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态度改变的新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34-839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近年来态度研究的重要主题。Gawronski和Bodenhausen提出的APE(Associative-propositionalEvaluation)模型认为,内隐和外显态度有各自不同的潜在心理过程:内隐态度基于联想加工,外显态度则基于命题加工。APE模型指出,正是由于联想和命题加工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内隐和外显态度改变的几种具体模式。文章介绍了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情绪调节内隐和外显态度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升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5):1095-1100
采用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以及情绪调节外显态度问卷对134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测验,考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随年龄的增长,其积极程度逐渐下降;(2)情绪调节外显态度表现出不依赖于年龄发展的稳定性,同时情绪调节外显态度的性别差异显著;(3)情绪调节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提出的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为基础,分析情绪在内隐态度向外显态度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分析了不同情绪下个体对薯片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对其在五分钟内食用薯片数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结果;而内隐态度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下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消极情绪下内隐态度不预测行为结果。因此,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降低了个体对内隐态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基于内隐态度直接构建外显态度,从而使得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研究最后分析了情绪影响内隐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引  贺雯  罗俊龙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82-1888
不同的情绪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表现过程中塑造着不同的心理环境, 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正性情绪增加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 然而负性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表现并不一致。单一考虑情绪的正负效价不足以解释具体情绪影响的差异性, 情绪的确定性、情绪与直觉信任的交互作用均会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产生影响。理论方面, 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及情绪-信息模型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特定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 并考察情绪是否会对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的联结产生调节作用, 以及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成瘾者内隐网络态度及其干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内隐互联网态度是个体对网络内隐的、自动化的心理倾向。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持有对互联网积极评价的内隐态度.这种评价可以通过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有效改变.通过对IAT、效应的考察表明,网络成瘾者内隐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易变化性特点,内隐矛盾态度(AIA)可能是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整合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内隐和外显态度预测消费者行为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非耐用商品(洗发水)和耐用商品(手机)为态度对象,探讨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及其对行为选择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当态度对象为非耐用品时,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呈一致性,而当态度对象为耐用品时,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出现分离;(2)在非耐用品上,内隐态度能更好地预测被试的选择行为,而在耐用品上外显态度能更好地预测被试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移情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对移情的启动来考察状态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实验1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采用暴力IAT的方法考察被试内隐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2则在移情启动之后,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中的冲动倾向(VIO)考察被试的外显暴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我们没有发现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暴力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但经移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检验后发现,移情的启动减弱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与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一是取决于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过程,二是与个体的特质性移情水平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激情犯和累惯犯的外显和内隐暴力态度, 探讨激情犯和累惯犯外显和内隐暴力态度特点及预测特征。研究发现, 激情犯和累惯犯的外显态度有显著差异, 但是内隐态度未见显著差异。由于部分罪犯在内隐态度中出现反转效应, 将激情犯和累惯犯分为激情犯未反转组和反转组, 累惯犯未反转组和反转组, 这四个组都产生了显著的IAT效应, 并且每个组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发生了分离。从结果可见即使是同一犯罪类型, 犯罪时都实施了暴力行为, 但暴力态度却有差异。在测量外显暴力态度的基础上, 结合内隐暴力态度的测量, 将细化犯罪人分类, 为不同特点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改造和处遇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05,28(2):388-391
本研究探讨了态度强度对个体的内隐一外显年龄态度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态度强度的增强,内隐——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之增大,随着态度强度的减弱,内隐——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之减少,支持了态度强度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为解决Fazio和Bargh关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支持了Fazio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张林  徐强 《心理科学》2013,36(4):787-891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了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两种加工条件下,高外显矛盾态度个体对态度客体信息再认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低外显矛盾态度个体;(2)在有意加工条件下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在无意加工条件下高低内隐矛盾组的再认反应时差异不显著;(3)对态度客体无关材料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对有关材料二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外显与内隐的矛盾态度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这为进一步探讨外显和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儿童在2—4岁间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对172名儿童从2岁起进行2年追踪,在被试2岁和4岁时,分别对他们的父母进行间卷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在2岁时的外显问题行为可以预测4岁时母亲的惩罚性,内隐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弱;从2岁到4岁之间,儿童外显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问题行为的稳定性相对略低,父母教养态度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飞行管理态度问卷FMAQ 2.0作为航空安全文化背景下外显安全态度的评价工具, 并设计了两个安全态度的内隐联想测试(IAT)对134名飞行员进行了调查, 同时运用专家评定法对其飞行绩效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1) 航空安全态度的IAT效应值较强, 飞行安全更多与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联系在一起, 对飞行风险与冒险是消极评价与回避。(2) 外显和内隐安全态度既相关又分离:评价性内隐安全态度和外显态度的驾驶舱工作态度、情感性内隐安全态度和驾驶舱工作态度与自动化驾驶态度显著正相关, 且总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正相关显著, 同时模型数据显示二者是分离性结构。(3) 外显和内隐安全态度均能预测安全绩效, 其中外显态度对飞行作风、飞行技能和机组管理的预测率较高, 内隐态度在安全规章上预测率较高, 其共同预测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外显与内隐安全态度、安全绩效及其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特定航空安全文化的完整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想象接触对不同民族群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随机选取不同先前接触经验的汉族大学生和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想象接触,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外显态度量表评估不同条件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结果表明:想象接触显著提高了不同群体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对外显态度影响不显著;而先前接触经验对不同群体的内隐态度影响不显著,对外显态度影响显著。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已经发生过面对面接触的个体,也可以通过想象接触来提高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进一步拓展了想象接触在整个群际接触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外显和内隐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验证分别从外显和内隐的层面对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一调查了6所高校1685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研究二以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存在自动化地把自我词和积极情绪词相联系,把他人词和消极情绪词相联系的倾向,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有更强的内隐正性情绪态度。且内隐测验和外显测试的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只关注有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意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测量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对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双重态度类型及相关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探讨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态度改变、态度测量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等未来研究方向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我评价体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以往研究基于统计独立性、自身发展性以及双认知系统等角度提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改善测验工具、动机因素和研究方法之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显著相关,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神经机制的佐证。虽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是它们并不是简单独立关系,而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7.
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性,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性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3,26(4):672-675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报告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分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该研究再次证明了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5,(5):136-142
微博现已成为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重要平台,然而企业如何利用微博沟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采用实验法,基于双重态度理论,研究微博沟通对外显和内隐品牌态度的影响,以及产品卷入度和品牌熟悉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微博沟通显著提高外显品牌态度,但对内隐品牌态度无显著影响;微博沟通显著提高外显品牌态度的情感、行为意向、认知三维度;产品卷入度与品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隐测量方式的产生促使当代态度研究将研究的中心从外显态度转向内隐态度及其与外显态度的关系上。双重态度模型与四分模型也由此而生。这两种取向模型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两种模型的异同,论证了它们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