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沐恩 《天风》2014,(2):36-38
2013年12月30日《财经天下》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基督徒商人》,打破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相对边缘之地位.之后,《时代周报》267期又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沈阳"的文章,题目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对当今基督徒商人团契提出了一些质疑.本刊接续这个话题,约请一位长期侍奉工商团契的同工对此进行思考,虽是个人观点,但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10)
<正>当日寇大举进逼,国难临头、山河破碎之时,诸多中国基督徒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活动中。窥观当时中国基督徒抗战救国活动,至少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成立各种援助与推动抗战救国组织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各界爱国人士纷纷组织成立各种团体,研究抗战救国问题,例如"东北社"、"时社"等,诸多中国基督徒也  相似文献   

3.
环保问题与每个地球人息息相关,一个基督徒应当是个好公民,自然也应当是个环保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符合圣经的一贯教导。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同工,来分享"基督徒与环境保护"这个话题,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5,(5)
<正>爱阅读,能使思想更开阔、属灵的视野更高远,生命的境界就会变得不一样。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属灵阅读中最重要的书就是圣经,但除此之外其他的书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每一个渴慕真理的基督徒来说,阅读也是我们需要操练的功课。我们国内的一些信徒,有时有一种很深的反智传统,认为基督徒能够看懂圣经就够了,其他的书籍都不是神的话,没有必要去看。更有甚者,在我认识的一些传道人中也有人认为只要一本  相似文献   

5.
董延奎 《天风》2022,(9):15-17
谈及基督徒的灵修,有人用"灵修生活化"或"生活灵修化"来表达,我认为更恰当的表达可用"生活中的灵修",这种表达既有传统的渊源,也使灵修与生活有清晰的分界."生活中的灵修"源于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操》,是指基督徒从繁忙、嘈杂、烦闷、忧郁中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进入与神同在的默观,反观自我."生活中的灵修"既出世又入世,是基督徒在时代处境中灵命成长的灵性修为1,也是基督徒不断与主接近的生活见证.  相似文献   

6.
韩愈 《天风》2013,8(8):52-53
"职场困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少人的通病,甚至传道牧者也会遭遇服侍危机。可喜的是,教会如今越来越关注"工作"这个话题。以往基督徒讨论工作往往聚焦于: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等话题。本文则从基督徒所熟知的圣经"十条诫"出发,反思基督徒工作观的若干误区,从而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去界定工作在生命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从圣经中找出合神心意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策 《天风》2004,(7):46-47
在以下一组以"爱是永不止息"家庭、婚姻系列分享和见证中,我们得到一些不仅是基督徒个人德行或道德品格及做人处世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中凸显出基督教伦理意义,我们在基督里获得新生命的人,应在满有恩典的新生命中作出正确的伦理道德抉择,使我们与基督一样,在首先和性情上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以致达到基督徒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7,(12)
<正>基督徒以开放、宽容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节日,便能在生活实践中自由见证信仰怎么过传统节日,是多年来中国基督徒一直谈论的话题,观点不一而足:有人觉得基督徒不该过有祭拜内容的节日;有人觉得传统节日不是宗教,可照常过;有人认为,基督徒可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信仰内容。基督徒怎样看待传统节日,怎样过节,不是中国教会才遇到的问题,乃是近两千年来基督  相似文献   

9.
《天风》2009,(8):16-16
<正>今天所谓的"e"时代,就是电子时代或网络时代,它带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的。身处"e"时代的基督徒将如何面对无远弗届的网络?网络是朋友还是敌人?是潮流还是工具?是牧场还是战场?这正是本期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张沐恩 《天风》2014,(2):36-38
2013年12月30日《财经天下》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基督徒商人》,打破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相对边缘之地位.之后,《时代周报》267期又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沈阳"的文章,题目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对当今基督徒商人团契提出了一些质疑.本刊接续这个话题,约请一位长期侍奉工商团契的同工对此进行思考,虽是个人观点,但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陈亚群 《天风》2016,(12):34-35
正一、一个"独行者"的自杀今年2月19日,上海华师大青年讲师江绪林在自己办公室自缢身亡,年仅40岁。他也是名基督徒。自杀前一刻他在微博上公开了自己的遗书和遗照。遗书共有九条内容,大部分是对财物课务等的交代。其中第6条和第8条是他的祷告。第6条多写求主饶恕赦免,掩面不看他的罪和错。第8条祈求:"上主啊,求你开启希望之门。"最后一句是:"我恐惧,我要喝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3.
苏喜乐  郑飞阳 《天风》1994,(收录汇总):45-47
在基督新教教会,"像"(圣像,Icon),往往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是一个没有太多讨论余地的存在,"唯独圣经"的宗教改革传统使其在新教教会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摩西律法中(参出20;参申5)关于"像"的诫命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基督徒对于圣像的信仰心理.  相似文献   

14.
<正>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韩国SBS电视台周末娱乐节目《星期天真好》二部曲的综艺节目)热播以来受到亚洲甚至世界观众的热捧,伴随着高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各种效仿节目呼之欲出,节目中的热门环节也频频被各大综艺节目模仿运用,其固定成员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粉丝见面会的人气屡屡爆棚。由节目中衍生出来的外号,如"背叛光洙"、"能力者"、"周一情侣"等名词也纷纷涌现在年轻人的微博以及日常话题中。  相似文献   

15.
信仰词汇     
单信 《天风》1994,(12):45-45
基督徒 “他是基督徒,是不会撒谎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基督徒”这名字在今天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诚实”、“爱心”、“宽容”等美德的代名词了。这自然与基督徒自身在生活上美好言行是分不开的。但是,大概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基督徒)可能并不知道,“基督徒”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是介绍学者们对庄子的两个伦理话题,即真人,平等的人际关系的解读,并联系基督教的一些基本道理探讨这些认识对基督徒的信仰之旅的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张姚 《天风》2017,(9):34-36
教会要以审慎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微商,积极引导信徒发挥自己的恩赐随着微商在教会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纠结:基督徒到底能不能做微商?教会要不要抵制微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微商?基督徒职业的准则是什么?一、何谓微商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很多人转而把这个原本用作社交的平台当做商业平台,开始在朋友圈、  相似文献   

18.
骆振芳 《天风》2001,(2):40-41
信徒必须警醒,等候主来,信徒应当像仆人一样,点上灯束上腰,等候主人回来.这种教训的神学家称为"过度期间的伦理",意思是说从现在到主再来的时候,只有一段极短的时间.但是当教会逐渐发展了,不可能使基督徒生活脱离世界上一般人的生活而孤立起来.此外更要紧的还有基督徒本身形成的集体生活,在这信徒新的集体之内,需要有一些持久性的伦理原则.现世的生活要比将来的盼望更重要一些,基督徒的生活与其他方式的生活本质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陈企瑞 《天风》2016,(1):44-45
正圣经是上帝启示的真理之道,是生命的灵粮,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参诗119:105)。因此,读经成了基督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基督徒热爱圣经,勤于读经,却难在对圣经的解释和应用上。研修本《圣经·新约》(下文作"研修本")是一本专门为中国基督徒"量身定制"的圣经解读本,它不仅注重圣经原文及经文背景的解释,也非常强调中国教会的处境与中国基督徒的阅读习  相似文献   

20.
王新生 《世界宗教研究》2011,(1):106-112,194
本文基于拉纳的文本证据和思想脉络,论证拉纳争议性的"匿名基督徒"观念其实是他的先验人学思想的必然延伸,是他有关"超自然的实存"以及相关的上帝普救恩典观的一种继续,是对利玛窦当年立场的一种再肯定,更是他为当代天主教跟上时代和向世界开放所搭建的一种对话平台。其立意不在于贬低其他宗教,而是力图端正天主教的这样一种态度,就是立足潜在的"天生基督徒"和已经认信的"显明的基督徒",认可和宽容现实中的"匿名的基督徒",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破除固步自封的传统天主教有关"教会之外无救恩"的论调。拉纳在教会和神学方面的开放主张和观点正是其"匿名基督徒"之说为代表的宽容精神的一种贯彻,他对社会的人性基础的重视,以及对于和平、对话等价值的强调,则是这种精神的进一步体现。拉纳之所以被尊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天主教思想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因于他的"匿名基督徒"思想在实质上奠定了"梵二会议"改革精神的主调,实践上影响到"梵二会议"前后天主教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