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纪之交 ,一些学者终于提出了哲学“范式转换”的主张〔1〕。“范式”的转换 ,是最根本、最深刻的转换 ,它意味着断裂和新生 ,意味着新的意境和天地。它的提出 ,表明哲学工作者在经历了以“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哲学观念变革”、“哲学问题意识的兴起”〔2〕等为主要标志的探索阶段之后 ,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达到了一种新的自觉 ,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范式转换”的提出 ,意味着旧有理论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已处于危机之中 ,因而需要一种更富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取而代之。那么 ,这种要确立的新的哲学范式究竟应以何者为基本…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的"涌现"对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一些新的哲学问题和思考。密集型数据处理与哲学范式的关系是方法论中新的哲学问题之一。本文在生物基因信息处理流程和计算机密集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密集型数据(大数据)处理流程。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作过程,它是不是一种哲学范式、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哲学概括、抽象和意义阐述。作为一个命题,也需从逻辑上论证它是一种新的不能被代替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3.
比较哲学的研究范式有多种选择。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可以作为比较哲学的重要研究范式,不仅在于历史与文化是思想与智慧的支撑平台和发展基础,而且在于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历史分析的逻辑、历史哲学与文化环境中的理解与沟通、翻译与转换注定不能分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哲学范式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哲学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学的总体性的活动方式,涉及到哲学理性活动的各个基本方面,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在很多时候,对于哲学研究而言,重要的不仅在于研究什么,更在于如何研究。我们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哲学范式的争论和分歧,而这些又与哲学史上的不同范式的影响直接相关。一、西方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对于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史,人们或者按照编年史的方式区分为古代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演进过程,或者按照哲学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哲学整体论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兴盛于20世纪初,促成了西方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延续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赋予其新解。它的外延由最初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整体论至少已经分型为科学哲学上的认识论整体论、语言哲学整体论和心灵哲学整体论等,后者差不多每一种又具有诸多子形态。哲学整体论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它在现当代的兴盛象征着古老的西方哲学现代性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哲学整体论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兴盛于20世纪初,促成了西方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延续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赋予其新解。它的外延分型由最初的形而上学整体论迅速拓展为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整体论、语言哲学整体论和心灵哲学整体论等,后者差不多每一种又具有诸多子形态。哲学整体论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它在现当代的兴盛象征着古老的西方哲学现代性的深度发育。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考察,特别是对其实践哲学解读,需将其置于现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总体境遇下,借鉴西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理路,并基于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新解及其哲学范式转换,指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只能是现代实践哲学,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和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然而,这种称谓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解释原则下才是可能的,而且唯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哲学既与西方传统实践哲学有别,又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来 《哲学动态》2001,(1):11-15
一、“生存哲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西方哲学自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以来 ,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转向 ,即从传统知识论哲学形态向现代生存论哲学形态的转向 ,受此促动 ,近年来在我国哲学界不少学者笔下 ,“生存”、“生存论”、“生存哲学”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 ,稍加分析 ,人们不难发现这些概念后面所蕴含的深层动机和良苦用心 ,那就是通过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摆脱长期以来对于哲学的传统理解范式 ,并立足于现代哲学去重新阐释哲学本性和解答哲学问题。但是 ,谈论“生存哲学” ,最要紧的不是引介西方理论和建构哲学形态 ,相反 ,…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学哲学以西方意识哲学作为元哲学并藉此建构了医学哲学的理论体系。在意识哲学的言说中,没有为身体感受留下空间。身体哲学关注身体本身和身体感受,更具有适合作为医学哲学之元哲学的学术身份和地位。身体范畴是标志生命体整体存在的最基本的、最深刻的医学哲学范畴。健康和疾病的一般问题本质上是属于身体哲学场域的话语,病患感受是患者身份的标志,对身体感受的诉求是患者的基本表征。身体健康与身体感受的一般问题是医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冯平 《哲学动态》2001,(5):8-11
自 1 978年思想解放运动以来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哲学的变革中一直扮演着主角。在“九五”期间 ,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新的研究信念基本建立、新的研究范式基本形成。这些研究成果和 2 0世纪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反思 ,以及对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的”发展前景的思考 ,都反映出经历了 2 0多年思想解放和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已经开始。一、“九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研究特点“九五”期间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存在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现象,其包括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人文主义认知范式、逻辑主义认知范式、自我主义认知范式五种。此五种认知范式的实践,不仅是凸显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性质及其优缺点的过程,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情感磨合"的过程,从而成为分析西方哲学如何参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国哲学怎样选择与吸收西方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应确立怎样的基本形态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哲学研究》2012,(3):18-23
<正>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容和形态的创新,同时也唤醒了学界的"方法论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从过去的单一视域、单一路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视域、多种方法、多样范式,先后呈现出教科书改革与原理创新、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卞敏 《学海》2014,(2):197-200
<正>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阶段、近代的认识论阶段和现代的语言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许多人看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从近代哲学"可以认识什么"的问题,转换为语言哲学"可以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作为现代性之结果的全球化进程向作为本土文化之结晶的中国哲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但全球化的后现代特征却为中国哲学的回归和重建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原来按照西方哲学框架建立起来的中国哲学史学科,面临着转换研究范式和叙述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性的,而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哲学形态,它们具有不同的范式,而且相互之间不可通约。所以,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不应该以西方哲学为典范和标准,而应该以之为参照系和对话伙伴,通过现时代“视域”与古典哲学“视域”的相互“交融”,对于现实的哲学问题给出中国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为了从理论与实践意义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看到,从青年马克思著作研究向成熟马克思著作研究的"重心转移"现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热点更迭,而具有"学科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发生范式转换,即借助成熟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问题域,走出"实践主体性"的原有范式,逐步形成"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看,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比实践主体性范式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契合21世纪的时代问题。新范式的理论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历史性精神,更为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与发展方向,即不断从抽象一般性研究上升到内含特殊性的具体总体研究。新范式的现实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即不是外在地套用到"现实一般"范畴上,而是内在地切中特定现实。新范式基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内在引申出切中当代现实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启了若干重大的新问题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过去 2 0年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 ,由于文化在人的生存和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内在性特征 ,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一直散见于哲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中 ,以至于人们常常不知如何为文化哲学定位与归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世纪转换年文化哲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越来越明确地走向自觉。一、关于文化哲学本身的自觉反思2 0 0 0年一系列直接以文化哲学为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化哲学的定位、形态、研究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自觉的探讨与反思。(一 )文化哲学的重新定位 很多学者倾向于把文化哲学界定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衣俊卿…  相似文献   

19.
体现中国特性、关注本土政治实践、实现主体内在觉醒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将边缘化、依附性话语转化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疏远政治、价值立场两极化、话语体系弱化和概念使用标签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呈现出诸多"贫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宏观上应秉承时代变革逻辑、空间转换逻辑、范式演进逻辑和方法论转换逻辑;在发展方向上,需要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基点,以扬弃和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为路径,以政治正义为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制度诉求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西学术界都已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也为广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增补了新的理论视界和学术资源。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都在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上,留有进一步探索的开阔地域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