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 ,是道教的主要神仙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文昌”本为星宫名称 ,属紫微垣 ,包含六颗星。如《史记·天官书》记载 :“斗魁戴匡 (筐 )六星曰文昌宫 :一曰上将 ,二曰次将 ,三曰贵相 ,四曰司命 ,五曰司中 ,六曰司禄。在斗魁中 ,贵人之牢。”《孝经援神契》云 :“文者 ,精所聚 ;昌者 ,扬天纪。辅拂并居 ,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宫’。”《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 ,中主人间寿夭祸福 ,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据《清河内传》载 :“帝君储精列宿 ,降自有周……累朝咸有大功 ,尤孜孜以忠君孝亲、…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宝卷盛行于民间。在满足民众宗教、娱乐需求的同时,宝卷也对民众有着突出的劝化作用。宝卷主要依靠渊源于佛教的果报理论、地狱观念,止恶扬善,对民间的伦理道德、日常行为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俨然成为民间的道德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清真劝善歌     
<正>~~  相似文献   

4.
封建社会后期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佛教善书因此应运而生。其中的“功过格”这一类善书直接受到道教劝善书的影响,而“宝卷”这一类则由唐代“变文”演化而来。佛教善书用因果报应讲行善得福、作恶遭殃,即人所遭遇的一切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个道理,在明、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李艳 《宗教学研究》2004,(1):125-127
道教劝善书是宋明以来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戏曲相同,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道教劝善书劝善惩恶、阴骘观念和因果报应等思想对戏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戏曲也成为道教劝善书传播的重要媒介.这种关联源于二者受众主体在民间以及"有功于辅教"的共同特质.  相似文献   

7.
8.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为支撑,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它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观音信仰的普及与善书文化发展合流的必然产物。"观音劝善书"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观念与大众信仰,并且深刻地体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道教劝善书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道教善书与一般善书之间的关系,指出道教善书属于民间善书的范畴,有着民间善书的共性。但道教善书又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本文对道教善书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道教善书的三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劝善书是传统社会劝戒、警示民众行善止恶的重要传播媒介。明清徽州本土劝善书类型相对较为传统,内容以劝孝、戒淫的安民思想为主,传播形态比较隐晦。与徽州本土相比,徽人在侨寓地的善书无论是书写还是传播上都更为活跃,普济医书、劝善丛书及佛经类文本的刊刻出版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与徽人在侨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丁常云 《中国道教》2011,(5):29-33,44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过度消费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究其原因,这些问题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 ,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 ,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 ,提出“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正黃大仙信仰在香港已深入民心,提起黄大仙,香港居民皆会脱口而出:"有求必应"、"普济劝善",亦因如此,我们已把在香港流传百年的"黃大仙信俗"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道德教育外,我们还特别强调黃大仙普济劝善精神,愿来参拜黄大仙的信众、世界各地的游人等,皆有一颗普济劝善  相似文献   

14.
正劝善书,是宣传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宗旨的通俗教化书籍。劝善书产生于宋代(以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出现为标志),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各种劝善书的流通量"几与四书五经相埒",可见其传播之广。劝善书将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处理,使民众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诸多类型的劝善书中,道教劝善书出现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数量也较多。尤其是明清时  相似文献   

15.
16.
安荣 《中国道教》2006,(3):22-25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其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书写形式通俗易懂,有劝善文、劝善歌、劝善图说、功过格、宝卷等。这类书籍儒释道三家都有,而道教劝善书因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而起了带头的作用,如被誉为“善书三圣经”的善书即是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育的视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书为例简要探讨其伦理思想。一、道教劝善书伦…  相似文献   

17.
《秀和尚劝善文》见于敦煌写本S.5702和P.3521v,其中前者仅存10行文字,后者保存完整。后者写成于乙巳年闰五月,可推定为宋开宝二年(969)之遗墨,说明神秀北宗禅自唐朝后期衰败后,并未消亡,直到北宋早期尚在敦煌有所流行。该文献由神秀所撰,反映了神秀对菩萨戒的注重和顿渐兼修的禅法思想。神秀在说教时为避免生涩与枯燥,经常会引入一些人们熟知的佛教典故,如宾头卢的故事来劝导世人,义理深奥却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8.
道教劝善书视争讼、唆讼为逆"道"之恶行,并借助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及道教"神灵赏罚,流及子孙"的报应论来宣扬息讼之善、兴讼之害。道教劝善书深刻型塑了民众的法律意识,为"无讼"观注入了宗教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迫切需要推动下形成的.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有关汉阿波多语料文献(一)消经文字和多语料文献回族中存在一种多语料文献,学界通常称之为小儿锦、消经或小经(文献)。这种称谓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很多值得讨论之处。尤为以往忽略不论之点是消经文字和消经文本不一样。简单来说,消经文字是注解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是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同时借用了波斯文字母,并自创了形似阿拉伯文的字母转写汉语的拼音文字;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