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于材料;要有充分的三维"视觉真实";对自然物体的观察;生命力和表现力是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四个组成部分.亨利·摩尔的艺术不是停留在视觉表层自然"物象"的层面上,也不止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形式,他的艺术是对生活意义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2.
论坛荟萃     
刘福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等于本体论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前者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后者以局部世界为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直接回答外部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哲学则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反映世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把物质统一于精神;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承认第一种统一,但也不否定在实践中改造物质世界,即承认物质向精神、自然向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符号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信息传播的载体,依靠符号,我们简化了视觉的传递和交融的原本复杂的实现过程。在帮助人们重塑视觉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倾诉人类视觉情感。而建筑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符号,建筑的形体表征,既视觉形象符号,这种建筑视觉外部符号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足以传递人们某些直接或者隐性的意义。建筑视觉符号的设计定义和内涵在于其符号所指作用和语义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固有的视觉形象和符号能指功能达到人们某种期望共鸣以及完成某种视觉隐喻,使得同一建筑视觉形象产生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的生活讲究回归自然,而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自由曲线元素本身就来源于一种自然的形态。现代的生活是一种快节奏,而自由曲线恰恰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装饰人物画中的重点在于"装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其出现的目的就是达到装饰的效果,艺术中的自由曲线元素,是一种具有情感温度的传递媒介,应用在人物装饰画中,也使受众的心理变化随着自由曲线的迂回转折或顿挫有力,而发生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5.
糯福基督教堂建筑艺术杜忠初黑格尔说过:“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建筑艺术是以空间结构的形式表现的,人们把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基督教堂是一座颇有艺术特...  相似文献   

6.
段钢 《哲学动态》2007,42(2):40-45
从铺天盖地的各种广告到传播信息的多种影视媒介,从各种印刷图像到电子技术图像,人们对图像的统治无处可逃。图像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把握,体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活动规律及其自觉地应用于把握认识自身与客观自然世界的主观能力,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因此,图像并不简单地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一种观念的塑造。这种观念的塑造基于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传统的价值观采取的是一种继承和创新的态度,什么样的物质条件产生什么样的图像商品,什么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绘画艺术中窥探视角的呈现,将传统绘画赋予了"沉浸式"体验,是艺术家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打破程式化束缚的体现,不仅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而且为艺术和人类认知、表达世界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赵家祥 《哲学动态》2008,23(4):11-12
人在观念上掌握外部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另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所谓人掌握外部世界的理论观念方式,是指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反映、再现外部世界的过程,追求的是人的观念符合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来塑造各种艺术形象、模拟大自然、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的一种人体动作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通过人体舞蹈语汇,如手势、舞姿、造型等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传情达意.舞蹈是在观众的视觉中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象征主义绘画与印象派绘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印象派是绘画"模仿自然"的最后阶段,而象征主义却是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并对以后的超现实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艺术从传统艺术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和以往众多艺术流派不同的是,象征主义艺术起源于文学领域,并且是在文学理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很多诗人和文艺理论家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由于这种生态人性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一体化,人为中心即自然为中心,自然为中心即是人为中心,于是就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并成为二者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有人从"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在内容上一致,都是"认识上的飞跃".只在形式上有区别:科学灵感主要在抽象思维中爆发,艺术灵感主要在形象思维中爆发.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装饰纹样设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风格——"新洛可可"风格。"新洛可可"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洛可可"的区别在于它们所要表达的视觉中心的不同,即在于人们对生活的关注点的改变以及设计师对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详细理解。今天人们理性对待设计观念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看似复杂、充满自然情趣并且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的设计成长为"新洛可可"。"新洛可可"风格建立起了新时代的审美时尚。在装饰纹样教学中"新洛可可"的应用也更多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细节的把握上,将这种时尚化的语言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相似文献   

15.
作为艺术工作者不但要拥有娴熟的技术、技巧,而且要对艺术的规律、规则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成为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和生活;所有艺术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创造原来没有的形式,所以形式是艺术的基础.从宏观上考虑,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自觉养成探索即创新能力;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视觉的悖论是由"看"与"被看"、权力和权利、形式设计与意义关怀等相反相成的关涉组成的混合体."看"与"被看"既反映出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张力关系,也逐渐表现出其权力变化的趋向.通过权力和权利作为视觉伦理关系的两极,可以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视觉背后的意识形态性.视觉的形式设计与意义关怀的失衡必然带来视觉互动过程中的伦理偏差,过度强调视觉的形式设计必然会影响到视觉本身的传达效果,消解视觉的意义关怀所在,也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视觉的伦理关涉和悖论后面,我们更需要寻找到实质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汉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设计符号,具有高度的符号化、图形化特征,汉字构字思维对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主要是道教宫观园林和  相似文献   

20.
媒体与媒介近年来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中最前沿且最活跃的话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激烈革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艺术媒介的盛行。新的艺术媒介的产生必然引发新的观念艺术以及非实体艺术等新形式的现代艺术。新旧媒介的交叉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驱动视觉文化的变化:是技术还是认知主体?是物本位还是人本位?抑或是两者都有。通过对视觉与媒介的现代性解读,探讨在多元化文明共生的现代环境下媒介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观赏者的主体对于媒介变化的回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最后给出如何应对这种文化视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