾中国教会,爱中华儿女,保护中华儿女都能战胜三仇,稳度人生。保持忠贞纯洁的信仰,在追随耶稣指示给我们道路…  相似文献   

16.
赵必雄 《天风》2003,(10):13-13
“好撒玛利亚人”是耶稣所讲的著名的比喻之一(路10:25-37),它要回答的是有位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挑战性的质问。按字面而言,中国人是把它理解为住在自家附近的人家,而在犹太人是指居住在犹太人之中的外邦人。这显然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位敢于挑战耶稣的律法师显然是话中有话,而非指问通常意义上的邻舍。  相似文献   

17.
方平 《天风》2002,(3):14-15
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曾经过耶利哥城前往耶路撒冷,正经过该城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人名叫撒该。与众不同的是,他爬到一棵树上,正低头朝下观看,瞅着耶稣从树下经过。撒该是何人也?举止为何如此失态呢?路加福音19章2节说“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为了要看看耶稣是  相似文献   

18.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魏悌香 《天风》2011,(8):62-62
慈善与福音都是耶稣在世的主要事工。圣经说他周流四方行善事,也记载他走遍各城各乡传福音。因此行善是我们服侍主的方式之一,而行善有几个重要的态度:1.都是主给的:能有行善的能力,都来自主,是主赏赐给我们的恩典。2.是蒙福的事:施比受更为有福,能给出去是蒙福之道。福气越存越少,却是越给越多。  相似文献   

20.
梁朴 《天风》2013,(5):12-15
你得救了吗?这个尖锐的问题可以更细致地表述为:当我们敞开心门接受耶稣,接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伟大救恩,我们能否肯定主已经确实进来?他的救法是否已经应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永生?我们能否确知,当我们接受他时,他是否也接受了我们?你得救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坚持说我们现在不会知道,得救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作为美好的盼望。另有人会警告说,宣称自己知道是犯了骄傲和放肆的罪。以上这些错误的思想来自撒但,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他指着"罪"对我们说:"不一定死。"又指着"恩"对我们说:"不一定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