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喜欢打开心扉,在心灵的阳台上走一走。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农站在田间, 手里捧着沉甸甸的金黄色的稻穗, 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他的手,粗糙而有力;他的笑质朴而祥和。有道是“人勤地不懒”,老农把这个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懵懂的我顿感清风拂面,豁然开朗,读懂了“春种  相似文献   

2.
德国似乎与我有特殊的缘分———在我一生中两次出国访问碰巧都是到德国。第一次是1992年春天 ,受德国汉诺威大学苏威德教授的邀请 ,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第二次则是受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 ,于1997年10月中旬与十几位中国学者一起 ,参加在波恩近边圣奥古斯丁小镇举行的“道教与现代化”的研讨会。由于我是年近花甲才初次迈出国门 ,又突然置身于碧眼高鼻的洋人世界里 ,虽不似“刘姥姥进大观园”那般懵懂蹒跚 ,却也感觉处处新奇 ,风情迥异 ,印象深刻。本人是搞宗教研究的 ,则更多地留意于体察德国人宗教信仰的状况 ,每每触景…  相似文献   

3.
恰好的挫折     
第一次接触自体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在精神分析导师李鸣老师的课堂上,科胡特、温尼科特等心理学大师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并以书籍的形式占去了我较多的工余时间。可每每展开书籍我都有一种逃离的心态,每每合上资料后却又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可能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尚未牢固的我还处于对心理学混沌的状态,所以云里雾里、不甚艰苦的拜读了怀特、韦纳的著作《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郗浩丽的著作《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的传记后(自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理论精髓势必要了解他的生平)依稀对自体心理学有了懵懂之识。  相似文献   

4.
大四那年暑假,我在学校勤工俭学,百无聊赖时结识了《思维与智慧》,很快,我便被她淡然的风格吸引了。我贪婪地享受着哲理、励志、感悟、感动等元素带给我的启迪和教育。如今,我从事文字工作,她更成为我的好帮手。当我懈怠时,催我上进;当我懵懂时,  相似文献   

5.
我真的佩服古人在蝉鸣中能听出诗意来。儿时的我,农家懵懂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蝉声中听出诗意来的。  相似文献   

6.
重活一次     
一个人到了37岁的时候,突然决定重活一次。准确地说,是想活出一种新的样式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太迟了。几年前在烟台的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一点宗教的皮毛。每每听到从教堂里传出的圣乐,虽没有什么觉悟,但渐渐地在我心里有了宗教的意蕴,又渐渐地感觉到内心里有种声音与我有着心灵的呼应,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我迟疑着不知道应该欣慰  相似文献   

7.
旅途小记     
陈巧凤 《天风》2004,(6):47-47
泰山站到了,火车停下来,我坐到刚下车的一位小姑娘的位子上。真舒服!我得意地闭上眼睛休息!随即听到又上来不少乘客,火车又开始启动了!我听到有不少人在议论着什么,好奇地睁开眼看看,原来车上来了"四个哑巴",一对好像是"夫妻"的,年龄有大约六七十岁,另外的两个人较年轻,年龄与我相仿!虽然火车不像公交车,很少有人会让座,但我仍旧站起来给这位老太太让座!况且,原本我就是"无座"!  相似文献   

8.
胸针的期待     
正16岁那年我就是他的小尾巴,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到处转悠。我16岁的时候,他25岁。住在我家隔壁,我叫他哥哥,他叫我小鬼。我的花季出现了种懵懂的念想,我喜欢他那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似乎是在你心头上挠啊挠。在我的16岁的最后一天,他走了,他成了远航在大西洋上的一名海军。我拖着他那个很重的拖箱,不说任何话地跟在他后面,安静地流泪倔强地不说话。  相似文献   

9.
兄弟     
我比二弟长三岁,我们都曾经拥有青春年少的容颜。小学、初中,我们都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和生活,我是兄,他是弟;我相对高一些,他是小不点;我仿佛已经开窍,他懵懂顽皮;我的脸显出成熟的表情,他的脸似乎刚刚接触到阳光——后来,他过早辍学,羽翼还没有丰满,就被推到了巢外。而我,在象牙塔里继续安稳地生活了七八年,我的相貌的变化比二弟推迟了许多年。  相似文献   

10.
为自己而活     
在现代社会,人是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上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既从别人身上寻求心态平衡,又从别人那里破坏心态平衡。美女说:我要钻戒!——于是她有了钻戒。富豪说:我要美女!——于是他有了美女。我说:我要洗澡!——可是,当我全身  相似文献   

11.
正懵懂的嫩芽被雨滴唤醒,一派欣欣向荣。洗去浮尘的醉人眼的绿色啊,漫染了田野、小巷,一切都是新的模样!是的,又到了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收好了衣服,拾好了穗子,连家里的大黄狗都知道躲在屋檐下,哈巴哈巴地等着撑伞归来的主人。从苏州到杭州,从同里到乌镇,从嘉兴到绍兴……我与母亲在连续三年的梅雨末季都选择了江南自驾游。一路行走,感受这尘世里的沉浮冷暖,感受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2.
<正>小林平时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这天却闷闷不乐地过来找我,眼圈红红的,过来坐下一言不发,突然开始双手捂脸嚎啕大哭,边哭边诉说:"老师,我觉得我被人排挤了,我在合唱队里坐的椅子总被人莫名其妙地拿走。""同学都看不起我,我和大家在一起,对大家都很友好,但我发现在今天活动时,他们谁也不愿意搭理我"。"我爸爸昨天又打我妈妈了,还打出血来了。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好丢人!爸妈平时经常会吵,妈妈老是骂爸爸不争气,爸爸说不过妈妈时  相似文献   

13.
<正>生活虽多姿多彩,但很多感动转瞬即逝;生命之旅中的许多相遇,如梦如烟,可遇而不可留。然而,自从与你相遇,你便成为照亮我一生的太阳,带给我色彩斑斓的人生。初次与你邂逅,那时我尚年幼。你静静地躺卧在奶奶卧室的柜子上,懵懂的我轻轻捧起你,好奇地端详着,小心地翻阅着。真正与你相知,适逢豆蔻年华。我怀揣着你来到教会,老师带领我们诵读《马太福音》27章,我第一次深深地被你打动。当读到"我的神!我的神!  相似文献   

14.
体验朋友     
“谁是我的朋友?”每当夜深人静,茫然四顾之时,总要鬼使神差地想这个问题。没有亲人的人,人生是残缺的;没有朋友的人,旅程是孤独的。我这样地认为。白天,我常常被一些人称作朋友,晚间,称作我朋友的人又在哪里呢?我从不敢轻易称呼他人为自己的朋友,我始终认为,...  相似文献   

15.
兄弟     
我比二弟长三岁,我们都曾经拥有青春年少的容颜。小学、初中,我们都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和生活,我是兄,他是弟;我相对高一些,他是小不点;我仿佛已经开窍,他懵懂顽皮;我的脸显出成熟的表情,他的脸似乎刚刚接触到阳光——后来,他过早辍学,羽翼还没有丰满,就被推到了巢外。而我,在象牙塔里继续安稳地生活了七八年,我的相貌的变化比二弟推迟了许多年。  相似文献   

16.
那是我第一次单独出行的经历。当我一个人踏上飞速前行的火车时,内心因胆怯而生出种种复杂的感情。不过,作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找到座位后,我便默默地坐下,开始在心底秘密地与主交流起来,因为此时此刻,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心存顾虑又稍有不安的我,只有上主是我唯一的信赖和依靠。就这样,不知  相似文献   

17.
我原来有一个朋友,人很孤僻,而且行为乖张,身边几乎没什么特别近乎的朋友。有一次他又和别人吵架之后,我平静地问他:你感到幸福吗?他想了一阵说:“我没想过。”  相似文献   

18.
当年离开"穷乡僻野"家乡的我,初入大学课堂时,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懵懂。偶然的一次,我与你开启了相识的机缘。如今,我已是一介大学毕业后的蜗居读者,看似心有空天之梦,身却无寸技之能。但须臾不曾放弃自己追求的梦想。我极其喜悦你的芬芳飘溢。是你的精纯之质,启迪了我的睿  相似文献   

19.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20.
电话为媒     
妻的娘家离我家有数百里之遥,而其人又长得漂亮,为此朋友们常开玩笑说我有“本事”。其实并非我有什么本事,而全是电话这个“大红媒”的功劳。 那时我与妻同在省城工作。我们是在老乡聚会上相识的,同是苏北人嘛。刚开始时,谁也没在意谁,我只是礼节性地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她,其实并不真的指望她能打电话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