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继霞 《学海》2001,(6):189-19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我们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指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自我教育则进一步说明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真正形成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由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仅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美育,重视美育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对人的陶冶作用。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美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协调、思想和行为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结合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针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讨论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简介如下: 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指的是人(生产者)的“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方面广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而长期以来,国内  相似文献   

4.
王威 《学海》2004,(3):68-72
全面小康的目标和内容决定其测评体系 ,并直接影响到相应政策的制定。中国现阶段对全面小康的概念研究从横向来看主要集中在“全”字上 ,即认为全面小康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子系统的社会大系统的全面发展 ;从纵向来看则认为全面小康是社会系统的持续性发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试图将“以人为本”的千年发展目标结合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中 ,从而达到人的发展和社会系统发展的统一 ,指出全面小康应包括基础性、结构性、持续性三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小康的三大指标体系 :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持续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教育永远与人对美的事业的追求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更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健康优美的素质教育都充满了美。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没有这一项是不完全的。 语文教材本是“文质兼美”的,它融内容美、艺术美于一炉,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蕴涵着美,为我们进行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素养与人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艺术素养是构建有价值的健康、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途径。艺术素养对人格的构建,起到的是人心建设的作用。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润。艺术可以使人脱离俗气,能够在精神范围内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全面,更文明,使人性更完美。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应当成为伦理学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当根据人类道德生活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阐明道德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指示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的道德机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的道德目标。既如此,那么社会实践着的人,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当然,这个“人”不是费尔巴哈式感性实体,而是科学抽象意义上的“人”。人作为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任何时候都既是一个“个体的存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即社会成员的存在。人的这种两重性或矛盾性,决定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我非常认同报告的内容.我认为,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需要深刻全面的思考.《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对哥林多人说:"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因为客观环境在变,对象在变,我们的方法和思路也要跟上,保罗对哥林多人的提醒,也是对我们的提醒.同时,神学思想如何阐述,如何建设中国的神学思想体系,这些都是长期的工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意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解释和发挥。赵卫关于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涵义的论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之含义(如全面、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工具的发展、自由地发展和自由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而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概括出的一般含义也有新意,其中有的含义较接近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丰富的个人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及个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即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类发展两个层面。以往我们讲人的发展,大多是在类发展的意义上,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凡谈到人的发展的地方,都不是泛泛…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他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伟大的意义。列宁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他们认为,其他一切关于发展原理、进化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的,都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和革命)弄得残缺不全。”(《列宁选集》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学界历来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可谓著述丰硕.在众多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庞跃辉教授所著<人的全面发展系统与途径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一书,则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宽亮 《哲学动态》2003,23(7):12-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结论。但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理解上存在重大的偏差 ,只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与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的一个话题 ,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抽象的、标签式的终极性结论 ,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具有过程性意义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 ,严重地消解了这一理论应有的价值内涵。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 ,的确是以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为话语背…  相似文献   

16.
韩振峰  纪淑云 《学海》2002,19(5):5-7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面发展的人 ;(三 )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四 )社会协调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于推进 2 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泽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本文分析显示中国人的心理是自我的关系状态,中国人的健康是和谐状态,传统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和谐。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培育。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起来关键是人,关键在人。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内容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忠 《现代哲学》2016,(6):17-22
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生态意识是城市与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但生态不等于自然,生态性不等于自然性。客-客关系、主-客关系、主-主关系、主体自身关系,是生态关系的基本内容。生态问题、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城市性。伴随城市社会的推进、城市化所导致的综合失序,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的涉人关系、非涉人关系都是复杂性、互动性、多样性、变动性的统一,都具有生态性。城市是多重涉人关系、全面生态关系的感性节点,不合理、缺少伦理反思的城市化是导致诸多涉人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转换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生活的伦理化,对解决包括自然环境等问题在内的所有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中国传统智慧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强调的重要人格范式,几千年来,其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与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将通过比较"君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分析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的这一重要契合点以及其最新发展态势。本文以"立德树人"为研究出发点,在梳理中国古代经典对"君子观"的阐述之后,以清华大学的百年校训为个体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中国古人"君子观"中"德"与"正"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发展视阈内的具体对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