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出生于农家,选择了道教作为终生信仰;他兴办宗教教育,改善出家人的修道条件;他热衷文物保护,为武当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倾尽心力……6月28日,李光富从任法融道长手中接班,成为有着58年历史的中国道教协会第7任会长。注重宗教文物保护和修缮1955年8月,李光富出生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的一户普通农家。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开始从事林业技术工作。由于自幼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1984年6月,李光富辞职修道。  相似文献   

2.
正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这不仅因为叶澄衷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五金大王",经营着涉及五金、火油、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帝国,更因为他身为巨富,仍怀着一颗仁慈之心,为中国教育及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首善之人"。1840年,叶澄衷出生在宁波镇海县一个贫苦家庭。六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没有着落。节衣缩食读了半年书后,母亲再也拿不出学费,他只好辍学到当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而我们总是富不起来?寻常百姓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此。近日有幸同省内富甲一方的老朱(化名)促膝长谈,深受启发。老朱说,20年前他只是一个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老实人,在当地很难找到工作,于是怀揣200元现金从邻省跑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富善牧师,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可是他全程参与并最终主持翻译的白话文圣经——《官话和合本》,读过的人就不计其数了。1919年,《官话和合本》圣经正式出版。圣灵借这部圣经,引导许多人信主得到救恩,结出美好善果,同时也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今年是《和合本》圣经出版100周年,在此纪念为翻译《和合本》圣经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和合本》  相似文献   

5.
正前段时间,有一位记者在飞机上做了一场测试。他发现大多数人在飞机上都昏昏欲睡,只有几个人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或者报纸。记者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说:"大家几乎都睡着了,为什么您还这么有精神呢?"这位老者"哦"了一声,抬起头坏顾四周后说:"原来大家都睡了,我都没注意到,这样我翻书的声音要小一点儿,免得影响他人休息。"记者听完后有些惊讶,很快与老者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者平时忙于生意,出差的时间非常多。他想利用旅途的时间多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6.
<正>财神范蠡对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启示莫过于"富好行其德,财聚而裕民"的教化意义。他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却三聚三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他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经验中感悟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道祖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商圣陶朱公范蠡是道教财神庙(殿)供奉的文财神,他的人生成就和经商智慧备受历代推崇,2000余年来祭祀不辍、香火绵延。关于范蠡的事迹,《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天祝县东坪乡51岁的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00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写信要钱,1个月的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城市里的工薪阶层也供不起出手这么阔绰的“少爷”。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8.
在荀子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先富民后富国,最终达到"上下俱富"的社会。他的这种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分"为其提供法理上的保证,并以"薄俭"节其流",以及重视生产和轻赋的"开其源"方式作为具体实施的策略来实现的。可以说,比起先秦其他诸子讨论的经济问题,荀子的这种思想更加关注民生,讨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性与针对性,即使对现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富与仁     
富有与仁德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统一的,还是相矛盾的?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春秋时期有个叫阳虎的人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认为富有和德行是互不相容的。庄子也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意思是诸侯富人能窃取财富和权势,也能窃取仁义道德,道德本不为诸侯富人所有。 这的确道破了阶级社会中富有和仁德之间的联系。阶级社会中的富有者都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就是以此对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或仅有极少量  相似文献   

10.
意国的潘沛依在罗马帝国时代曾是一座大而繁荣的城市,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全城遭到毁灭。1872年,朗·巴尔多禄在这里建立一个玫瑰会,传扬玫瑰经,他还修建了一座圣堂,恭敬玫瑰经圣母。有一个女孩叫亚格莱利·富都娜,患病13个月,医生诊断“无可救药”。1884年2月16日,她和几个亲人举行一次玫瑰经九日敬礼。3月3日,圣母显现给富都娜,圣母坐在高大的宝座上,婴孩耶稣坐在她的膝上。圣母手里拿着一串玫瑰念珠,由圣多明我和圣女玛加利大·西亚纳陪伴。有很多非常艳丽的花朵装饰着宝座。圣母出奇的美丽,她以慈母的温柔看着富都娜。富…  相似文献   

11.
心富和财富     
何修金 《天风》1996,(11):38-38
常听到有人说:“一切都在主手中,主为什么不赐福我们发财?”“咱信主的人发财的比不上没信主的人”等等。这问题着实困惑了许多人,使他们灵命不能长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2.
人富心穷     
时下有这样一句话颇为流行:“穷得光剩下钱了!”这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还表达了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有钱的和没钱的都有一种穷感。所以有钱的人在逐年增加,社会慈善意识却在淡泊,工资在增加,贪污腐败却  相似文献   

13.
富不丢书     
儿时,母亲常用“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这句古训教育我,当时感受真切。如今,越来越感到这句古训是有道理的。“富不丢书”乃至理名言。 的确,眼下有不少人的荷包鼓胀了,腰缠万贯的大款也不在少数。有钱了,钱怎么使才好,已经从不是问题,到而今却成为一个问题。麻将桌上,消磨了多少青春芳华和英雄锐气:歌舞场中,坠落了多少青云之志和威武豪情。斗鸡走马,醉生梦死,嫖娼吸毒等等,成为人们见惯不惊的事实。没有钱固然不是好事,钱多了把握不慎,更不是好事。“富不丢书”,几人能够? 富而能够不丢书,品位就不同。有一位朋友,去深…  相似文献   

14.
心富房不陋     
人生有时难免有些无奈,比如身处陋室。我居住的陋室,绝对名副其实。它建于1983年,其简陋首先表现在设计不合理。不足110平方米的房子被分割成9个小房间,客厅不足10个平方米,厨房和洗手间仅可容身,三个卧室稍大,每间有13个多平方米。它的第二个单元结构非常奇怪,两边的二室一厅旁边各有一套一室一厨。后来单位为了便于装煤气管  相似文献   

15.
梅老师: 我是一个不开心的有钱女人,今年32岁。 90年代初,我毕业于省城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分到一家中学教书。教了两年,我觉得这种生活很清苦,远离了我那种想挣好多钱的愿望。于是,我毅然辞职下海,自筹资金办了一家公司,生意很成功,没过几年,我的资产就达到8位数,有别墅有靓车。实现了我的人生目标之后,我不想要更多的钱,我把公司让给别人去打理,自己成了什么事也不用干的自由人,我游览过全国各地的名胜  相似文献   

16.
阿普局 《天风》2001,(2):30-31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在教会里,有很多弟兄姊妹却不能够正确处理金钱与信仰的关系,在心灵深处仍存在一种基督徒赵究越属灵的信念.更为不妥的是有些传道人不停地宣讲信上帝的人不能够追求财富,否则就是不属灵,贪爱世界等等错误的信息,误导信徒.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贫者士之常”。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大约总是与贫相守,所谓“好衣不近节士体,粱谷似怕腹中书。”于是贫富状况的描写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一大内容。自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开始,前有扬雄《逐贫赋》,后有韩愈《送穷》,柳宗元《乞巧》,不一而足,乃至后世亦成风俗。宋元以来,每逢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弃道旁,曰“送穷”,行者拾归供奉,曰“娶富媳归”。又说,送穷之明日,又迎富。穷与富皆现为女人身,而又同一物此之所送之穷又乃彼之所迎之富。(参见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第961页)此类风俗大约是说贫富如参商,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揭示了我国当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实原目及其造成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贫富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了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出要正视和及时处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秋鸣 《天风》2002,(12):20-21
报纸以醒目的标题摘引《了望杂志》题为“不要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这样的提法,目下已不多见。我阅后,感想及启发良多。这些年来,我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20.
范爱侍 《天风》2006,(3):24-25
富,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水能载舟,又能覆舟一样。鉴于许多人,致富以后,精神面貌却走向空虚、糜烂、堕落、犯罪……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基督徒富起来,日子该怎么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加蒙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