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的今天,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认识自然、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整体的视角,并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从根本上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度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和深刻意涵,并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树立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文本视域和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出发,建设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创造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伦理生态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伦理学概念范式。伦理生态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性和谐状态,也就是人的理性生存样态,是人类发展的"应该的应该之应该"。而阐述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涵盖内容及其研究意义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残酷现实无情地告诫我们,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背离我们的意志而去。反省现实,我们不禁想起培根在17世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人类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不顾及神圣明智的天意和天生自然的物理,不勤于万事万物中寻找上帝的印记,却妄自把自我的形象加盖在上帝的作品上。(参见李约瑟,第115页)在李约瑟看来,培根的这一思考正与两千年前中国道家的思想相呼应,如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提出,其直接原因虽然是对儒家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却包含了对人类心智骄傲本性进行制御的理性运思。这一思想对于生活在21…  相似文献   

4.
刘书正 《管子学刊》2009,(1):109-113,119
儒道二家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构成了传统伦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他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直至今日令我们赞叹不已。这些深邃的思考既展现了圣人先哲独特的生存智慧,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生态挑战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优势和长处,并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生态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的生态学家普遍认为,要克服生态环境危机,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转向整体论、关系论的生态世界观。基于这种理解,很多西方生态伦理学者纷纷转向中国佛教,他们认为在中国佛教中已经找到了答案,这就是生态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深湛,其中道德思想和实践的久远和深刻的传统,不仅对当代人际道德建设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环境道德建设也有重要价值.学术界重视古代伦理思想对当今人际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已经整理了系统的资料.但是从环境道德的视角对古代伦理思想进行整理和发掘至多也仅仅是起步.我们相信,如果从我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发掘出更多对环境伦理有价值的思想,那么中国文化对现代环境伦理学就会作出越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从有了人类及人类劳动以后,自然界原有的天然物质循环系统就被改变了。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的裂缝日益增大,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资本的扩张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润的贪婪本性。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将排泄物再利用、减少废料、清洁生产等。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核心,即资源再利用、废物减量化、清洁生产等。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它的提出明确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转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兼顾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循环经济内在地要求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预示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有利于愈合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裂缝,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9.
<正>一、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误区近10多年来,在国内生态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中,关于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立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最终实现的目的的阐释等等有很多争论,并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修正、整合或替代上述两种理论的各种学说。(余谋昌、王耀先,第142页)笔者认为,争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理上的某些质疑,至今仍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社会发展呈现两大明显趋势:经济全球化;文明一体化。全球化与一体化使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各种文明空前开放,也使同一文明中的各类因子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空前整合。各文化之间的开放和文明内部各因子的整合在文明演进中必然导致的文化现象就是价值冲突。在所有价值冲突中,伦理价值的冲突表现得最为深层也最为激烈。在开放和整合的文明背景下,现代中国伦理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和伦理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文明的诸种价值形式之间的冲突。由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以上两类价值冲突又聚合为古今伦理的激烈…  相似文献   

11.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突出了"仁义",理解孟子的"是非之心"要结合"仁义"才能得到澄清。孟子的这一处理方式使得"是非之心"有了具体的内容规定。可以把"四端"的顺序调整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这一调整有利于协调仁爱与权利、责任和功利原则的关系;有利于合理地处理爱心和正义、公理的关系,从而满足当代伦理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并对中国古代及后世生态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价值:优秀的学术传承、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及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道德谋划失败以后,马克思关于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既为重新确认生态伦理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正当理由,也为生态伦理以善恶为核心向道德权利以义务为核心的转向奠定了基础.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生态伦理何以为善的根据不再是人的利益,也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这种物质变换决定了人类拥有向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物质资料以养育自身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类必须承担反馈自身的能量以养育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东方传统思想中有关生态伦理的论述余谋昌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其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1923年法国哲学家A.施韦兹发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提出尊重生命的伦理学。1933年美国生态学家A.莱奥波尔洋德发表《大地伦理学》,提...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是生态伦理的核心问题,从实践的层面来确立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伦理研究无现实根基的理论困境,为人类合乎道德地改造自然提供理论根据.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在对当前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基础之上,探讨生态伦理价值本体的实践转向,以物质变换来重建生态伦理的价值本体.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音乐虽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流变,仍然体现出那种空灵、简约、含蓄、深沉的自然特性,以及古朴、典雅、恬静、飘渺的自然风韵,从音乐上鲜明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由闵智亭传谱的《澄清韵》,系道教早坛功课的启首经韵,亦为道众每日必咏之圣文,其中云:"琳琅振响,十方肃静,河海静默,山岳吞烟……""澄清",亦有洗心涤虑、透明清澈之意,喻意道众平生追求的理想仙境世界,是道教生态思想在道众日常修持生活的鲜明体现。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追求无为与逍遥、恬淡与虚静。  相似文献   

18.
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的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的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体育活动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体育走生态化之路已成为当代体育的发展趋势.生态体育的发展,必将实现人类体育活动的生态化价值转向,引导着现代体育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表达、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