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罪的定义:从旧约圣经到新约圣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的观念和教义是天主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在跨文化和跨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精神与天主教精神的对话和比较,罪的观念常常被中国人误解和曲解,以致轻率地得出两者是“乐感精神”与“罪感精神”的对立,并认为中国人无法接受“人人有罪”的天主教说法。本文从圣经文本入手,对罪的观念进行疏解,以期对这一误解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2.
刘静 《学海》2024,(1):150-160+216
司法解释与刑法修正案的先后双重犯罪化是我国刑法立法活性化过程中的本土特色现象,这种双重犯罪化的现象在近年来的修法中尤为突出。当相关犯罪行为发生在司法解释施行之后、刑法修正案生效之前,审判时刑法修正案已经生效的情况下,如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就成为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中的“新法”和“旧法”均指刑法规范的整体而非个别法条,司法解释应当属于“新法”和“旧法”的内容,刑法修正案生效之后,先行犯罪化的司法解释并不自动失效。解释论上,被先后犯罪化的行为可能同时适用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立法论上,应当强化立法机关在犯罪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升修法频率,优化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心随主     
沙光 《天风》2006,(15)
他来世上一无所有为赎我罪受辱蒙羞如光在世界被黑暗拒绝他仍将失丧的儿女存记心头众雀有巢,孤狸亦有洞主在世上却无处枕首他原统管宇宙万有离天庭,作仆人,为我罪担忧黑夜里,寒风瑟瑟,他轻叩我心门问曰:“为寻你—我心所爱我不惜被夜露滴湿荆棘路远从未停歇,你心归我否?”闻主恩言忙屈膝,千行泪涌流答曰:“主啊,若你不嫌弃我甘愿将万事化乌有背负十架跟随我恩友任领何往永跟随业匕生与主共喜忧。”峨,主为寻我撒下万有主为救我受辱蒙羞为赎我罪主悬苦架我心何忍片刻舍他止匕生紧随我恩友莫回首,天家在尽头我心随主@沙光!北京~…  相似文献   

4.
古人提倡‘学贵有疑’,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从有疑到不疑,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  相似文献   

5.
赎替是一种“能消除自身疾病与改变逆境”的藏族宗教活动.早期赎替仪认为外在神灵会赐予吉凶祸福,通过举行杀牲祭祀仪式向山神、地神、年、间、赞等世间神灵祈求消灾得福.佛教哲学思想系统地传入藏地后,藏传佛教赎替仪式无论从表征意义乃至实质内涵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早期到现今赎替仪式的发展轨迹,说明了仪式佛教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一、对“三疑课堂”的理解 “三疑课堂导学”,是指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学、同伴互动的习惯,以及质疑探究的精神。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苦教”向“乐学”转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嘉 《学海》2004,(3):162-166
经权关系是整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是说明在异常的情况下 ,如何采取变通的方式以坚持伦理原则的问题。经权关系具有复杂性与流变性 ,其基本特征是“经常权变”。处理经权关系的根本原则是“经主权从” ,其行为模式是“经权相济”。这是儒家的真精神 ,值得后人重视。  相似文献   

8.
岳清华  林超群 《天风》2014,(4):54-55
最近,有一因信仰邪教而自杀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湖北省襄阳市农村的刘宗保夫妇因为沉迷于邪教“三赎基督”,先后跳桥自杀身亡。刘宗保本是农村当时不多见的拥有高中文凭的人,为人善良,乐善好施。刘宗保夫妇自1992年开始信“三赎基督”,以为信了这个教,种地不用施肥,生病不用服药。好心民警建议刘宗保去教堂请教牧师关于基督教纯正信仰的问题,他到了教堂,牧师安排信徒们一起与他交流、为他祷告,还送他一本圣经,可他却发现圣经上的内容与其此前的信仰相差巨大,从此再不去基督教堂,并开始了频繁的自杀,多次被人阻拦或救起,直到3月3日他从桥上跳下,再无踪影。刘宗保的妻子当时就在不远处默默地望着丈夫从桥上跳下,没有阻拦。她说,这是神的惩罚,谁也没办法逃避。3月16日,她亦跟随丈夫,跳下了湍急的运河。这对夫妻因信仰“三赎基督”而踏上不归路,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错误的信仰真是可恶的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9.
三、流通分(一)上座回心,求生净土1、皈依【论文】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  相似文献   

10.
医疗事故罪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其他业务过失犯罪的法定最高刑可达十五年。较之后者,医疗事故罪的法定刑明显偏低。显然,现行刑法对医疗事故罪采取了减轻处罚的刑事政策。减轻处罚的立法政策,在理论上缺乏充分的立法依据,在实践中难收刑罚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2.
此“疑古”、“信古”之“古” ,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 ,至近代而大疑 ,形成“疑古”思潮。 2 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 ,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 ,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 ,“走出疑古时代” ,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 ,前后有很大的不同 ,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古典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应该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 ,只需“修正” ;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 ,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 ,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 ,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之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因为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以及我国现行道德总原则,大体说来,乃是同一概念: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 近年来,在国际哲学论坛上,有一些脑神经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所谓脑—精神相互作用(Brain—mind interection)的观点竞相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只有采取“脑—精神相互作用论”,才能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脑理论”(先塔戈太,J·Szentagothai);有的学者却明确宣称,他所主张的“脑—精神相互作用论”,恰恰  相似文献   

15.
虐待动物罪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涛 《伦理学研究》2012,(3):101-108
虐待动物罪以弱人类中心主义、动物福利主义和虚拟动物平等权等为伦理基础,正是在这些基本伦理观的牵引下,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动物保护法律规定了虐待动物罪,违者给以刑罚制裁.而西方国家之所以首先形成以刑法保护动物权利的伦理观,这不仅与18世纪的感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浸润及国家的政治保守性格逐渐受到挑战正相关,而且是新教福音主义提倡的产物.然而,中国当下不具有增设这一罪名的伦理基础,应对虐待动物罪说“不”.  相似文献   

16.
王秉翰 《心理学探新》2007,27(1):12-14,94
术语规范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作为现代心理学“首席”术语的心理,乃源自灵魂而非精神。从西方舶来后,却将它与精神和心灵混用,使心理学主干术语远离规范化的要求。从理论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出发,本着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建议按术语单义性和大众习惯性的原则来英译心理学中三个主干术语—心理、心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正在开始产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以“名”正“实”到以“实”正“名”。用现代汉语解释,“名”就是概念、观念或原则,“实”就是事实、实际或实践。我国民族精神的主干  相似文献   

18.
悔改是“基督道理的开端”,悔改的关键是转回,包含了知罪、悔罪、认罪、离罪四个要素,这四点我们从主耶稣举的浪子比喻中可清楚看到。悔改是主耶稣自己和使徒们传道时的一个主题。主耶稣传道的第一句就是:“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因为“悔改”是为了“信福音”,“信福音”必须“悔改”。悔改是人对神恩典的反应。“悔改”和“相信”就像一枚钱币有两面一样,“悔改”是人离开罪;“相信”是人归向神。悔改和信心又像一座浑然一体的大厦一样,悔改是根基,信心是上层建筑,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悔改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0.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